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张璁
- 别 名
- 世称“张阁老”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浙江温州
- 出生日期
- 1475年
- 逝世日期
- 1539年
- 主要成就
- 严革贪赃枉法、庄田膨胀
- 代表作品
- 《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
张阁老步入政坛
编辑张璁少好经学,博学多才,13岁作《题族兄便面》诗云:“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并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但七次进京科,名落孙山,曾在温州罗峰学院聚徒讲学。正德十五年(1520年)二月,八应礼部试,获隽。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卒于豹房。遗诏迎取武宗从弟朱厚熜嗣皇帝位。四月二十二日,14岁的朱厚熜在奉天殿即皇帝位,颁诏大赫天下,以明年为嘉靖元年。五月十五日,张璁于奉天殿补行殿试,中二甲进士,观政礼部,从此进入仕途,年已四十七岁。
在世宗登基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一帮朝中大臣强迫世宗改称伯父即武宗之父孝宗为父,伯母即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为母,变其生身父亲兴献王为叔父,生母为叔母。对于这一不近人情且无法律依据的主张,世宗认为这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的事,予以严词拒绝,并以退位来表示自己的决心。这实质上表现了权臣和少年皇帝的权力之争。一场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由此开始。正在部观政的张璁不顾“有异议者为奸邪,当斩”的威胁,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上疏议大礼,对内阁首辅杨廷和等议论进行批驳,疏中有云:圣考只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世宗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明史.张璁传》)。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大礼议未定,复上疏进《大礼或问》。当时杨一清居家见张璁疏说:“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明史.杨一清传》)[1]
王守仁也“心喜其说”(《与霍兀崖(韬)书》)《国史传》评论:张璁此论“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张璁以礼学的真谛战胜杨廷和集团的顽固歪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从而受得明世宗的信服和重用。 [2]
张阁老勇于改革
编辑张璁50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元日》)“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对雪》)“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游蒋山》)。
当时明代社会最突出的冲突是贫富不均的加剧。皇宫、王府及勋戚占有大量的土地谓之庄田,权贵豪强和地方恶棍,妄指民田为官田,以之进奉王府、勋戚,结交权贵而谋私利。土地兼并的严重致使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背乡离井而为流民。明武宗时全国流民已达600余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造成农民暴动接踵而起,社会失序,岌岌可危。基于此,张璁以国计民生为念,从减轻人民负担考虑,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社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在当时土地兼并最为激烈、数量最大的是皇宫、王府、勋戚等所占有的庄田。明仁宗建立皇庄,到武宗时已增至200多处,正德九年(1514年)仅畿内皇庄就占地37594顷。藩王、勋戚、宦官等向皇帝乞请和强占民田,到弘治二年(1489)庄田有332处,占地33000余顷。“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额田减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这就是说,赋田约减少了427万顷。世宗即位后,为革此弊政,稳定社会秩序,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而宦戚辈中挠,世宗犹豫,收效甚微。张璁入阁后坚决清理庄田,并由畿辅扩大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勋戚大臣亦参究定罪。这样相对地缓和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史·本传》称张璁:“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明万历本作《国史传》赞张璁:“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 明人黄光升《昭代典则》中称:“张孚敬(张璁)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张阁老罢天下镇守中官
