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无羁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1:12
编辑 锁定
《思想无羁》是200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保罗·莱文森。
书    名
思想无羁
页    数
385页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思想无羁图书信息

编辑
书名:思想无羁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平装: 385页
开本: 32开
isbn: 7305040274
条形码: 9787305040276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2 cm
商品重量: 358 g
品牌: 南京大学出版社

思想无羁内容简介

编辑
这是一本涉及认识论、技术、媒介、传播的书,带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思辩色彩。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叙述知识进化,描绘网上世界,也描绘人与技术的关系对我们理解技术和人类理性颇多启事。“保罗·莱文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人类与技术时代的关系中,他既做鼓动工作,又身体力行。他师从麦克卢汉,创办联合教育公司,是‘思想界全球化’的杰出代表。他写的就是这个主题。他本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无羁’。”“莱文森研究的是作为技术产品的知识进化。这是哲学和历史的精心杰作……他的语言举重若轻,闪耀着幽默的光辉……本书意义隽永,富有远见,其明白晓畅令人吃惊……特此郑重推荐之。”“……技术之历史……其叙述引人入胜。本书偏离学究的文风,值得欢迎。”“莱文森的思想提升了传播人扮演的角色,使人成为遨游宇宙的船长……在他绝妙的笔端,复杂的东西……成为明白如话的英语。”“……充满哲理睿智……然而,不晓哲学的人也能够看懂。其例证富有人情味,从性爱到呵护孩子都信手拈来、十分亲切。对于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想无羁》使莱文森跻身名流,成为大名鼎鼎的媒介理论家。他与芒福德、伊尼斯、麦克卢汉比肩而立,和翁、埃吕尔、波斯曼不相伯仲。他思路清晰,洞察媒介演化的历史,把这个历史放在媒介生态学的环境之中去考察。”

思想无羁作者简介

编辑
作者:(美国)保罗·莱文森译者:何道宽保罗·莱文森(PauI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着,在音乐上小有成就。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着作6部:《思想无羁》、《软性的刀刃》、《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学习赛博空间》;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版权通知》、《像素眼》、《借用外星抛力》、《意识灾难》。以学术地位和成就而论,保罗·莱文森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科幻作品屡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奖;他的6部媒介理论着作,除《学习赛博空间》之外,已经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

思想无羁目录

编辑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作者中文版序
译者序
平装版序
1988年初版序
谢辞
第一章 思想是进化的产物
进化认识论
进化、现实与真理
先天知识的刺激
进化与不确定的先验
知识的生物学体现
技术优先
第二章 理性与进化
理性之生物学基础
理性之根合乎理性吗?
前理性对非理性:自我超越与理性的自然露头
论原发动因必然的无理性
不能回避的逻辑
第三章 非完美主义与乐观主义
进化之源与无涯知识
激进的非完美观点:
错误在进化中的好处
给生命以思想
第四章 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和被人忽视的哲学革命
未思想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思想
康德互动论中缺失的一环
马克思论物质中的思想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技术调整
富有生产力的知识
第五章 作为认知进化动因的技术
第六章 传播媒介的双重理解
第七章 苏格拉底之技术
第八章 技术与知识界的全球化
第九章 技术和宇宙的进化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重印后记
……
词条标签:
教育书籍 出版物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