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贵池傩一般指贵池傩戏
文化术语
,
戏剧
贵池傩戏是安徽贵池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 中文名
- 贵池傩戏
- 流行地区
- 安徽贵池
- 剧 种
- 汉族戏曲
- 主要剧目
- 《舞伞》、《打赤鸟》等
贵池傩戏简介
编辑据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
贵池傩戏演出剧目
编辑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
贵池傩戏的正戏剧目,部分源于明代说唱词话,其中《陈州放粮》与明代化成时期(公元1465-1488年)刊本《说唱词话》16种之一的《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唱词、对白完全相同,通本为叙述体。这类剧目的唱词以七字齐言体为主;也有一部分为曲牌体,例如刘街太和章村的《和番记》全系长短句,还有一部分更古老的词格,如《刘文龙》、《孟姜女》,唱词全用三、三、七句式。剧本结构为一本十数出(亦作“回”)或数十出,篇首有“报台”(题目)以几句诗概括全剧故事梗概,颇似早期南戏的结构。同一个剧目,其唱本的具体情节与唱词均有差异。
1、《刘文龙赶考》 贵池傩戏传统剧目。剧情大意是:刘文龙与萧氏女新婚三日进京求官,考中状元,封为太子太保。后领旨平番。刘昔日同窗秀才宋中,见其妻萧氏生得美貌,便串通吉婆声称刘文龙已死,并向其父逼债,欲迫使萧氏就范。萧氏不允,公公听信谗言,劝萧氏改嫁。萧氏借口为夫守孝三年再嫁以拖延,暗求神只托梦文龙。文龙得梦,即辞官回乡,先宿于吉婆店中,闻鼓乐声,询知宋中纳萧氏为妾。文龙不动声色,将珍珠一包,诗一首,托吉婆送去为贺礼。刘父闻远方客人如此多礼,邀请同吃喜酒,酒宴上相会,真相大白。刘文龙将宋中押送南阳县发落。并与萧氏互验分别时的三件信物后,合家团圆。
2、《孟姜女》 为贵池傩戏传统剧目。剧情大意是:书生范杞良逃避徭役,无意中见到孟姜女塘边洗澡,因结为夫妇。结亲不久,又被官府抓去筑长城。秋风凉,孟姜女为其夫送寒衣,一路风霜,历尽艰险。由于其千里送寒衣之诚意感动神灵,终于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来到长城。不料其夫范杞良早被官差打死,孟姜女在万骨堆中滴血认骨,感天动地,长城崩倒。此时太白金星告知孟姜女,她本是仙人坠落凡尘,遂指引其回归仙府。
此剧多以傩腔演唱,唱词均为三、三、七字齐言体。剧中穿插很多民间小调,如“十二月贤人歌”、“十二月送寒衣歌”、“十二月采茶歌”(其中分“官采茶”、“私采茶”两种),还有“四季歌”和“闹五更调”。甚至有的角色(如樵夫、放牛娃等)出场还可即兴演唱山歌小调。
3、《章文显》 剧情是:皇亲鲁王见秀才章文显之妻百花小娘貌美多姿,顿起邪念,企图霸占,百花小娘不从,被活活打死。章遭此不幸,上告到开封包大人。包拯命人捉拿鲁王治罪,后又借皇家“温凉帽”,救得百花小娘还魂。章文显夫妻团圆,玉帝差仙家引渡章文显夫妇归赴仙坛。此剧有齐言体与曲牌体两种传本。
4、《摇钱树》 写玉帝四女张四姐私自下凡与家贫如洗的书生崔文瑞结为夫妻。她手拿金钗施法,庭前即出现栽有两棵摇钱树的楼台花厅。富豪黄员外闻此暗生歹计将崔诓至家中,诬崔为盗,送至官府治罪。四姐闹到官府,守备诬她是妖精作怪,报上开封府包公。包公命人捉拿,皆战败。包公乃睡在还魂床上,先后到阴曹地府、东海龙王和西天如来佛、南天李老君等处查询,未获真情。又见玉帝,遍查无着,终于在王母娘娘处发现四姐乃玉帝之女下凡。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四姐身带收魂瓶、钻天帽、入地鞋,将火龙太子、哪吒、孙行者击败。最后玉帝只得请王母率众姐妹下凡劝说,四姐带领丈夫崔文瑞与婆母一同上天。玉帝封文瑞为老君,封其母为太阳婆婆。
另据当地老艺人介绍,此剧原尚有玉帝派人到斗牛宫清查时,众姐妹用纸扎成四姐形象蒙混,清查者烧火一团,要众姐妹跳火圈而被识破的情节。现存手抄本中无此情节。
5、《陈州放粮》 又称《陈州祟米记》亦称《打莺驾》,贵池傩戏传统剧目。剧情大意是:宋朝仁宗年间,陈州三县遭灾,皇亲国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饿死灾民无数,民怨沸腾,在老臣的保荐下,宋仁宗重新启用被罢官当了和尚的包拯陈州放粮。
6、《花关索》 剧情大意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欲举大事,为摆脱家庭羁绊,三人议定,互杀对方家小。张飞杀了关羽家11口,当最后杀到关羽之妻时,见其身有孕,不忍下手,遂放其逃生。后来关妻生下一子--关索。关索长大,远走天边寻父,过鲍家庄,遇鲍三娘,鲍与其比武,不胜,遂与结为伉俪。后又收王桃、王月,继而寻父西川,杀掉姚兵,关氏父子相认。此本为齐言、曲牌相间,齐言部分出自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
贵池傩戏傩戏音乐
编辑贵池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始终限于祭祀演出,它既无职业班社,亦无专业艺人,演员皆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因此它的声腔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沿袭古老戏曲声腔的不变性;二是声腔音乐由宗族师承关系所带来的多变性(不变性是指声腔方面的总体风格;多变性是指代代相传的承讹所带来的曲调结构与旋律的具体变化)。其音乐分为唱腔与锣鼓伴奏两部分;声腔基本上可分为傩腔和高腔两大类。地处丸华山北麓的贵池山区与地处沿江南岸的贵池丘陵区的各宗族,由于其地理环境、语言习惯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其演唱的声腔均有所差异,风格也迥然不同。同样唱本,有的宗族以傩腔为主,有的则偏重于高腔,也有的如地处长江沿岸清溪河畔的碧崖江村,则全用傩腔演唱,而地处九华山北麓的刘街乡太和章村,却全用高腔演唱;同样唱词,同属一类唱腔(傩腔或高腔),而曲调各异。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贵池傩戏音乐,除了一部分“傩腔”明显源于民歌外,其高腔部分虽还标有古典戏曲曲牌名,但因民间传袭的代代讹变和声腔发展的“自身溶变性”,原曲牌的曲调是否名符其实,已无从考查。现只能就其现状予以记录。