编辑明代全国各省和重要城镇派出镇守太监,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宦官全国统治网络。宦官专权乱政也是明代的一大祸患。他们依仗皇帝,结党营私,大肆搜刮,陷害大臣,草菅人命,英宗时宦官王振擅权,国几倾覆。武宗间,宦官刘瑾专权,势焰天下。镇守太监不仅职掌军事、行政、监察、司法等大权,而且以报效朝廷为名,巧立“进奉”、“孝顺”等名目,残酷盘剥人民。武宗时各地都有定额“进奉”的银数。世宗虽知其弊,但惜其“进奉”而不决。张璁便一再向明世宗陈述镇守的流毒,极力主张革除镇守太监之制,为了确保革除事宜的顺利推进,张璁与世宗单独面议,或用密疏进言,使与镇守中官有密切联系的内廷宦官不能从中作梗。世宗在单独召见张璁之后,仍然犹豫不决,张璁又上密疏,催促世宗采取断然措施,将其革除。其疏言:“伏蒙皇上独召臣于平台面议,所以臣密切勤恳,实出血诚。已荷垂允,未见实行。今因密谕下问,敢再冒昧上陈,伏乞圣明断然为之,使百年流毒一旦顿除,四海生民从此乐业矣。(《议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明经世文编》卷178。)”
从革除的过程来看,张璁采取了不事声张和渐进的革除方式。嘉靖十年(1531年)闰六月,大规模的革除活动全面展开,浙江、两广、福建、独石、永宁、万全、等处的镇守中官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明世宗实录》卷127)。这与当时大规模裁革冗官是同步进行的。不久,陕西、四川镇守太监以“贪肆”亦被裁革(《明世宗实录》卷129)。这次集中裁革的主要是分布于内地的镇守内官。把边镇镇守中官放在了最后革除。张璁对镇守中官的革除真正清除了长期以来镇守太监乱政害民之弊,使被镇守中官扰乱的地方政治趋于有序。史称在明朝,只有嘉靖期间没有出现过太监弄权把持朝政的局面。
范守已认为张璁此举乃“千百年颂功为不穷(《宪章外史续编》卷2)”;何良俊认为张璁勇于担当革除镇守中官的重任,是其他得君最专者所不能比拟的,言:张璁“取回各省镇守太监,他人虽得君最专者,亦不肯如此担当”(《四友斋丛说》卷8);蒋光彦在万历末年也说:张璁“归而后公相者,经济万不如公。去公六十七年,四方无貂珰之扰,默受公赐而晏如,不知今寓内始人人扼腕而思公矣(《光绪永嘉县志》卷26)”。
明人李乐对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的积极作用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言: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珰,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见闻杂记》卷11)
张阁老改革科举制度
编辑科举制度是明朝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暴露了许多弊端,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例如明臣王鳌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说:“夫古之通经者,通其义焉耳,今也穿凿支离,以希合主司之求,人之才不如古,其实由此也。”(王鳌《制科议》,《明臣奏议》卷10)而正德时期的国子监祭酒陆深也说:“兴业者,进取之媒,非致理之路也。其弊也,浮华而无实用。举天下之人才皆误于科举”。(陆深《国学第对》,《明经世文编》卷155)
张璁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素质。由于科举名额极为有限,不可能网罗天下所有的真才,使许多士子难以通过科举而成为进士。于是,张璁推行三途并用之法,改革用人制度。在改革初期,阻力较大,如明人焦竑批评:张璁“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玉堂丛语》卷4《献替》)出现这种因循之论并不为怪,其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短视之见。张璁改革科举制度,改变学风,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考汰之法,以及对提学官的大力整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焦竑又赞道:张璁“久于科第,谙世故,得位,每事欲复祖宗股制,行进士、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士风一变,人思奋庸,贤才辈出而无滞。”(《玉堂丛语》卷6《事例》)明代名臣张居正在万历三年(1575)以自己少年时的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的成就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万历起居注》)可以说,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着的时期。
张阁老扫除百年积弊
编辑清理勋戚庄田,罢撤天下镇守太监,革除外戚世封,严革贪风、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改革科举之弊,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以及整顿军队团营等,均是其改革措施的荦荦之者。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其影响波及隆庆至万历前期,为之后的“隆万”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减轻了阻力,高拱张居正的很多改革措施实际上是“张璁改革”的延伸。他们对其予以尽可能效法。明人何乔远《名山藏》总结嘉靖前期“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至于稽古礼典,取次厘毖一切,创必表章,轶往宪来,赫然中兴,多孚敬(张璁)所翼赞”(《名山藏》卷73《臣林记十八·嘉靖臣二·张孚敬传》)。客观肯定了张璁的辉煌政绩。
