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中医药学借助戏剧舞台来表现自己,,后世文人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药名入诗。而差不多同时的另一些医家,由于看到了文学形式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在利用歌赋等形式来编写医书。
药性剧药性剧的兴起与发展
编辑我国古代戏曲,清代康熙至乾隆中,梆子、皮黄(京剧)两大声腔地方戏兴起,到嘉庆、道光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时期。标志这一繁荣局面的,一是地方戏剧种如雨后春笋大批涌现,几至难以确计;二是各剧种之间交流融合,促进了大型综合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跨上了新的高度;三是剧本创作激增,反映的生活面日趋广阔。此其间,有一个很值得注意,却又始终为戏剧研究家所忽视的方面,即中医药学开始借助戏剧舞台来表现自己,并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文学或其它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中医药知识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楚辞》乃至《山海经》中都包含着中医药名词或病名、治法的内容。它们的作者虽然都不是在搞什么科学知识的普及,却无意间作了这些知识的传播者。而从播扬知识的效果看,这些作品所拥有的读者,有些可能是一般医学着作所难以达到的。
所以,后世文人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药名入诗。而差不多同时的另一些医家,由于看到了文学形式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在利用歌赋等形式来编写医书。此中较早的有宋·崔嘉彦《医方药性赋》、署名金·李杲的《珍珠囊药性赋》、元·胡仕仁《图经节要本草歌括》、明·刘全备的《注解药性赋》等。清代学者的普及意识最强。这一时期的科普作品,无论数量、质量,所涉及的专业门类之广和写作体裁的多样,都远远超出了前代。单就讲药性的作品而言,朱东樵的《本草诗笺》10卷,载诗七百八十余首,可渭洋洋大观。尔后出现的本草诗之类,有据可查者不下八九家。吴尚先以骈文见长,所着《外治医说》虽系中医外治法的奠基之作,却又是医学骈文之姣姣者,其书也因而名之曰《理瀹骈文》。此外还有王锡鑫的《药性弹词》、蔡恭的《药性歌》、陈明曦的《本草韵语》,还有佚名的《药性鼓儿诗》等。但就其中大多数作品的艺术性来看,恐怕还有提高的余地。文人的作品便不同,诗词歌赋在他们笔下,当然是驾轻就熟,而以药名属对联,以药名作谜底,以药名写尺牍、写传奇者也不乏其人。这些作品也大抵富于趣味,意蕴深厚。只可惜它们在传播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比之医家的作品又逊一筹。因为他们太多受文学形式和写作方法的束缚,太多地注目于文学作品的完美性。(本内容作者:山西中医学院贾治中教授,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
药性剧药性剧的主要剧目
编辑以戏剧创作而涉足科学知识的普及,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尚不多见。借助梆子戏繁荣局面的推动,它在我国北方地区曾有过如此广泛的传播,恐怕也是鲜为人知的事。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这就是清代的药性梆子戏(以下简称为药性剧)。
目前已知的剧目,有《群英会》、《草木传》、《药会图》、《本草记》等数种。它们大多以梆子腔为表现形式,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时至今日,这些剧目早已自生自灭地湮没于历史尘埃。在它们生发过程中,似乎并未引起医药学家的关注,甚至也没有进入戏剧史家的视野,是十分遗憾的。现仅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同属于戏剧史和中医药发展史的这—历史存在作一回顾。
流传至今的药性剧剧本多为手抄本。称做“药性剧”是因为所掌握的剧本或曰“药书梆于腔”,或曰“药性梆子腔”;另外几种虽末目睹,但据说与《草木传》“剧本的形式完全相同”①,可以断定它们都讲了药性,姑这样称谓以别于历史剧、神话剧等等。
注①见路大荒《蒲松龄集·编订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