(一)唱腔
1、傩腔 它是傩戏独有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属花腔小调,源于不同时代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号子、采茶、舡歌、莲花落)。曲调质朴、流畅,接近口语,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多为六、七言唱词,其基本句式,六言为“三三”七言为“二二三”。唱词音韵均用十三辙,声调多为上仄下平。词腔结合多为一字一音。旋律较平稳,板式较单一,极少用拖腔。多用级进旋法和窄音程,音调和调式偏重于小调色彩。虚词、衬字、装饰音用得较频繁。
傩腔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呼应式二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乐句结构第一句大多结束在调式属音或下属音上,形成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主音上形成全终止。两句的旋律或者大体相同,或者是一起一伏地相呼应,构成有机统一体。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一般是二乐句曲式的变化发展和不同程度的扩充。因此它比二乐句组成结构较完整,表达功能也较强。(见谱例1、2)
2、高腔 其旋律与当地目连高腔基本相似,曲调高亢、激昂,音域较宽,旋律进行往往跳动很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唱词大多以长短句为主,间用五、七言韵文或四、六骈语(多用于"滚唱")。词腔结合多为“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常用调式以商、羽为为多, 其次是征、角两调,宫调极少。
高腔的板式(节拍)主要有散板(自由节拍,记谱号为サ)、一板一眼(2/4)、一板三眼4/4、一板两眼(3/4)、有板无眼(1/4)等。其板式处理较为自由,一般不甚拘泥于板眼,如二拍子中夹用三拍子、四拍子中夹用二拍子或一拍子以及整、散结合等多种节拍形式。充分发挥了节拍、节奏的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高腔中较有层次的唱腔(指内容较为完整、有头有尾、能独立存在的唱段),其曲牌结构一般大多采用先以一句“导板”式的散板乐句(艺人称“开门”)作起句,其腔句特点是旋律充分展开,略带抒情性,最后终止在某一较稳定的音级上,以表达一句完整的乐意。下句旋律结构紧凑,与起句相呼应,一般大多终止在调式主音上,以表达一段完整乐意;句式呈上散下整式,两者节奏为一散一整,音乐趋向为一放一收、一动一静。接着进入有板有眼带陈述性的音乐,其乐句一般都是对仗式的上、下句组成,句式比较方整。其间速度层层扣紧,转为有板有限“垛句”式的“滚唱”,其乐句主要特点是“字密腔短”,接近数唱,在一连串的短句中保持相间或相同的结音和大体统一的节奏,用以加强语气,表现人物的激动情绪。最后往往加一句“落板”式的散板结束。与“起、平、落”曲体结构基本相似,具有"板式"发展趋向性,戏剧表现力也比傩腔强。(见谱例3)
高腔曲调的调式调性比较特殊,往往一段唱腔转调频繁,其形式是:
(1)暂离调 在一段唱腔曲调中,一个腔句(乐句)或是一个腔句中的部分腔节由原来的宫调转入另一宫调(不构成新的调式中心音,只是调式音列与宫音位置的变化),然后又回到原调中来,以这种离调手法造成旋律的色彩性对比(如例3[平部]中两个下句的部分腔节)。
(2)移调 在唱腔中,根据人物情绪需要,将曲调旋律依一定的调式关系移高或移低若干度进行,使音调在高度和力度上有所变化,但调式却没有多大改变(见例3[起部]的起句与[落部]的部分腔句)。
高腔音乐语言比傩腔丰富,其特点是曲调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增加了“偏音”清角、变宫、清羽、变征作辅助音或经过音,发展成各种不同的六、七声调式,其曲调常以清角或变徽作腔节或腔句固定下滑音。
高腔所用曲牌甚多,仅《和番记》所标曲牌就有好几十种,如《新水令》、《风入松》、《四朝元》、《天下乐队《层层好》、《马不行》、《步步桥》、《驻云飞机《红纳袄》、《山坡羊》、《甘州歌》、《金钱花》、《满庭芳》、《菊花新》、《皂角儿》、《江头金桂》、《一剪梅》等。其曲牌一般均来自目连戏和其他较古老剧种,旋律和曲调结构均已随着唱词和家族传承而有所变化,如其中有的名向曲异,有的曲同名异,有的则循着“自身溶变性”的规律,在声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又派生出面目全非的新腔调。(见谱例4)
(3)傩戏音乐的(唱腔)运用形式及其特点 贵池傩戏无角色行当唱腔,在曲调运用上,系采用朴素的戏剧性手法,选用不同情趣的曲调,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与思想感情。比如,正面人物如生、旦角色大体是较典雅、庄重的曲牌(多为高腔)。而属于净丑一类的角色,则往往采用诙谐、轻松的杂腔小调(多属傩腔)。[4]
在傩戏的傩腔与高腔两类腔调中,傩腔多为齐言体词式,节奏较为整齐,有规律,旋律比较定型,基本属"一曲多用"。一首曲调可以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字腔一般不作过于严格的处理,旋律亦无明显变化,适应性强。高腔唱词则属于曲牌体,以长短句结构为主,有一定的格律,曲调大多为"一曲多变应用"。一支同名曲牌一般只演唱一段专用唱词,不按曲填词,作无变化地反复演唱。即使在同一出或同一折戏里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剧本称"前腔"),演唱不同词格唱词时,其曲调在旋律、节奏上均已随着唱词的句法、字数及排列形式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其主体骨架和特征性的旋律型与原曲调基本相似。
(4)傩戏的演唱形式 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仍沿袭 “一唱众和”与“其节以鼓其调喧”的演唱特点。演唱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在场角色的合唱(即齐唱)与后台人员(包括武场人员)帮腔。帮腔皆在每句唱词的后半句,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帮和的。帮腔时锣鼓与唱腔同步进行,称“靠腔锣鼓”,颇有气势。
