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邺下壮观简介
编辑邺下是如今安阳市的代称。这缘于从北周末与隋初以来,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认识,认为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于是安阳始称为邺。
邺下壮观历史
编辑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着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着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隋开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称魏郡,至隋末又改魏郡为邺郡。邺郡治所在安阳,更增强了安阳称邺的力度。宋代相州又称为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赐名,那时每个府州都有一个赐名,以备封爵。宋以后,安阳的正名无邺和邺郡之称,也没有了赐名,但邺、邺城、邺郡已成了城或彰德府的别名或雅称,这是一种习惯上的称谓。加之古邺县已废,安阳已完全继承了邺这个名称。例如,明代崔铣着《彰德府志》又别称为《邺乘》,这里的邺即指彰德府。明谢榛有《邺下秋怀》诗,清安阳人王槐一刊《邺下四子诗》等皆称安阳为邺、邺城、邺郡。自民国,安阳仍以邺相称。清末至民国初年安阳有《邺华日报》(安阳人王幼侨创于宣统三年),后有《邺声报》。民国7年(1918年)安阳鼓楼上题有“邺下壮观”匾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安阳城内东设新邺镇,西设古相镇;城外东设邺东乡,西设邺西乡。 1947年四月中旬,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以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洹河南流线以西,设立邺县。当时所以取邺县这个名字,就是考虑到安阳一带本称邺,是古邺地。但是,当时没有固定治所。直到1949年3月,第四野战军南下路过安阳时,邺县驻地才向安阳城边移动。从以上邺城、邺县、邺郡的设置和沿革可以清晰地了解安阳称邺的历史。
安阳古城为州、府、县治已有1000多年历史,城中照例会建有鼓楼和钟楼。据《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安阳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安阳县知县蔡诚(江苏巢县人)在城中央筑土垒砖修建高台,台下留深拱以通车马,台上建重楼3间,悬有滴漏铜壶以报时。明弘治年间(1496年前后),彰德府知府刘聪在建钟楼的同时,对鼓楼进行了复修。清乾隆44年(1779年),安阳县知县彭元一捐奉重建鼓楼,将楼台增高至3丈(每丈折合3米),加宽加长至10丈和7丈,还在楼台周围建了雉堞。鼓楼则扩建为面阔5间,进深3间,有三重飞檐挑角斗拱的高大楼宇,鼓楼前后有门,楼外走廊环绕,四面明柱林立。鼓楼上悬有彰德府知府卢崧所题匾额,前曰“邺镇”、后曰“洹光”、向南长匾曰“式是南邦”。鼓台下的有拱型门洞,使南北大街得以贯通。从楼坡街拾阶而上,登台四览,墙垛环绕,东瞻日出,西望文峰,老城风光尽收眼底。鼓楼里有一只大鼓,平时用以计时,每有大事,就会敲起大鼓,以召唤百姓。
1918年,安阳县知县戴光岭修缮鼓楼时,又在楼北题写了“邺下壮观”的长匾。这时,鼓楼的报时作用已不再有,渐渐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地方,曾有人在楼上开过“康乐楼”。直奉战争时,鼓楼遭到严重破坏。1928年,冯玉祥驻军安阳,邑人刘学瀛向其建议,将文庙中的10余棵枯柏卖得大洋1202元,以800元修房,以400元购书,10月将鼓楼辟为“安阳县中山图书馆”,赵茂亭任馆长。图书馆楼上楼下两层共16间房,藏有古今图书10533册,杂志35种,报纸16种,据说还有《四库全书》、《大藏经》等珍贵典籍。1929年,又在西南隅建一碑亭,为县长陈信发起的整理田赋一事立碑留念。1930年,军阀石友三将鼓楼以两万块大洋卖给了蒋村马丕瑶的三儿子马吉梅。但事实上,鼓楼一天也没有姓马,那只是石友三筹军饷的强买强卖。1931年,在鼓楼高台的西北角设立一铜钟以报时。1933年安阳县政府把图书馆分为藏书、阅览两部,辟楼下5间作为阅览室。同年8月,改称为“安阳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鼓楼庙会。安阳民间有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小菠菜,拌驴肉,吃了煎饼上鼓楼!足见其广为人知。
1935年6月4日凌晨,即五月端午前夜,一场大火突然吞啮了鼓楼,冲天的火光满城人都可以看见,尽管尽力扑救,但火势太大,整整烧了两天,所有图书都化为烟尘,鼓楼也被烧为灰烬。失火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或电线走火,或盗书灭迹。至于实情如何,一直是个谜。
后来,安阳教育文化界曾募捐修复鼓楼,许多人纷纷出资,但因抗战爆发,楼没有修成,捐款也不知下落。
安阳沦陷期间,日军在楼台上盖了几间平房,成立了“彰德新民图书馆”。解放战争期间,鼓楼台曾一度当过国民党40师炮兵阵地,4门野战炮长期放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