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页制度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9 14:23:02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册页制度是印本书时期的书籍制度。 一张印纸叫做“叶”(也作页),把若干叶装订起来称为“册”。
书籍的这种装帧形式。是现在世界上书籍的普遍和最为通行的书籍装帧形式。出现于唐朝末年。由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册页制度因而产生。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图书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册页制度的最初装帧形式是蝴蝶装。
汉代造纸发明前的竹帛并行时期,盛行简牍制度;汉至唐代为纸写本时期,盛行卷轴制度
中文名
册页制度
外文名
Album system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之时,书籍形制渐由卷轴向册叶过渡。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旋风装,不过有的书籍也还用卷轴。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书籍,不像后世那样单独成页,而是用比后代书版长而窄的长条形木版来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张粘连起来,卷成卷子或折叠成经折装、旋风装。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沿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国册页装订制所经历的几次变化:
1、蝴蝶装,又称“蝶装”,因书页展开似蝶形而得名。这是早期的册页装订形式。其装订方法,是先将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来,与后来的线装方式恰恰相反,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用布或绫绵裱褙)作封面,便成一册书。其特点是版心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心得以保护。
蝴蝶装虽然在保护图书方面有它自己的优点,但却给阅读带来了不便。由于书页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包背装。
2、包背装,大约起于南宋后期。所谓包背装,即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这种装订的方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使页页文字相连,便于阅读。今见包背装的早期样品则为元代装帧本。这种装帧法一直延用到明朝中叶以后。着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包背装。
3、线装书,起于明代中叶,是从包背装演变而来的。其装订方法,乃书页正折,文字向外,版心为书口,把包背装的整封面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面,分置书身前后,把它连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订。线装一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加打一眼,就成为六针眼装。讲究的线装,有时用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角,称包角装。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用,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生虫。线装书的优点,是书本破旧了可以重装。在修整旧书的时候,还可以衬纸、接边。
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直到现在,仿古铅印本和影印古书都还要应用这种装帧方法。清代中叶以后,我国逐渐采用了机械化的新式印刷术,随着印刷术的变化,产生了图书的平装和精装。
词条标签:
政治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