傩戏的演唱,一般都用本嗓(真嗓)演唱,但高腔则以本嗓为主,小嗓(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艺人称为“阴阳嗓”。小嗓的出现,尤以唱腔的尾句帮腔时较为突出。
(二)伴奏锣鼓
贵池傩戏的武场有大锣、筛金(即低音锣,直径在50厘米以上)、小锣、铙钹、堂鼓、板鼓、扎板(牙子)各一。锣鼓伴奏一是“唱腔锣鼓”,它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作用(托腔又称“靠腔锣鼓”)。常用锣鼓点有“长槌”、“短槌”、“介槌”、“底槌”、“四门净”、“大批水”、“小批水”等;二是“动作锣鼓”,是为配合演员表演之用,在傩舞中尤为突出。(见锣鼓谱例)
(三)语言
贵池傩戏以贵池方言为基础。贵池方言一般属北方话的次方言--江淮方言,其基本特点在语音方面:四呼俱全,尖团音不分;声调五至七类,保留中古入声调。
四、贵池傩戏舞台美术
贵池傩戏舞台美术的风格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主。即用灯彩、楹联、一桌两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表达剧情,加之舞台上的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其台口的照明由松明、灯盏、保险灯发展到汽灯,直至20世纪60年代逐步用电灯取而代之。唯台中满台灯彩的烛光照明形式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一)化妆
贵池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龙套及一般插科打诨的角色,既不勾脸谱,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简易行头。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面具,俗“脸子”,枫杨木雕制,油漆彩绘。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帽子予以装饰。全套(一副)脸子18块(也有19块)、24块、28块、36块、42块不等。根据其数量有不同称谓,如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二十八星宿、三十二方位龙神、三十六金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二)服装
贵池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筒,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兰染成兰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兴起, 傩戏服装也逐渐讲究起来。各宗族均集资到外地购置一些与一般戏曲相同的各类服装,如官衣、蟒袍、洒手衣之类。各角色服装与戏曲的服装大同小异,唯武生不用靠。平时不演出时,戏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阁楼上,演出时经过请神仪式,由年首开封启用。
(三)砌末道具
贵池傩戏砌末分傩戏与傩舞两类。戏中所用,一般都自制。有关刀、钺斧、瓜锤、喝道板(罗汉竹制成)、马鞭、云帚以及小道具圣旨、印箱、朝笏、惊堂木、签筒、折扇、文房四宝等;傩舞专用有伞、古老钱、球灯、木鸟、弓箭等。其中刀枪、把杖之类备有大小两种,大的在演出时分别陈列在舞台左右两侧,插在写有“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木架上,为面具出巡时护驾专用;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时大多放在摆面具的龙床旁或龙床上。[5]
1、龙床:摆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几张方桌拼成。上面罩有台布;面具的摆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顺序。演出时一般都放在舞台后的左侧(如后台为整齐,有规律,旋律比较定型,基本属"一曲多用"。一首曲调可以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字腔一般不作过于严格的处理,旋律亦无明显变化,适应性强。高腔唱词则属于曲牌体,以长短句结构为主,有一定的格律,曲调大多为"一曲多变应用"。一支同名曲牌一般只演唱一段专用唱词,不按曲填词,作无变化地反复演唱。即使在同一出或同一折戏里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剧本称"前腔"),演唱不同词格唱词时,其曲调在旋律、节奏上均已随着唱词的句法、字数及排列形式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其主体骨架和特征性的旋律型与原曲调基本相似。
(4)傩戏的演唱形式 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仍沿袭 “一唱众和”与“其节以鼓其调喧”的演唱特点。演唱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在场角色的合唱(即齐唱)与后台人员(包括武场人员)帮腔。帮腔皆在每句唱词的后半句,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帮和的。帮腔时锣鼓与唱腔同步进行,称“靠腔锣鼓”,颇有气势。
傩戏的演唱,一般都用本嗓(真嗓)演唱,但高腔则以本嗓为主,小嗓(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艺人称为“阴阳嗓”。小嗓的出现,尤以唱腔的尾句帮腔时较为突出。
(二)伴奏锣鼓