但改革由于在当时是损害了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也引发了很大的仇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张璁的权威影响增大,而明世宗在经过大礼仪斗争的洗礼和年龄的增长,皇权意识提高,对张璁也不无猜疑,怕他专擅而有损皇帝的独揽朝纲,几次都因为慧星出现,嘉靖皇帝怀疑大臣擅政,于是恩威兼施,或挥之即去,或招之又来,明世宗的喜怒无常,加之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阻挠,而张璁的所作所为一直被既得利益集团视为政敌。如当时的南京御史冯恩,上疏请斩张璁等三奸。那时哈雷彗星当天,冯恩比张璁是根本之慧,汪宏是腹心之慧,方献夫是门庭之慧,并说三慧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欲弥灾,不可得已。明世宗见疏大怒说:冯恩非专指张璁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明史·冯恩传》)那时诋毁张璁的人,实在不少,正如《明通鉴》所说:“孚敬以大礼、大狱丛诟没世”。这对张璁的改革必然带来很大阻力。致使张璁宦海浮沉,命途多舛,四起四落,大大影响了张璁改革的积极性,其遭际在明代阁臣中也是少见的。
张阁老反腐倡廉
编辑嘉靖六年(1527)八月,张璁在掌管都察院时,向明世宗奏上《宪纲》(共95条),择其中最急切者七条陈之。依照宪纲实行,可严肃风纪,整顿官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世宗实录》载:“(张璁对世宗说)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篮簋不伤,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上下重征,皇上虽有忧民之心而泽不下究,故清明之治卒不可成。臣见每年进表,三年朝觐,(地方)官率以馈送京官,向民科敛,小民怨声载道,上干天和,叠见灾异,皆赃夫之冒所致,宜严加禁约,犯者勿赦。’上曰:‘前后所奏,皆欲革贪风以隆治道,迩来贪墨成风,外官剥下奉上,民穷财尽,实由于此。都察院其严禁察访,犯者并以赃论。”地方官为贿赂京官,搜刮民财,以至篓挞诛求,民穷无法生活,那有不为盗的。张璁认为,治国之道,以爱民为先,愿治之君,必严于赃禁。贪墨成风,其根源在于内阁。内阁是政本所在,即最高统治机构的核心。内阁贪赃,则部院和地方就肆无忌惮,无所不贪了。
张璁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如调整内阁翰林,加强科道官员对官吏的监督。在他掌都察院时,严监察制度,重法司之权。他先后两次罢黜、更替了不称职的御史和巡按御史25人,并申明宪纲规定:都察院按察司堂上官及首领、各道监察御吏、吏典,但有不法等事,许 互相纠举;监察御吏巡历所至,不许地方官出郭迎接;巡按不许带人 马随行,凡设彩铺毡无名供馈之属一切不用等等。
张璁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推举“廉能爱民者”,不受资历限制。嘉靖九年(1530),他在《论用人》疏上说:“近该北直隶巡抚官奏,欲尽将进士、举人选补此地方州县正官,臣思之心有未安。”张璁认为:“凡州县官无分进士、举人、监生、吏员,但有廉能爱民者,许一体推举擢用,庶在位者各有所奋发,而百姓蒙泽也。”
嘉靖十年(1531年),吏部侍郎徐缙询私纳贿,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求解脱,投书行贿于张璁,张发其私。由“法司同证徐缙贿孚敬事,黜为民”,此事使朝野受到震动。张璁的改革与反腐损害了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不能不引起他们的仇恨,弹章不绝。但由于他一切秉公,两袖清风,亦奈何他不得。张璁几次致仕离京,“衣囊一箧,已渡潞河,既有温旨,旋踵复人,以行李鲜,而内顾轻也”。犹如一介寒儒。张璁奉公廉洁,严于律己。他一再告诫家乡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势凌人干不法事。他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张阁老暮年岁月
编辑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得疾,张璁屡请致仕,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以疾乞归,上累谕固留,为之亲制药饵。”《国史传》)张璁在朝房值班时昏晕过去不省人事者一天多(“病又举发,昏晕不省人事者逾日”《再乞休致》),因病情急剧加重,世宗不得已乃许致仕回家调养。(“上不得已乃许致仕。”《嘉靖以来首辅传》卷2。)。
世宗多次派人去温州瑶溪贞义书院看望张璁,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但都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京。(“遣锦衣千户刘昂视疾,赍手诏趣其还朝。至处州,疾作不果至。诏强起之,至金华,疾又作,乃止。”《国史传》)张璁于嘉靖十八年二月,病殁于温州,卒年65岁。世宗尚追悼不已,(“帝在承天,闻之伤悼不已。”《明史·张璁传》)。“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国史传》)
张阁老着作
编辑着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
张阁老明万历本作《国史·张孚敬传》
编辑正德庚辰(1520),举于礼部,明年辛巳,上登极,赐进士。时方议献皇帝尊称大礼,孚敬即上疏,分析继统继嗣之义,为上明父子之伦不可夺,众咸不悦。壬午,授南京刑部主事。甲申,以大礼未正,仍上疏争之。与桂萼、席书、方献夫、霍韬同被召至京,与众廷辩,竟定大礼,升翰林院学士。乙酉 ,升詹事。丙戌,升兵部侍郞。丁亥,敕掌都察院事,治张寅狱。是冬,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赐银图书二,其文曰忠良贞一,曰绳愆弼违。戊子,加少保,纂修《明伦大典》成,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已丑,命主会试。其秋,罢政归。行及天津,遣行人周儃赍敕召旋。辛卯,更名及字,赐银印,其文曰永嘉张茂恭印。其年,乞归。壬辰,遣行人周文烛赍敕召入,进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复以星异乞归。其冬,遣鸿胪寺少卿陈璋赍徵之。癸巳,复任,加少师。乙未,以疾乞归,上累谕固留,为之亲制药饵。疾亟,乃许致仕,遣行人周光文、御医袁迁赍敕送之,月给官廪八石,岁拨舆隶八名,有司特加存问。丙申,遣锦衣千户刘昂视疾,赍手诏趣其还朝。至处州,疾作不果至。诏强起之,至金华,疾又作,乃止。至是卒。上深加悼惜,赐祭葬如例,赠太师,谥文忠。仍特荫子逊业为尚宝司丞。
