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庵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2:12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高青庵(1882—1968)黄陂六指高家河人。12岁到汉口,入舅父王家重锣店习艺,锣店倒闭后还乡。
本    名
高青庵
所处时代
民国
出生地
黄陂六指高家河
出生时间
1882年
去世时间
1968年
主要成就
周洪太锣厂
民国三年(1914年)重返汉口,在长堤街以“高洪太”商号独资经销响器。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作坊生产响器,初以班锣、马锣等小件为主,后扩大产品20余种,雇工达4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因缺铜而改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操旧业。其时,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大师锐意改革京剧,鼎新击乐配器,高及时扩大生产京剧常用的苏锣、奉锣、双光钹、加官钹等50余种铜制响器,并与其徒高永运用大锣加工改制成一种音质纯、“虎味”浓,能加强京剧黑头舞台效果的新锣,经梅兰芳剧团试用,命名为“虎音锣”。高多年来,特制和改制各种响器达18种。运用正锤、反锤、轻锤、重锤、虚锤、实锤的独特技巧,准确定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满足用户多种要求,被各剧团誉为“一锤定音”的“制锣王”。产品遍销本省及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深受各界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与周洪太锣厂合并为武汉锣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品种30余种,年产量达41?6吨,部份产品行销国外,被外贸部门列为出口免检产品。美国、联邦德国等着名交响乐团均广为采用。1965年全国第三次铜锣质量评比,该厂生产的手锣、虎音锣、苏锣分别被评为特等、一等和二等奖。 [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