贵池傩戏的武场有大锣、筛金(即低音锣,直径在50厘米以上)、小锣、铙钹、堂鼓、板鼓、扎板(牙子)各一。锣鼓伴奏一是“唱腔锣鼓”,它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作用(托腔又称“靠腔锣鼓”)。常用锣鼓点有“长槌”、“短槌”、“介槌”、“底槌”、“四门净”、“大批水”、“小批水”等;二是“动作锣鼓”,是为配合演员表演之用,在傩舞中尤为突出。(见锣鼓谱例)
(三)语言
贵池傩戏舞台美术
编辑贵池傩戏舞台美术的风格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主。即用灯彩、楹联、一桌两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表达剧情,加之舞台上的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其台口的照明由松明、灯盏、保险灯发展到汽灯,直至20世纪60年代逐步用电灯取而代之。唯台中满台灯彩的烛光照明形式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一)化妆
贵池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龙套及一般插科打诨的角色,既不勾脸谱,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简易行头。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面具,俗“脸子”,枫杨木雕制,油漆彩绘。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帽子予以装饰。全套(一副)脸子18块(也有19块)、24块、28块、36块、42块不等。根据其数量有不同称谓,如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二十八星宿、三十二方位龙神、三十六金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二)服装
贵池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筒,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兰染成兰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兴起, 傩戏服装也逐渐讲究起来。各宗族均集资到外地购置一些与一般戏曲相同的各类服装,如官衣、蟒袍、洒手衣之类。各角色服装与戏曲的服装大同小异,唯武生不用靠。平时不演出时,戏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阁楼上,演出时经过请神仪式,由年首开封启用。
(三)砌末道具
贵池傩戏砌末分傩戏与傩舞两类。戏中所用,一般都自制。有关刀、钺斧、瓜锤、喝道板(罗汉竹制成)、马鞭、云帚以及小道具圣旨、印箱、朝笏、惊堂木、签筒、折扇、文房四宝等;傩舞专用有伞、古老钱、球灯、木鸟、弓箭等。其中刀枪、把杖之类备有大小两种,大的在演出时分别陈列在舞台左右两侧,插在写有“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木架上,为面具出巡时护驾专用;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时大多放在摆面具的龙床旁或龙床上。[5]
1、龙床:摆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几张方桌拼成。上面罩有台布;面具的摆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顺序。演出时一般都放在舞台后的左侧(如后台场子小,则放在台前左侧)。
2、龙亭:傩戏演出期间用于迎神、朝庙抬"傩神"(面具)专用道具。亭状,上宝炉顶,下分三层,如宝塔状,越上越小。下层最大,为一活动的方形柜,四面尽是雕花板,为正月十五朝庙安放傩神之用,第二层为龙居,朝庙时专为供放社公面具和"龙玺",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龙盘云,制作精巧,且能取下。龙亭尺寸是:底层高79厘米,长、宽皆89厘米,二层高56厘米,长、宽皆69厘米。三层高86厘米,长、宽皆50厘米。
3、《舞伞》中的伞:用竹竿和蔑扎制而成,上用纸糊,伞柄为竹竿,长约1.67米;伞顶平圆,顶上用纸糊密,并绘有蝙蝠图案;伞顶周沿用纸糊成圆筒状,再镶上金色纸条;四周垂直贴上约50厘米的12层彩色纸条(若逢闰年,贴13层))。纸条上分别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
4、朝庙仪仗专用“伞”。
(1)“万民伞”:类似古装戏舞台上皇帝出巡用的“万民伞”,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刺绣,顶或红布制作端绣有“五福吉祥”图案,围障飘带写有吉祥语。
(2)“百代伞”:伞的围幡用绸缎刺绣的许多莲花瓣缀起来,这种莲花瓣是由本族各户捐送的,每添一口男丁即捐一个,莲花瓣多,表明其家族兴旺。每隔60年修一次谱,则更换一次。
(3)“孝伞”:它是将“二十四孝”中24人物故事刺绣在围障上,每把六幅绣像,一共四把。
5、《舞古老钱》中的古老钱。用木板制成,直径36厘米,厚度为1厘米,状如古铜钱。外圆内方;两面各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6、《舞滚灯》中的滚灯。用宽约0.5厘米的竹篾扎制而成,里外两层,皆为球状(空心),用彩纸将竹篾糊严,露出△形孔。外圈孔上贴有“风调雨顺”的彩条;两个圆球之间用细麻绳连结,可旋转;内正中有轴,轴上有一细小铁钎,可插蜡烛。表演者起舞时,内圈可自扫转动,而点燃的蜡烛始终朝上。
(四)布景与装置
