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陈懋鼎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
- 1870年
- 逝世日期
- 1940年
- 字
- 征宇
陈懋鼎生平简介
编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陈懋鼎与父陈宝瑨、叔陈宝璐一同进京赴考,结果陈家三人同中进士,成为坊间美谈。后历任外务部左参议、弼德院参议、俄文学堂监督、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驻西班牙公使馆一等参赞、资政院议员。
1896年9月,在时任刑部主事张元济的策划和倡议下,张元济、陈懋鼎、内阁中书王仪通、工部主事夏楷复四人,联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请设立“通艺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外交部参事兼秘书长,1913年去职。1914年7月,任金陵税关监督兼江宁交涉员。11月任济南道尹兼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1915年8月,任参政院参政。嗣任国务院秘书、厦门交涉员、外交部顾问。1918年任参议院议员。
陈懋鼎历史评价
编辑陈懋鼎身为清末民初的外交官、情人、学者,在幼年即被人称之为“神通”。在京为官期间,致力于推动新政;作为清朝外交官,曾任驻英国外交官,并将世界名着《基督山伯爵》以文言文的形式第一次翻译到中国,名曰《岛雄记》。此外,他还着有《修三居士易稿》(《易经》研究心得)、《槐楼诗钞》等。从光绪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二年,他长期在清廷与民国政府担任要职。一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辛亥革命、袁世凯当权等重大事件,并在诗中多有反映。因此,当时人们高度评价他的诗“有直笔,有隐衷,不愧一代诗史”。[1]
- 参考资料
-
- 1. 陈懋鼎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3-12-1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