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退战
- 出 处
- 《百战奇略》
- 解 释
- 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取退却方式
- 拼 音
- tui zhan
退战作品简介
编辑《退战》是中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里记载的一篇兵法,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取退却方式以免遭敌打击的问题。它认为,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且难以力争胜的条件下,应当迅速退却,不与敌人决战。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实力不受损失。本篇《退战》与前篇《进战》,是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阐明了采取进攻和退却两种不同作战方式的主要依据条件,力戒战争指导者既要善于“见可则进”,又要善于“知难而退”。敌情和地形条件的不同,作战方式亦应不同。两篇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这里已经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战指导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退战作品赏析
编辑退战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争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动,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然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军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退战原文
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
退战注释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