贵池傩戏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内搭台演唱,舞台装置古朴别致。台前檐与台内左右及后侧,分别挂有五彩缤纷、形如网状的或飘带式的纸彩。两侧台柱上贴楹联,其内容各宗族不尽相同,如刘街乡殷村姚写的是"有威可畏,有仪可象;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以及"福田宗祖种,心地子孙耕"等。前后台相隔处竖一排用木板或竹帘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风,屏风的左右两边与上方分别安装对联与横披亮匾,对联为:“制度礼仪遵古法,声音节奏守遗风。”横批为“乡人衍庆”。屏风中间挂有宽1.12米、长1.67米的中堂,中堂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有的抄写古诗一首,有讲究的用纸扎成福、禄、寿三星,也有的像刘街荡里姚,则根据演出日期的不同书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如上七(正月初七)写的是"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拈香来祖庙,秉烛敬傩神。依旧风光好,居然气象新。年年循古例,同庆万家春"。而十五则写上"乡村无事闹新年,锣鼓声喧接九天。欣逢今宵月圆好,神喜人欢大团圆"。亮匾两侧上下场门挂有绿色或红色帘子,帘子上方各挂一块写有“出将”、“入相”二字的扇形亮匾。
屏风前一米左右处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两椅(傩戏称笔桌、挂椅),上罩桌帏、椅搭(椅披);椅褡一般为红色,桌帏不定,其用料有绸、布等。桌上摆有点燃的香炉、烛台。桌椅布置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酌情处理,如《章文显》中包公审阴案和《刘文龙赶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挂一幅龙帐(幔帐),增放印箱、签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张稍大的桌上,视为两层宝座,表现威严之场面。一般情况下笔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两件其它代用道具虚拟表现。如《孟姜女》一剧中,城墙系用两条长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墙;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树立神伞,表示树。又如扮演渔、樵、耕、读的四个角色分别站立四方,表示东、南、西、北门等。[6]
1、纸彩:傩戏用来装饰舞台的有网状和飘带式两种。台前挂的为网状,长4.33米,宽1米,用彩色纸剪成条,卷成圆筒,对角结成长4.33米,宽67厘米的网眼状(也有直接用纸条结成),下再缀33厘米长、用彩色纸剪成的细纸条,结成一缕缕的纸须。网眼上分别贴上用红纸剪成的棱形或扇形的图案,上书“傩神大会”或“驱邪逐疫”(也有的写“共庆升平”、“庆贺新年”等)四个醒目大字;也有讲究的在纸彩上安装四盏用竹扎、纸糊彩绘、里面点燃烛火的亮灯,四个大字分别写在亮灯上。台两侧及屏风上挂的为飘带式纸彩,它是用彩色纸剪成长79厘米,宽16.5厘米的纸条,上端留50厘米长写各种吉祥语,下端16.5厘米长大小剪成蝙幅(“福”字的谐音)或“寿”字等各种有寓意的图案;图案下剪成13厘米长的六条纸须,意为六六大顺。
2.亮匾:以木、竹为骨架,纸糊彩绘,中空,里面可点燃烛火的明亮匾额,通称“亮匾”,有对联、横披、扇形几种形式。直立安装在屏风两旁的为对联亮匾,高1·67米,宽33厘米,厚26厘米;安装在上方的横匾额为横披亮匾,厚26厘米,长1·19米,高59厘米。上下场门上方挂的扇形亮匾,对角线长67厘米,厚26厘米。制成向前倾斜状。[7]
贵池傩戏历史渊源
编辑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8]
贵池傩戏演出习俗
编辑贵池傩戏在演出期间有隆重的祭祀仪典和风俗习惯。
一.迎送傩神:
傩戏面具(脸子)被视为傩神,每逢正月搬演傩戏启用脸子时,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傩神仪式。
1.迎神下架:正月初六夜,由年首派两人偷偷去祠堂将装脸子的箱子“偷”下来(目的是不惊动列祖列宗),送到傩神庙或社庙的神台上。第二天一早开箱请出脸子,由长辈或族长用生布(未用过的布)沾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称“揩脸子”。然后用细木棒撑起脸子,插在箱子上或放在精工雕刻的“龙亭”内,由八人抬着,年首在前,旗锣铳伞开道,铳炮连天,一路烧香、焚纸、放鞭炮,盛世时还有龙灯、走马灯和抬阁,浩浩荡荡地将脸子迎进祠堂。在连续不断的锣鼓声中,由专人将面具按规定依次摆在“龙案”上。整个仪式称为“迎神下架”,当晚演出开始。
2.迎神上架:正月十五是傩戏最后一晚的演出,当正戏演过吃夜餐后,要举行酬神仪式的《新年斋》或《问土地》,然后烧纸放鞭炮,敲锣打鼓送神。其送神词曰:“一年兴一年,买马置庄田,合门齐发迹,富贵永绵绵。”颂毕,将脸子装箱恭送到祠堂神台上,称“送神上架”。
二. 请神:
又称“请阳神”,其时间和形式各宗族有所不同。有的将傩神迎进祠堂,由长辈或年首读《请神文告》,烧香敬酒;有的则颂吉祥词《新年斋》请神;还有在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时,由年首念“请神簿”,敬请各路神仙。所请之神无所不包,大体上有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最后还要请儒、释、道三教众神。
三. 邀台
每当傩戏演到午夜休息时,由年首办夜餐招待,谓之“邀台”。吃“邀台”时,台上锣鼓不断,吃过后继续演出。各村社吃“邀台”习俗也不尽相同,如刘街乡太和章村,把“邀台”放在正戏《刘文龙赶考》“赏月”一场时进行,剧中人刘文龙与番邦公主在台上真的饮起酒来,小丑在旁唱小曲插科打诨,而台下观众也邀客回家吃“邀台”,可谓别具一番风情。
四. 供粑
正月演傩戏时,家家户户除了备办三牲盘外,还用糯米粉做成“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天官赐福”、“寿桃”等糕点,送进祠堂作为祭傩神的供品。在演傩戏其间,凡来村看戏或走亲访友的亲朋、外宾,临走时,各家都赠送客人供粑,以示吉祥喜庆之意。
五.朝青山庙
在傩戏集中的刘街乡,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朝青山庙活动。其朝庙仪仗十分壮观,除有全副锡制銮驾、香盘、吊炉和十番锣鼓、龙灯、狮子灯外,还有几个人高举的特制大旗,10公斤重的大铁铳,筛子大小的开锣,用无数锦缎所绣莲花瓣缀成的“百代伞”和用稀有罗汉竹制作的“扎板”。朝庙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各村社的队伍异彩纷呈。当地民谚有“南边旗,荡里伞,刘锣戴铳汪扎板,山里山外光呐喊”的词句,以形容其仪仗各具特色和丰富多彩。[9]
