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汶河渔鼓
- 地 点
- 山东省
- 类 型
- 汉族戏曲艺术
- 形成于
- 16世纪
汶河渔鼓艺术特色
编辑汶河渔鼓是一种风格粗犷的汉族民间艺术。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自清末明初就在泰安市的东平、宁阳一带流传。其常用的板式有慢板、流水、二八板、一鼓二锣、飞板、起板、裁板、二犯、金钩挂、一串铃、倒反拔等;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等。传统剧目有〈五凤岭〉等。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流行于莱芜、泰安、新泰一带。其唱法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楚。女腔尾音翻高八度,以假声,男腔中有“力嗓”,以假声唱出。其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锣、快慢、四虎头、扎黄等;主弦为大胡琴,乱弹为吹腔及风搅雪;罗罗用唢呐,滩簧用横笛、小海笛、二胡等伴奏。 手龙舞在泰山脚上流传了200多年,这种舞蹈起源于泰山地区的汉族民间祈雨仪式。每逢大旱,泰安的百姓便组织上百名的小伙子,每人手持一双布作的小白龙,在白龙池边翩翩起舞,以引白龙出洞降雨。届时,百对金龙摇首摆尾,盘旋腾跃,好似龙的海洋。 汶河渔鼓是流行于泰安境内的各种渔鼓唱腔的总称。它源自道家唱经曲调,亦名“道情”。汶河渔鼓形成于16世纪,清中叶后成为一种兴盛的说书形式。汶河渔鼓可分为靠山红、两坡羊、寒腔渔鼓等不同流派,其曲调质朴,风格粗犷。
汶河渔鼓历史沿革
编辑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近代泰安渔鼓的师爷为邹县人,清末开始在泰安收徒授业,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随后又兴起了另一个分支叫“汶河渔鼓”,源自于道家唱经曲调,亦名“道情”。它最初形成于12世纪,清中叶后也成为一种兴盛的说唱形式。那时在泰山东麓泰莱平原和汶河一带几乎每个集市上都有渔鼓表演。
泰安渔鼓原唱形式是老艺人一人击鼓打板说唱,多在集市上表演,也在田间地头说书糊口。曲调质朴、风格粗犷、低沉、悲调苍凉。表演时,或站或坐,无拘无束,收放自如。传统剧目有《薛刚反唐传》、《回龙传》、《刘公案》、《包公案》、《杨家将》等,但正式开书前一般先表演“八大块”(桥、塔、鬼、雾、虎、梦、狼、牙)作为铺垫。
解放后,为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泰安出现了“泰山新渔鼓调”。演唱艺人保留了传统泰安渔鼓的韵味,汲取了山东民歌和地方戏曲中的音乐、舞蹈元素,学习借鉴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的精华,对唱腔和表演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唱腔及伴奏欢快热烈,尾音婉转优美悦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其旋律音调朝气勃发而又亲切上口,洋溢着动人的歌唱性格,加深了观众听觉记忆,从而使一些观众在离开剧场时已能哼唱其中的片段。这种“过耳成诵”的现象在其他剧种中十分罕见。泰山新渔鼓调,具有幽默、诙谐的风格,它基本上是一个喜剧形式,其表演风趣性很强,笑料很多。非常口语化,当地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格调鲜明,柔中见刚,情随声起,疾徐有致,余音绕梁。
演出形式,可大乐队伴奏,场面宏大而热烈,更加吸引观众。可多人同台表演,用现有的曲调可创作各类优秀作品,并适应各种场合演出。在表演上,以说唱为主,动作为辅。既有说书人对听众的表叙,又有故事中人物的直接活动。表演时,往往通过具体细腻的动作,帮助听众更清楚形象地感受故事内容,体会到艺术的真实感,其动作相当精炼、美化。这说明只有真正把潜藏在语言里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能使语言光彩夺目,产生强烈艺术魅力。
- 参考资料
-
- 1. 本段文字的资料引用出处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