孚敬深于礼学,丰格俊拔,大礼之议,乃出所真见,非以阿世。既以是受上知眷,骤跻崇显;而一时议礼诸臣,咸被重谴,累疏请宽之。及奉诏鞫勘大狱,独违众议,脱张寅之死。而先后问官得罪者亡虑数十人。以是搢绅之士,嫉之如仇。然其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终岁而一时风纪肃清,积弊顿改。在内阁,自以受上特知,知无不言。密谋庙议,既同事诸臣,多不与闻者。至于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至其持议守正,虽严谕屡下,陈辞益剀切不挠。上察其诚,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辅罗山呼之而不名。其卒,礼官请所以易其名者,上亲按古谥法,以孚敬能危身奉上,特命谥文忠。其眷遇之隆,始终不渝如此。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
张阁老历史评价
编辑1、《皇明盛典述》:世宗朝,张文忠公(张璁)佐命中兴,相业烜赫,近古少俪。
2、《编年信史》:张永嘉(张璁)相业俊伟掀揭,本朝首推。即如镇守内臣,自景泰初设至今,五虑百余年,虽孝宗之仁圣,李(东阳)、谢(迁)之专久,未闻匡救者,而永嘉力能回天,以除大患,有再造宇宙之功云。”
3、《明经世文编》:永嘉(张璁)功在社稷,莫大于是。
4、《国朝典故》:孚敬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果于自用,休休之量,是其所短。上亲按其古谥法,以其危身奉上,特谥曰文忠,眷顾之厚,终始不替云。
5、《宪章外史续编》:“千百年颂功为不穷”。
6、《昭代典则》:张孚敬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7、《浪迹续谈》:前明有两张文忠,时论皆以权相目之,其实皆济是之贤相,未可厚非。窃以心迹论之,则永嘉(张璁)又似胜江陵(张居正)一筹。永嘉之议大礼,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其遭际之盛,亦非所逆料。而其刚明峻洁,始终不渝,则非江陵所能及。
8、《明史·本传》:“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
10、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1,载:孚敬(张璁)殚精悉虑,体国不私。在吏、兵二部,时人所指为美庄肥库,绝不私党。革镇守,裁阉寺,清政本。日与天子争可否,一言不允,即乞休,立乘车出张家湾,行李潇然无长物,必中旨恳留,遣使数回,乃返。屡屡如此,曾不以遇合固宠顺旨,植党营私。其廉洁忠耿,匡弼辅翊,亦可谓社稷之臣。
11、明·倪绾《群谈采余》卷6,载:公(张璁)厘革夙弊,力除镇守各局,并裁酌一切军民利病,我朝之治,聿然中兴。世称相业风节。
12、《明世宗实录》卷221,载:张璁“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终岁而一时风纪肃清,积弊顿改。在内阁,自以受上特知,知无不言。密谋庙议,既同事诸臣,多不与闻者。至于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至其持议守正,虽严谕屡下,陈辞益剀切不挠。上察其诚,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辅罗山呼之而不名。”
张阁老人物轶事
编辑咏蛙诗
张璁年少时聪明过人,过目不忘,但很贪玩。一天的午间,独自在池塘边玩水,把全身衣服弄湿漉漉的......
老师罚张璁跪在池边草地上,这时树下一只青蛙正蹲在池塘边上,张璁索性瞪起双眼盯视着那只青蛙,默默出神。
老师站在张璁背后看见了,便对张璁说:“以青蛙为题,你能作一首咏蛙诗吗?做得好,就放你起来。
张璁略加思索,随口吟道:
独蹲池边似虎形,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
那个虫儿敢作声?
诗阻刘提学
一次,刘提学要游雁荡。四品官员要游雁荡,当地必须要进行高规格高档次的接待,雁荡山百姓为凭空增加负担而发愁。这时尚是诸生(秀才)的张璁主动表示有办法阻止当官的进山,大家都嗤笑这个年轻人有妄想症,但事实证明了张璁并非大言欺人。张璁让和尚拿着他写的诗半路上拦住刘提学,刘提学读了张璁的诗,打消了游雁荡的念头,一笑作罢,回头而去。那首诗曰:
海内衣冠集雁山,草茅无路得追攀。
山中定扫豺狼道,天下谁当虎豹关?
玉辇奚从瞻乐地,金樽未许破愁颜。
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渔樵尽日闲。
写《上刘提学游雁山》时的张璁还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秀才,面对一位四品官员,居然敢于写诗劝阻,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诗也写得好,“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渔樵尽日闲”,老百姓和当官的一样是人,都有烦心事,你们当官的可别以为百姓们整日闲着没事啊。这两句可作一切为官者的座右铭。
- 参考资料
-
- 1.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 2. 讲一世张阁老不晓得张阁老姓张 .温州日报.2006-09-23[引用日期2013-10-16]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