贵池傩戏表现特征
编辑贵池傩戏是中国巫傩文化的一个流布形态,和中国其它一些地区驱疫纳吉的巫术活动,虽名称不同,但都起源于原始信仰,都把歌舞、戏剧当作是降神、媚神的仪式,并不强调娱人的作用;都把某种魂灵的依附物,如面具、木偶、草扎、剪纸或人体涂面等,当作傩事仪式、活动的神灵,并围绕着它进行傩祭和演出活动。戴面具是贵池傩戏的表现特征,也是贵池傩戏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
贵池傩戏面具,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枫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红布帽子予以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在色彩上,多用红、黑、白、蓝、紫、黄(金)、绛红、赭红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贵池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间,其数量、质料、尺寸、色彩,功能与佩戴方式,也不尽相同。其称谓根据面具数目也各不相同。13枚称“十三太保”,18枚称“十八学士”,24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36枚、48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人物不同名称如下:
殷村姚面具的摆式(28枚):
皇帝
武官 圣帝 文官
萧女 老回 财神 父老 老和尚
孟女 二回 土地 文龙 小和尚
吉婆 三回 包公 杞梁 三和尚
梅香
小回 周仓 宋中
张龙
唐叔 童子 杨兴
赵虎
东山韩面具的摆式(25枚):
帝君
判官 包公 马元帅 岳元帅
前传 正生 魁星 小生 邓君
后叫 童女 观音 童男 耍生
和合 老旦 老郎 老生 和合
老公 小回 关公 和尚 土地
姚村面具的摆式(32枚)
皇帝
金星 文丞相 包拯 二郎
老和尚
县官 张主 正旦
小和尚 外角 小包 孟姜女
老回 小生 张龙 老旦
二回 末角 赵虎 梅香
三回 宋中 招魂 老杨
四回 小杨
缟溪曹面具的摆式(24枚):
皇帝
大和尚 土地 社公 关公 一回
小和尚 吉婆 先生 包公 二回
张 龙 小姐 生角 上坛 三回
赵 虎 大娘 丑角 下坛 四回
合仙 范良 和仙
面具有“全脸子”与“半脸子”,分“通用”和“专用”两种。全脸子为冠长43厘米,长冠33厘米,宽皆26厘米,戴时遮住整个面部,与脸形五官基本吻合;半脸子略小,长37厘米或40厘米,宽23厘米,戴在额上,只遮住面部的一半,露出嘴,以便演唱时唱腔道自清晰,易于听见。通用脸子多为正面人物,不同剧目中的同行当角色可共用一尚块脸子。如《刘文龙赶考》中的生角刘文龙与《孟姜女》中的生角范祀良,《刘文龙赶考》中的旦角萧氏女与《孟姜女》中的孟姜女,其脸子可通用。专用脸子多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其脸谱谱式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为特定人物专戴,如二郎神、关羽、包拯、尉迟恭等。
经过雕匠加工完成的面具,还只能被视为一般的物件。只有经过杵师或端公开光过的面具,才具有不可亵渎的灵性,与神灵有等同的作用。演出傩戏时,佛神会成员必须事前沐浴更衣、烧香、礼拜,才能接触、配戴。
在贵池傩戏演出前后,启用或送归“脸子”(即面具),有隆重的“迎神下架”、“送神上架”和“请神”等仪典。其形式各氏族略有不同。每年正月初六之夜,由年首(迎傩神的主持人)指派二人,悄悄从祠堂将“脸子”用“龙亭”抬到或用“日”、“月”箱挑到水口社神庙。第二天清晨,用净水生布(没用过的新布)擦拭“脸子”,然后再放入“龙亭”或龙箱里,由年首带头,旗锣鼓伞开道,沿途燃烧香纸放鞭炮,迎“傩神”(“脸子”)进祠堂。晚上,演出开始前,由族长或年首手持万民伞在口号声中把伞交给戴面具的“伞孩儿”。以舞伞为先导,然后依次跳起各种傩舞。傩舞过后,接唱傩戏,傩舞、傩戏演出时,演员都戴着面具。由此看来,面具是贵池傩事活动的核心,傩事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着面具进行的,戴面具是贵池傩戏典型的表现形式。 [11]
贵池傩戏面具的制作规格及其形状特点
“文化大革命”中贵池傩戏面具被破坏、丧失殆尽。幸有27枚面具作为破“四旧”展览展品,被王兆乾先生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些面具已成为贵池傩文化的珍品,制作年代大都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或更早些,其中贵池刘街乡姚村一枚皇帝面具,经上海专家鉴定约为明代的制品。这些傩戏面具经笔者和王兆乾先生调查,出于贵池刘街乡的姚、汪两个家族。这些傩戏面具造型生动,刀法娴熟而流畅,形象夸张有度,结构严谨,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那个时代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表现能力。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姚姓面具:
帝(傩戏《刘文龙》中之汉灵帝,《章文显》中之宋仁宗,亦兼作玉皇大帝)长33厘米,宽18厘米,木质雕刻,苎麻丝为须,约为明代制品。温文典雅,还有一双大耳朵,使人感到亲切。
招魂使者(《章文显》剧中人物)长18.5厘米,宽6.6厘米,木质,清光绪年间制品。形象似乎是人、鬼的综合,黑脸,头戴红边盔,血盆大口,双眼镂空,有威慑人的力量。
番王(又名狄将军)长33.2厘米,宽19.1厘米,木质,清代制品,头上长角,眉毛倒竖,眼珠暴突,以突出夸张其骠悍、凶野的气质。
张妃(女性面具)头上结为二发髻,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耳坠金色耳环,嘴唇略涂淡红色,显得美丽端庄。
