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锋(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2:38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杨建锋,1965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三级),致公党员,材料学系系主任,新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
杨建锋
出生地
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
1965年
职    业
教授
毕业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

杨建锋人物经历

编辑
1981年从山西太谷中学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85年毕业后,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8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其后留校任助教,从事金属材料及陶瓷材料的研究和教学。
1990年晋升为讲师。[1] 
1995年4月获日本岗崎嘉平太国际奖学金,进入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做研究。
1996年4月考入日本大阪大学化学系物质化学专攻读博士。攻读博士期间进行了氮化硅及氮化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评价的研究。
1999年3月获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3月获日本科技振兴事业团青年特别研究员。
2002年3月起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协同材料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2003年底回西安交大工作。
200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
2005年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2009年在西安主办召开了第10届国际生态材料加工与设计大会。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和国家留学回国启动基金的支持,。
2009年获日本陶瓷学会日中陶瓷科学技术交流奖。
2013年1月18日,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杨建锋参与研究

编辑
作为主要人员参加过国家863项目快堆控制棒材料—碳化硼的性能研究,国家计委军工配套项目脉冲发动机陶瓷隔舱的研制,航天部85预研项目脉冲发动机陶瓷隔舱的研制。
进入通产省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现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参加了日本国家项目「协同(Synergy)陶瓷的研究及开发」,从事多孔陶瓷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多孔非氧化物高温陶瓷(氮化硅,碳化硅、SiAlON)材料及多孔氧化铝陶瓷,具有纤维状气孔的多孔氮化硅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氮化硅-铝复合材料的研究。

杨建锋研究成果

编辑
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氮化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氮化硅陶瓷、非氧化物多孔陶瓷材料、CLAM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氮化硅-碳化硅纳米陶瓷的无压烧结制备,氮化硅陶瓷的相转变和致密化,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反应烧结碳化硅多孔陶瓷及多孔氮化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开发的无压烧结制备的氮化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性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所开发的各类非氧化物多孔陶瓷材料具有可控气孔率、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透过率,在高低温过滤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申请者在近些年提出了碳热还原反应原位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无晶间玻璃相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工艺的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材料制备的系统研究,并通过成分和工艺控制,获得了高气孔率和高力学性能的多孔氮化硅陶瓷材料。研究开发的无氧化物晶间相多孔SiAlON陶瓷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在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研究开发了氮化硅-铝合金复合材料。在Acta Materialia、J.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 of Materials Research、Script Materialia、J.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 of Material Science、J.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检索80篇),被他人引用近400篇次,申请日本专利6项,中国专利20项。
参考资料
  • 1.    杨建锋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7-15 [引用日期2012-08-1]
词条标签:
研究员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