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考察船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39:21
编辑 锁定
极地考察船是专门在南北极海域进行海洋调查和考察的专业海洋调查船。具有船体坚固、破冰能力强、防寒性能好等特点。
世界上着名的极地考察船有中国的“雪龙”号、美国的“极星”号、前苏联的“M.萨莫夫”号。
中文名
极地考察船
船属分类
专业海洋调查船
特    点
船体坚固破冰能力强防寒性能好
主要任务
考察两极

极地考察船产生背景

编辑
极地是世界各国未来发展必争的战略空间。当前,国际极地事务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北极地区进入了开发利用的准备期,南极地区围绕资源开发的竞争暗流涌动,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宇宙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前沿研究的国际竞争明显加剧。
极地蕴藏着很多潜在资源。比如,南极冰川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信息,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南极磷虾是地球上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生物之一,资源量高达10亿吨,可采量达1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水产总量之和。此外,得天独厚的极端环境,使极地成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宝库,目前国际上极端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应用虽刚刚起步,却已带来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价值……因此,极地考察被许多国家作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占领新的制高点的重要国家战略。专家指出,南极和北极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开展极地考察,是人类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件大事。 [1] 

极地考察船船属分类

编辑
极地考察船是专门在南北极海域进行海洋调查和考察的专业海洋调查船。也是执行特定海域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测量船。

极地考察船主要特点

编辑
一般的海洋调查船都有如下特点:
①装备有执行考察任务所需的专用仪器装置、起吊设备、工作甲板、研究实验室和能满足全船人员长期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设施,要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续航力和自持能力。
②船体坚固,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浪性。较好的海洋调查船还尽量降低干舷缩小受风面积,增装有减摇板和减摇水舱。
③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和稳定的慢速推进性能。海洋调查船经济航速一般为12~15节,但常需使用主机额定低速以下的慢速进行测量和拖网。大多采用可变螺距推进器或柴电机组(即用柴油机发电、电动机推进)解决慢速航行问题。为了提高操纵性能,大多在船首与船尾安装侧向推进器,或者安装“主动舵”,或者两者兼有。
④具有准确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现代海洋调查船多装有以卫星定位为中心,包括欧米伽、劳兰A/C和多普勒声呐在内的组合导航系统。该系统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随时可以提供船位的经纬度,精确度一般为±0.1海里,最佳可达±0.4米。
⑤具有充足完备的供电能力。船上的电站要能满足工作、生活的电气化设备、精密仪器、计算机等所需要的电力和不同规格的稳压电源。仪器用电需与动力、生活用电分开,统一采取稳压措施。水声专业调查船,尚需另设无干扰电源。[2] 
极地考察船除具有一般海洋调查船的特点外,一般具有坚固的船体,而且破冰能力强、防寒性能好,同时,具有抗御超低温恶劣环境和破冰作业的能力,强大的后勤补给系统能够支持极地考察的长期作业。

极地考察船主要任务

编辑
极地考察船是具有破冰能力的综合测量考察船,随船搭载有极地考察和建站必需的工程机械、运输工具和各种支援设备。用于考察两极。

极地考察船主要船只

编辑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极地考察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苏两国竞相建造。俄、美、加、日等国拥有,俄罗斯的数量最多,日本的功能最全。
其中最着名的是1973年美国建成的“极星”号。该船长120米,宽25米,排水量13100吨,可以突破6米厚的冰层。
其次是苏联1975年建造的“M.萨莫夫”号大型极地考察船,可以突破1.7米厚的冰层。
中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该船耐寒,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南北极海域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全长167米、满载排水2.1万吨,配备了现代化的航行、定位和导航系统,具备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1米(含0.2米厚的雪)的能力,可搭乘科考队员120人,主要承担了南极考察站物资补给运输、科考队员的交替和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三大任务。[3] 
日本于1982年建成“白濑”号南极考察船,该船为单体破冰型,满载排水量17600吨,主尺度134×28×9.3米,经济航速15节,续航力20000海里,自给力38天,乘员230人(含60名科学家)。船上设有海洋测绘、水文气象、水声物理、地质生物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室,配有绞车和起重设备,可搭载2架CH-53运输机、1架OH-6侦察机和1000吨极地建站物资。
“向阳红10”号,1984年,中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向阳红10号”,这是一艘满载排水量为1.3万吨的普通船只,无破冰能力。
  “极地”号,1986年,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使用“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这艘船原系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一艘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中国购进后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了6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3]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船舶工程 科技产品 科学 社会学科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