茶溪汪村的傩戏面具,出自另一个民间艺人之手。面具尺寸比姚村(姚家)大。一般长为30.5-40.5厘米,宽为19.2-22.2厘米。它们显着的特点是每尊面具的耳朵都肥大,下垂到脸腮下边,几乎与脸一样长。笑容可掬,和蔼亲善,这与九华山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如来佛的耳朵和面容极其相似。显然,雕刻面具的艺人受到佛教文化及雕塑艺术的影响。现简要介绍几枚汪家的面具:
土地长35.5厘米,宽23厘米,头戴员外帽,笑容满脸,眼睛眯成一条缝,稀朗的白胡须,大耳下垂,和善可亲,诙谐有趣。
刘文龙傩戏《刘文龙》中的生角,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头戴黑色小生巾,面容温文尔雅,耳朵更大,这可能是表现人物有福气,考试得中状元。木质,清代制品。
关公是各村各家族面具中都有的,其形貌一般都是按照面如重枣,卧蚕眉、长辑来雕刻塑造。汪家的关公在雕刻技巧上更为精炼,技艺更为传神,一双丹凤眼,竖了起来,半睁半闭的眼神,具有威慑作用和神力。
老和尚《新年斋》中的主持僧。肥头大耳,头顶有受戒的疤痕,笑中微藏狡黠。
伞童又名和合、舞伞童子。长28.3厘米,宽19.4厘米,木质,清代制品。头有三块用黑漆画成的荷花形的黑发,肩目清秀,鼻梁高直,大大的嘴,牙齿整齐洁白,生动逼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贵池这块古文化积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1983年以后,古老的傩戏又在各村落、各宗族活跃起来。老艺人把劫后余存的剧本整理出来,把珍藏在忆记里的表演和仪式加以重现,并新制作一批面具。最突出、有代表性的傩戏面具雕刻艺人是刘本荣(1903一1988),青阳县庙前乡星田村人,出身雕刻世家。他雕工细腻,形象逼真。外地好多有傩戏的地方都曾纷纷慕名而来,请他刻制面具,为使这一雕刻艺术能代代相传,他在临终前还回忆勾绘了常用的傩戏面具图谱三、四十种。
现简要介绍一些现代民间艺人雕刻的面具。
千里眼和顺风耳藏贵池市刘街乡源溪缩溪金村,为在社坛上演出傩舞、神伞与古老钱的舞者面具。千里眼头上的一对大肉角,额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太阳,红色眉毛倒竖,眼眶圆睁,眼球楼空,黑色的脸面衬着鲜红的大口,舌头伸出寸余,给人以粗矿奔放、勇武凶悍的印象。 [12]
张龙和赵虎面具藏贵池市刘街乡茶溪汪村。出自一个篾工之手,他的刀工粗而有力,常采用夸张手法。赵虎头上有一对直立的双角、狰狞的獠牙、烈焰般的眉毛,着意刻划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张龙头上还雕有一个小人头,蓝面红睛,森严而又具有震慑力。
贵池市茅坦乡老屋唐家的傩戏面具没有头盔,演出时,演员的面具上另戴七星额子。造型秀丽而威武。
从整体上看,贵池傩戏面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具有传统制作工艺,刀法简洁流畅,雕刻精细;2、造型上注重写实,夸张有度,变形有法;3、色彩上单一、凝重,少数面具色彩浓烈、绚丽,但都注意色彩对比和谐;4、因在地域上毗接九华山,受佛教和佛像雕塑艺术的影响,大都慈眉善眼、方面大耳、雍容福态。现代傩戏面具大都继承了这些特点,明代和清代制作的面具则显得更为古朴、粗放。
贵池傩戏面具的象征意义
贵池傩戏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学、人类学、民间工艺的宝贵材料。
但是,对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搬演傩戏的各宗族来说,傩戏面具就不是民间工艺美术品了,而是特别崇敬的“神”。从下面可以说明。
(一)据记载,贵池在晚唐时,对梁昭明太子的祭祀就已盛行。戴面具扮神像的傩舞,也许是贵池傩戏的萌芽。以后逐渐形成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角色行当的贵池傩戏,达到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乐神又娱人的目的。这说明傩戏面具自始至终起着扮神象的作用。
(二)贵池搬演傩戏的各家族对面具都敬称为“傩神”、“龙神”、“社神”、“戏神”、“菩萨阿”、“五方嚎啕神”等。傩戏面具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仪式上供奉的“真神”(或正神),有土地、二郎、关公、玉皇大帝等,也有以钟馗为正神者,此类面具不兼作戏剧角色;另一类可作戏文里的人物和角色行当的龙神。这说明,傩戏面具不论什么角色人物,一律是被当作“神”看待的。
(三)贵池傩戏的演出习俗上,每年正月搬演傩戏启用面具,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傩神活动。迎神时由长辈将面具从箱子里取出,依次按规定摆在祠堂“龙案”上,焚香烧纸献三牲供品,众人叩头罗拜。送神时,依次将“脸子”装箱,恭送到祠堂神台上。在请神时,各家族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将傩神迎进祠堂,由年首或长辈读《请神文告》,烧香,敬三杯酒;有的专门用请神节目--吉祥词《新年斋》请神;有的在演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时,由年首念“请神簿”,请各路神仙。一般情况下,是不得随意搬动、触摸面具的。如触摸,必须净手焚香。
视面具为傩神,视傩戏演出为降神,表现了古代群众祈求众神保佑、驱鬼逐疫、消灾纳福的愿望。
从戏剧角度看,面具己具有戏剧行当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据戏剧中人物来刻制的,已有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生、八贴旦的称谓。民间艺人在制作时,也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夸张突出其个性特征。如关公红脸长须,表现他英勇忠烈。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辨认出这是戏文中的哪个人物,知道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我们把傩戏面具作为戏剧角色的认识,是从戏剧表演出发的,而对于各宗族来说,即使在表演傩戏也仍然把面具视为"神",因此在傩戏演出过程中,他们不断烧香纸、放鞭炮。
