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赵九章(1907-1968)一般指赵九章
自然科学家
,
科学家
,
物理学家
,
学者
,
人物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男,出生于河南开封[1]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2]
。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3]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着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4]
,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气象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应用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等。[5]
-
人物关系有错误 已反馈
-
纠错关闭纠错
快速导航
获奖记录
赵九章人物生平
编辑192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即河南大学附中前身)。
1926年以突出成绩考入浙江工专(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6]
1929年-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
1933年-1935年,清华大学,助教。[9]
1941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13]
1940年-1942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任清华航空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中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1938年-1940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8年,赵九章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首任系主任。他带头编写了应用地球物理系第一批学生简章,对地球物理系的3个专业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介绍。[4]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7]
1959年4月16日,赵九章出席毛主席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家为之欢欣鼓舞。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纷纷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还建议中国也应考虑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作些准备。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将科学家的建议反映到中央。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之,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责成张劲夫等进行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安排,为此,中科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成员包括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马大猷、贝时璋等十多位专家。技术组多次开会,讨论卫星的科学技术问题,提出规划设想和实施的技术途径。由赵九章技术汇总,当时的建议是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才搞大卫星。
1959年初,中科院按照中央的指示进行空间任务计划的调整。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据此,赵九章与卫一清、钱骥商量,1959年2月提出今后工作的五项建议:“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从1959年到1965年,赵九章一直按照这五项建议,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机构里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火箭探空已进行了20多发的探测试验,取得了一批科学数据和一些技术经验;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主要几项卫星预研课题已有较好的进展;空间科学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科研队伍逐步壮大,由1958年底的8个研究组几十人,发展到1964年底的5个研究室400多人。
1963年5月31日,赵九章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15]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7]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
1964年10月,应国防科委邀请,赵九章、钱骥等参观了导弹基地,与搞火箭的同志座谈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问题。根据在基地了解的情况,结合六七年来卫星预研工作的基础,1964年12月,赵九章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一建议受到周总理的重视。国防科委、中科院遵照总理指示,抓紧座谈讨论,拟定计划方案,积极研究卫星立项的准备工作。经中央专委1965年5月12次会议和1965年8月13次会议研究批准,卫星正式立项。
1965年4月,找中科院数学所副所长关肇直商量,由数学所承担此事,又找紫金山天文台的同志一起组成小组,专攻卫星轨道选择与计算问题。由于赵九章的及早部署,使我们能适时制定出适合国情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方案,节省了资源又赢得了时间,对以后的卫星工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5年10月20日到11月30日,中科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主持,会议的科学技术汇总由赵九章负责。赵九章在会上报告了中国卫星的总体方案(草案),他对卫星这一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主要科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技术途径。
钱骥在会上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本体方案(草案)》,会上还报告了卫星运行轨道、地面跟踪及布站方案和火箭运载的设想方案等。会前,赵九章、钱骥、总体组与各专业组作了充分技术准备,主要方面都准备了文字材料。会议开了42天,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集思广益,最后归结的目标是1970年发射;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卫星外形是一个1米直径近球形的72面体,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以及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得到大会的肯定。以上都说明,中国早期卫星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凝聚着赵九章的心血。
1966年1月,中科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他除了抓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外,还注意到中国卫星型号发展问题。1966年5月,中科院召开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赵九章在会上报告对中国卫星系列规划设想,主要内容有4点:1.以科学试验卫星作为开始和基础;2.对地观测卫星为重点,全面发展应用卫星(如通讯、气象、测地、导航等卫星,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对地观测卫星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4.卫星的防御措施,必须使卫星拥有反干扰、反破坏的能力。
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造反派在他脖子上挂起一个大牌子,上写“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然后再在上面打上一个大黑叉。在押送途中,由于牌子重达十几公斤,而套在脖子上的又是铁丝,故他的脖子很快便被勒出道道血槽。加之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所以行走起来极为吃力。但造反派不肯放过任何折磨他的机会,一会儿叫他走路的中间,一会儿又叫他走路边的水沟,他刚下到水沟里,又叫他爬上来,等他刚爬上来,又叫他再下到水沟里。如此反复,一路折磨不止。
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
赵九章主要成就
编辑赵九章科学研究
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20世纪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中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中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7]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创建了中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机构,和涂长望共同创建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最先作了中国的气团分析,研究了信风带的热力学问题;首先探讨了西风带大气长波的斜压不稳定,并分析了准定常活动中心和海陆分布的关系。
又从大量的资料探求西风环流指数和大型涡旋活动的联系,还研究了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开展了关于地球辐射带和太阳能的研究。
赵九章论文着作
1:Jeou Jang Jaw(Zhao Jiuzhang),Zur Thermodynamiu der Passat,Gerundstro mung,Abgedruckt aus Veroffentlichungen des Meteorologischen Insti tutesder Unive rsitat Berlin,Bd,Ⅱ,Ht,61937.[7]
2:JeouJang Jaw(Zhao Jiuzhang),The Formation of the SemiPermanant Cen ter of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Horizontal Solenoidal Field,Jourof Meteor, 1946,3:103~144.[7]
4:Jeoujang Jaw,The Formation of the Semipermanent Centers of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Horizontal Solenoidal Field.[7]
