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史称: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自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 中文名
- 春秋五霸
- 外文名
- the Five Hegemon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时 期
- 东周
春秋五霸史籍文献
编辑-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春秋五霸综合评判
编辑春秋五霸评判标准
春秋争者虽多,可五霸名额有限,这样争议就颇多。争议的真正源头实则就是对五霸评价的标准有所区别。纵观各类史籍,唯有《史记》最为公正,原因如下:[1]

春秋五霸
(5张)
秦国先祖为养马出身,虽说与戎狄为伍,但起码还算是周王室正统的分封国。
楚国本身也算是周王室的分封国,不过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逐渐和周天子为敌。周天子数次率诸侯联军征讨楚国,周夷王之时(公元前879年前后)楚国就开始称王。公元前704年,楚国第二次称王。楚君熊通打败随国,让随国在周桓王面前说情,提升楚国爵位。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楚国称王之后,理论上就与周王室的封国体系脱节,不再是周王室分封的合法诸侯国,也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春秋争霸。
不过毕竟楚国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和各个诸侯国纠葛太多;再加上秦始皇一统天下,楚国、吴国、越国也不再是域外文明。司马迁作为汉朝官员,不可能把楚、吴、越当作外国或外国人;所以作为后世史学家,对于楚、吴、越也并非一味的排斥。
其二,需获得周天子承认
吴、楚两国皆是子爵,地位极低,芈姓楚国更是与姬姓没有半点关系。而周王室的主要外部威胁来自西北地区,对于秦国的倚重程度远超楚国。所以楚国非但不会获得周王室的敬重,反而被视为威胁。这也是楚、吴、越这几个半蛮族诸侯称王的主因。
越王勾践已经属于春秋最末期的人物;此时的周王室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已经不顾任何脸面问题,而是互相利用。更何况春秋末期诸侯蜂起,周王室的认可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春秋五霸再论《史记》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被视为蛮夷,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着,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这就要回到春秋时期古人的价值观了。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反而还败于泓水之役;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
五霸之说最为普及、认可的有两种:
现在的主流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因为在周朝,按照华夏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周朝的文明礼仪,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这正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完全不把中原的价值观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出牌配合宋襄公的英雄主义。
春秋五霸标准五霸与广义霸主
在评价五霸的时候需要重视三个客观现实:
- 是否被华夏核心文化所认可(中原诸侯承认或周天子承认)
- 实力是否够资格(至少是区域性大国)
- 是否对其他诸侯国施加了军政影响力(扣押别国储君做人质、号令诸侯、扶持别国君主等)
如果仅仅是实力够强,而不论文化认同问题。那么匈奴、戎狄是否也能入围五霸?所以在评价五霸的时候,只看会盟诸侯、和军事实力是不够的。齐桓晋文之所以成为后世对“霸主”的代称,这其中不仅仅是武功问题,还包含对于文化正统的认可。
如不以价值观、文明道义,只按势力、争强的标准来评定:
四方是维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春秋大义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九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春秋五霸无争议霸主
编辑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春秋五霸晋文公—制霸中原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着,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因晋国内而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帮助和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着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春秋五霸高认可霸主
编辑春秋五霸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着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
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西乞术(蹇叔之子)、白乙丙(蹇叔之子)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有晋、楚两大强国压制,难以东进。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虽说秦穆公从未会盟诸侯,但这完全是地理区位上的原因:
- 秦国未与中原有大面积的领土接壤,造成秦国无法向中原各国直接施加影响力。
- 秦国北有强晋、南有雄楚,在周边两大顶级强国的夹合之下,不可能轻易会盟诸侯,除非秦国能够以一敌二。
- 秦穆公时期生擒晋惠公、连续扶持两代晋国君主(晋怀公、晋文公),这种间接操控强晋的能力,在各诸侯当中也找不出第二例。
秦穆公虽未会盟中原诸侯,但终究被周天子认可为西方霸主,故而位列五霸是合理的
春秋五霸楚庄王—问鼎中原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楚庄王曾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中华尚武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五霸存争议霸主
编辑春秋五霸郑庄公—四方是维
前743年郑庄公即位,扫除了共叔段之乱以巩固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繻葛之战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毛泽东评价他是“很厉害"的人。
春秋五霸宋襄公—春秋大义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春秋五霸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他的脚趾,重伤而死。
春秋五霸吴王夫差—争霸中原
吴王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王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勾践在越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迅速恢复越国国力,图谋报复。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但夫差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国,句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太子友。
春秋五霸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郳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史记 .古诗文[引用日期2016-04-11]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