观影元非有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9 14:20:39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观影元非有是梵志的七言律诗。梵志(590-660),俗姓王,名梵天,黎阳(河南浚县东南)人,是唐代着名的诗僧。其诗语言浅近,平白如话,大都类似佛经中的唱词偈语。诗集已经遗失,在敦煌残卷、唐宋诗话中尚存若干诗篇。
作品名称
观影元非有
创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处
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    者
梵志

观影元非有作品原文

编辑
观影元非有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1] 

观影元非有作品赏析

编辑
释诗中有一种是以释教义理为吟咏的直接对象的。但它不是释教义理的韵文,而是按照释教义理来观照人生,运用诗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观影元非有》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
这首诗诗的大意是:人的影子是虚幻不实的,让我们看看产生影子的身体吧,它也一样是空的。这就像“水底月”,“树头风”,摸不到,抓不着。动手抢它,它就看不见了。睁眼找它,也得不到什么结果。“众生”(一切有情假众缘而有生的人或物)随着“业”(行动、语言、思想)转来转去,好像是在睡梦中一样,昏昏沉沉。
“空”是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非有”就是“空”。释学认为,有生死的“我”这个实体并非真正的存在,这叫做“无我”。按“空”的观点看,“身”和“影”都是“空”的,无可把握的。“把握”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对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能执着追求。这样,便可以超出美丑、善恶、是非、曲直的相对原则,也就是进入禅的境界。然而众生都是随“业”转,如在梦中,这也就是众生的悲哀。要想从这种悲哀中解脱,关键在于对“业”要有所认识。 “业”包括“行动”、“语言”、“思想”三个方面,分别称为“身业”、“口业”、“意业”。业有善有恶,一般偏指恶业。众生愚痴、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这便生出一切烦恼恶业来。必须去愚痴、除贪爱,才能消除一切烦恼恶业。而这便就是“空”了。进入空境,达到“无我”,这才是净土(极乐世界)中人。
前六句分三个层次,层层进迫,势如奔马急矢,激人迅思捷想;最后两句宛如空中响雷,当头棒喝,叫人警醒。应该说,它类似偈词,更属于诗。[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诗词 文学作品 文学书籍 文学 古诗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