药性剧药性剧与中医药
编辑
药性剧(贾治中提供,赵怀舟下载整理)
(8张)
老生扮作甘草上引治病先要识阴阳,阴阳俱在脉里藏,六脉按部分虚实,药性亦须知温凉。(《群英会·甘国老请医叙寒》)
栀子醒上白……吾想那黄医生,他住在温家村,倒有许多温性也。(唱)有一个荜澄茄入胃除冷,有一个高良姜暖胃止疼,有一个覆盆子固精暖胃。……就是温性奴婢,亦且不少。(唱)有一个叫麝香善开心窍,有一个小茴香理疝暖宫……。(《草木传·妖蛇出现》)
老生白……我终日吃药,那个医生不知我是老甘,……速去那里,叫他捎几味凉药来。(唱)捎射干,疗咽闭,兼消痈肿。捎菊花,明眼目,并去头风。捎元参,治毒结,清利咽膈。捎沙参。益肝肺,消肿排脓。(《群英会·甘国老请医叙寒》)
药性温凉寒热,古人亦称四气,其实就是温凉两大类,只是温凉程度不同罢了。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者.大抵为寒凉药,反之即温热药。《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古人从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中鉴别出来的,为用药所必知。故上下古今,凡为药书,无不讲述。上例中提到温凉诸药,以至所举两剧本收载的数百种药物,有关药性的记载,大体和古代各药书保持一致。这方面可举的例子很多。
功用主治是药物最切实用的主要方面,历代药书对此均极重视,药性剧自然不例外。但是记叙药物太多了,就不能不分类。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所收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则分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菜等13类,有些也分上中下三品;李时珍沿此思路再分为16部。这种分类方法较前是更科学了,但于临床应用并无太大意义。故临床医学着作多依据药物功用分为解表、清热、泻下、温里、消食、驱虫等等,只是这样分法也有矛盾。药性剧可以不受上述体例的限制而随机应变,有更大的灵活性。
丑扮作蜜佗僧上引浪荡蜜佗僧,熬膏治疮疗,酒肉结朋友,相与皆医生。(《群英会·家人误犯蜜佗僧》)
坐场诗 勇力高强气象豪,皇恩赐爵树旗标,通瘀破血积功重,身着黄衣拜圣朝。(《草木传·番鳖造反》)
小旦上引款冬寒已至,半夏热初行,用治风痰嗽,前胡艺独精。(《草木传·栀子斗嘴》)
外扮海藻上引生来性烈力又猛, 净扮大戟上 破水消积立大功。 副净扮甘遂上引 王道不行尚霸术,丑扮芫花上引 十枣神佑称英雄。(《草木传·灵仙平寇》)
以上所举,多讲述药性功用。与之有关的如十八反、十九畏,妇科慎用药等等,在《群英会》、《草木传》中都讲到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剧本确有通俗药书的某些功能。《群英会》叙药四百六十余种,《草木传》叙药约五百种,且二十类功用不同的常用药亦大抵包容其中。这使我们毫不怀疑上述两剧本,进而可以推论清代这一时期的药性剧,大概都是为普及中医药知识编写的。借助戏剧舞台来普及宣传医药知识,这在二百年前的清代,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本内容作者:山西中医学院贾治中教授,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
药性剧药性剧意义和影响
编辑综上所述,我们断定:第一,清代药性剧剧目可能尚不止以上四种;第二,这些剧目产生的时间,当不早于乾隆后期,亦不会晚于道光末;第三,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见于《蒲松龄集》②的《草木传》不可能是蒲松龄的原作。其中讹误之多,语言风格与蒲氏其他俚曲作品之差异,可为佐证;第四,药性剧的出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代地方戏曲繁荣的盛况,也说明中医药学发展到清代中叶,较之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均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上述药性剧得以存在和传播的必要条件,是不能不使人惊异的事。
以上是我们的粗浅看法。作为历史存在,清代药性剧的意义和价值应不止于此。如果有人要编写一部中国科普文学史的话,恐怕对清代的药性剧是不会置之不顾的罢。
注②路大荒整理,版本同注①。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