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立枯病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6:34
编辑 锁定
万寿菊立枯病学名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该病害主要发生在育苗期,是一种重要病害,在中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中文名
万寿菊立枯病
为害作物
万寿菊
病害症状
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
病原特征
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

万寿菊立枯病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称:万寿菊立枯病
拉丁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Kds.)Fitzp
为害作物:万寿菊[1] 

万寿菊立枯病病害症状

编辑
万寿菊立枯病苗期发病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逐渐凹陷,病部缢缩,湿度大时可见褐色蛛丝状霉,当病部绕茎1周时植株站立着枯死,一般不倒伏,病程较长。[1]  [2] 

万寿菊立枯病病原特征

编辑
立枯丝核菌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都可引发立枯病,万寿菊以及R.solani AG—4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较常见。该菌不产生孢子菌丝生长到一定时间则交织形成菌核,菌核扁圆形至不规则形,较小,浅褐色,菌核萌发时产生菌丝。有性态不常见,湿度高时,在近土面的茎叶病部表面产生一层薄的灰褐色菌膜,即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棍棒形至桶形,五色,顶端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生1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倒卵形,单胞无色。[1] 

万寿菊立枯病发病特点

编辑
立枯丝核菌和瓜果腐霉、德巴利腐霉等腐霉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瓜果腐霉等多种腐霉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此外也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其它有机物上腐生或混入堆肥中越冬,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存活2—3年,瓜果腐霉为4年。立枯丝核菌生长适温24—28℃,腐霉菌为26—28℃最低温度5—6℃,最高36—37℃,但腐霉菌在10℃左右可以侵染。立枯丝核菌、腐霉菌均喜高湿。育苗期立枯丝核菌的菌丝恢复活动或菌核产生菌丝与寄主接触后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长出菌丝进行多次再侵染。[1] 

万寿菊立枯病流行动态

编辑
播种后常因温度不高,寄主抵抗力受影响,而病原菌对温度适宜较宽,因此较易发病。立枯病发病适宜土温为20—24℃,土温13—26℃均可发病,猝倒病12—23℃高湿条件下易发病。[1] 

万寿菊立枯病防治方法

编辑
(1)精心养护,防止育苗盘或苗床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育苗盘或苗床药土处理。町选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g,药土处理方法同一串红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需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用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3)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000倍液或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町湿性粉剂900倍液,每平方米2—3L。立枯病、猝倒病混合发生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平方米2—3L。
(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 cereas进行土壤、种子及繁殖组织处理也町防治该病。此外施用绿色木霉(Trichoderm virida)制剂,也能有效地防治该病。[1-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