5:Jeoujang Jaw,Som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and Model Experiments on the Structure of Radiation Belts and its Variation During a Magnetic Storm.[7]
赵九章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7]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中国一些着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7]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中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着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着。
他十分注意观测工作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引用新技术,先后在中国创设了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以及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高空探测等,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
赵九章获奖记录
编辑所获奖项 |
|
赵九章社会任职
编辑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7]
1946年8月-1949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9]
1944年-1946年8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理所长。[12-13]
1950年4月-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
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11]
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0]
赵九章人物评价
编辑就是要学习他追求进步、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爱国情操;学习他富有远见卓识、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诲人不倦、甘于奉献、光明磊落、仁厚俭朴的崇高品德。(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评)[19]
回顾赵九章先生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为地球物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缅怀他的高尚精神和崇高品德,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赵九章先生忠诚祖国,为了国家的强盛,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关注科技前沿发展,培养了大批年轻人才,为我们树立了重才善教、致力创新的光辉典范,他的科技和教育思想更是值得认真总结、学习和发扬光大。(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评)[18]
在50年前赵九章就特别强调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在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科学道德方面,赵九章为学生们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评)[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秀骥说,赵九章的精心培养决定了自己一生的科学生涯。使他高中毕业后,先后进入北大、清华学习,又到苏联深造,走上气象科学研究之路。从赵九章那里他学会了应用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去观测、分析大自然的现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揭示大气物理学本质等治学方法。[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教授王水回忆了赵九章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以及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所系结合的理念培养人才的情景。北京科学仪器厂高级工程师陈建奎是赵九章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典型范例。他介绍说,自己是一个从苏北农村出来、只读过几年书的工友,是在赵九章的安排、支持下当学徒,学钳工,上夜校,1961年又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精密机械、材料和工艺,而后成为精密机械方面的专家。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在赵九章指导下学习、工作过的徐荣栏、都亨、濮祖荫、任丽新等。他们畅谈了对赵九章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赵九章先生次女赵理曾女士也在座谈会上发了言。[18]
赵九章后世纪念
编辑2007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赵九章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会上举行“赵九章星”命名仪式。(“赵九章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七八一一号。)[17]
2007年9月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暨纪念赵九章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与会科学家以不同的形式深情追忆和缅怀了赵九章院士为中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纪念座谈会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九三学社北京市海淀区委、中科院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协办。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马大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吴忠良出席。[22]
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着名科学家(其中42位是院士)联名倡议为赵先生树立铜像。得到中央同意后,钱伟长任“赵九章铜像筹备委员会”主任,把铜像安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8年赵九章先生铜像迁至空间中心科研楼九章大厦。[7]
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着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赵九章简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引用日期2014-11-25]
- 2. 缅怀我们的父亲赵九章 .新华网.2009年08月30日[引用日期2013-12-2]
- 3. 赵九章 .凤凰网.2011年04月20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4. 赵九章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网新闻.2007-10-15[引用日期2016-01-12]
- 5. 赵九章 .济南气象网[引用日期2016-01-20]
- 6. “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的昆明岁月 .中国共产党新闻.2012年03月29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7. 赵九章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15-12-15[引用日期2016-01-20]
- 8. 赵九章从开封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 .开封日报.2013年8月24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9. 中国航天科技第一功臣赵九章 .51爱人网[引用日期2016-01-20]
- 10. 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大学新闻网.2007-09-27[引用日期2016-01-20]
- 11. 赵九章 .中国科学院学部[引用日期2016-01-20]
- 12. “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的昆明岁月 .中国共产党新闻.2012年03月29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13. 赵九章:着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人民网.2012年05月18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14. 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更改校名的通知—原国立中央大学应立即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南京.1949-8-8
- 15. 196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6-01-20]
- 16. 赵九章 .大河网.2012年04月30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17. 赵九章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2016-01-20]
- 18. 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九三学社[引用日期2016-01-31]
- 19. 邵鸿副主席出席赵九章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九三学社[引用日期2016-01-31]
- 20. 侯德封赵九章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2010-07-02[引用日期2016-01-20]
- 21. 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一小行星被命名为“赵九章星” .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29日[引用日期2016-01-20]
- 22. 赵九章:空间科学的开拓者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先驱、我国现代大气科学的奠基人 .南京大学新闻网.2013-11-06[引用日期2016-01-20]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