贵池傩戏傩戏艺人
编辑杜国斌(1912--1986):又名毛呆子,茅坦杜家人。他精通傩戏,也会唱目连,自幼就搭班学戏,也曾学过武场,故不但掌握了傩戏与目连戏的大量曲牌,同时还能熟背较复杂的锣鼓经。特别对傩戏声腔中的高腔颇有研究,造诣较深。他的唱腔特点是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行腔尤见韵味,1986年9月他健在时,原贵池县《戏曲志》编辑室的几位同志前去采访,他除唱了一些傩戏高腔曲牌如[新水令]、[风入松]、[四朝元]、[马不行]、[层层好]等诸腔调外,也唱了好几首傩戏声腔中较有特色的“傩腔”;最后还唱了目连戏的《下山》与《训妓》两段唱腔。像杜国斌老人这样戏曲知识较全面的傩戏艺人,目前仅其一例。就在采访后不久,他便与世长辞了,但他生前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傩戏声腔研究资料。
姚官保:1921年6月生于刘街殷村姚,裁缝出身。他15岁开始学傩戏,主工旦行。他常向晚辈传授演唱技艺,每年都由本宗族推选为"年首"作傩戏演出的组织者,负责组织当年演出活动及掌管经费开支。他精通各行当唱腔,其唱腔具有节奏稳、吐字清及质朴、深沉等特点。他在傩戏剧目《孟姜女》中扮演的孟姜女与《刘文龙赶考》中的萧氏女,曾于1983年2月和1984年5月先后被上海艺术研究所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录像。1987年2月,他被邀请出席全国傩戏学术研讨会,并为与会的专家、学者演出。1990年4月,曾参加贵池农民傩戏代表队赴山西为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专场演出。
章洪恩:1928年生于刘街乡大和章村,自幼随祖父学唱傩戏。其祖父是读书人,因考举人落第,故在家除唱傩戏外,还学唱目连,曾先后搭过潘双贵目连班子在外地演出。章氏宗族的唱本全系长短句,以高腔曲牌演唱,这可能与他祖父有关。据他介绍,解放乡的元四章家、刘街的殷村姚、荡里姚家等宗族唱的高腔,全是他们传去的。他不但能唱分角的戏,同时对整本戏的唱腔、台词都了如指掌,高腔曲牌能唱四五十支。他和弟弟章洪有(擅鼓板),对后进之辈傩戏声腔的传授,起一定的作用。1990年4月,曾参加贵池农民傩戏代表队赴山西为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专场演出。
江发根:1943年生,贵池市清溪乡碧岩江村农民,10岁时就熟读傩戏《孟姜女》、《章文显》等唱本,1956年正式演傩戏。他是一个被村民誉为金嗓子的傩戏艺人,在傩戏演出中,他能根据面具的角色行当变换嗓音唱出各种不同的角色,以达到与角色的个性相吻合。他的噪音清脆、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姚秉:1922年生于贵池市刘街乡山里姚家,原从事小教工作。其祖父是姚氏宗族鼓师,父亲是武场伴奏兼帮腔成员。环境的熏陶为他后来学傩戏与打鼓打下了基础。他11岁随姚天林学唱傩戏,15岁时即全部掌握了一夜三本(《刘文龙赶考》、《章文显》、《孟姜女》)的唱、做、念、打。他打鼓节奏稳、技巧高,不但使演唱者演唱时轻松自如,同时帮、打、唱也配合得十分默契。姚氏宗族后期失传的唱本,都是他重新回忆整理的,声腔与表演技艺,也是他亲自传授的。每年姚家演傩戏都推他做年首,主持一切演出活动,在宗族中享有一定的威信。[14]
1990年4月,曾参加贵池农民傩戏代表队赴山西为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专场演出。
刘本荣(1903一一1988):傩戏面具雕刻艺人。安徽省青阳县庙前乡星田村人。出身雕刻世家,祖父号禄庭,生于清嘉庆辛未年(卒年不详);父字逢闰,生于清同治乙丑年(卒年不详),均为面具雕刻师。他13岁随父从事傩戏面具制作艺术,开面具作坊。外省的宁波、北京以及本省的徽州等地的同行都经常同他交往,交流雕刻技艺。他的作品在1986年曾荣获安徽省芜湖市首届民间美术展览《荣誉证书》。他雕工细腻,形象逼真。为使这一雕刻艺术能代代相传,在他临终前还回忆勾绘了常用的傩戏面具脸谱三、四十种。[1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安徽文化网:贵池的傩戏与傩舞(简介参考)
- 2.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剧目参考)
- 3.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剧目参考二、音乐参考)
- 4.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音乐参考二)
- 5.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音乐参考二)
- 6.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舞台美术参考二)
- 7.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调查报告(舞台美术参考三)
- 8. 安徽文化网:贵池傩的起源与沿革(历史渊源价值等参考)
- 9. 安徽文化网:贵池傩戏的演出习俗(演出习俗参考)
- 10.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形式参考一)
- 11.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形式参考二)
- 12.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面具的制作规格及其形状、特点参考)
- 13.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面具的象征意义参考)
- 14.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傩戏艺人参考)
- 15. 安徽文化网: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傩戏艺人参考)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