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西瓜枯萎病
- 别 名
- 西瓜死秧病
- 主要危害作物
- 西瓜,番茄,辣椒,草莓
- 主要为害部位
- 茎基部、根部
- 病原中文名
- 西瓜尖镰孢菌
- 病原拉丁学名
- Fusarium oxysporum
- 病原分类地位
- 半知菌亚门真菌
- 病原类型
- 真菌
西瓜枯萎病发病特点
编辑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传播。以堆肥、沤肥传播为主要途径。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35℃,土温24~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适宜温度。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连茬种植,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或土壤粘重,潮湿等病害发生严重。[1]
西瓜枯萎病病因
编辑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尖镰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在离开寄主的情况下,能存活5-6年,部分病菌可存活10年以上。西瓜枯萎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隙侵入,先在寄主管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病菌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破坏细胞,使导管内积累果胶类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引起植株萎蔫。该病主要靠含菌土壤传播,重茬种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达70%左右,病残体及病粪,种子亦可传病。
西瓜枯萎病症状
编辑幼苗发病时呈立枯状。定植后,下部叶片枯萎,接着整株叶片全部枯死。茎基部缢缩,出现褐色病斑,有时病部流出琥珀色胶状物,其上生有白色霉层和淡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茎的维管束褐变,有时出现纵向裂痕。根部褐变,与茎部一同腐烂。[2]
西瓜枯萎病易发环境
编辑西瓜枯萎病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其病菌适宜温度在25-30℃,土温低于23℃,高于34℃,发病则轻,土壤含水量高,湿度大时发病重。
西瓜枯萎病发病规律
编辑西瓜枯萎病综合防治
编辑对没有嫁接的自根苗西瓜,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西瓜枯萎病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西瓜品种是首选措施,如选用西农八号、丰抗八号等品种。
3、水旱轮作。西瓜枯萎病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但在水中存活期限只有130多天。因此,水旱轮作是预防枯萎病的最佳方法。
4、种子处理。用漂白粉2-4%溶液浸泡30分钟后捞出并清洗干净,可杀死种子表面的枯萎病病菌及炭疽病病菌。
5、慎用育苗土。育苗用的营养土应选用塘土、稻田土或墙土,禁用瓜田或菜园土,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带有病株残体的农家肥。[3]
5、慎用育苗土。育苗用的营养土应选用塘土、稻田土或墙土,禁用瓜田或菜园土,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带有病株残体的农家肥。[3]
- 参考资料
-
- 1. 西瓜枯萎病 .中国农业网.2010-12-10[引用日期2011-1-24]
- 2. 西瓜枯萎病 .中国蔬菜网.2011-12-24[引用日期2012-02-22]
- 3. 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引用日期2013-03-1]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