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倭蛙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9 14:24:12
编辑 锁定
高山倭蛙是西藏最常见的两栖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它们的体积较小,普遍身长为3-4公分,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它们没有声囊,不能为人们带来“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
中文学名
高山倭蛙
拉丁学名
Nanorana parkeri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两栖纲
无尾目
蛙科
倭蛙属Genus Nanorana
分布区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

高山倭蛙生长习性

编辑
高山倭蛙没有鼓膜,听力不佳,警觉性差。它们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850-4700米的湖泊、水塘、沼泽地带及山溪、河流周围,产卵量小,繁殖力低。在艰难的高原环境下,它们依旧如草根一样顽强地生活、繁衍后代。

高山倭蛙生态特征

编辑
在西藏各处,如藏中南的拉萨、山南、日喀则,藏东南的林芝,藏东的昌都,藏北的当雄、那曲乃至西边的阿里,分布着不少湿地。这些湿地,有的满是随风摇曳的芦苇、香蒲,有的则只是普通的小沼泽草甸。当欣赏着这些高原湿地的美景时,倘若你稍稍留意,会发现草丛里、水岸边有一种3、4公分长的小蛙,最小的甚至只有指甲盖大。许多时候这种蛙类只是在草丛、水边趴着不动或是慢慢地爬着,它们身手并不敏捷,就算跳起,也跳不远、跳不快。它们的背面皮肤粗糙,多为橄榄棕色,有的黄棕灰棕或棕褐色,背上还有深棕或黑褐色斑纹;而腹面皮肤光滑,为土黄色或灰白色。这种在西藏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的不起眼的小蛙,就是高山倭蛙。

高山倭蛙分布

编辑
由于西藏的环境保护较好、人为干扰相对较少,高山倭蛙目前的生活环境还比较可观。在其分布区内,几乎可以说,有水和潮湿的地方,都有高山倭蛙。对于分布区内的群众而言,高山倭蛙是他们熟悉的朋友。夏季的夜晚,院子的草地里常常有它们光顾。我在当雄进行野外调查时,还从当地老百姓院子的水井里打上来一只高山倭蛙,可谓名副其实的井底之蛙。夏天下完雨后,道路、草地上往往出现许多高山倭蛙,老百姓还因此认为青蛙是随着雨水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动物。
作为西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两栖类,高山倭蛙可谓西藏的草根动物,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动人的歌喉,但高山倭蛙平凡的草根生活中也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1] 

高山倭蛙研究进展

编辑
2015年3月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深圳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译了高山倭蛙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破译的首个现代蛙类基因组,也是目前破译的第二个两栖动物的基因组,为两栖动物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人员通过高山倭蛙和非洲爪蟾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高山倭蛙拥有更大的基因组,比非洲爪蟾多了近800M的基因组序列(高山倭蛙基因组2.3G,非洲爪蟾1.5G)。通过对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推算出高山倭蛙和非洲爪蟾的分歧时间大约在2.66亿年之前,比TimeTree项目记录的时间早4000万年。尽管两物种分歧时间很久,但是它们染色体间的重排特别少,说明蛙类基因组可能具有相对较慢的进化速率。
通过分析染色体断裂、融合事件,研究人员发现人的染色体间重排最剧烈,鸡和两栖动物染色体间重排相对较少。高山倭蛙基因组的破译使研究人员进一步确认了更多的人类、鸟类甚至蛙类基因组中的染色体断裂和融合区域。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染色体内部重排速率、基因区和全基因组范围的替换速率,蛙类都比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要低。这揭示了两栖动物甚至整个冷血动物,具有比恒温动物更低的进化速率。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两栖动物特有的高度保守区显着富集在RNA翻译调控功能上,其中两栖动物特有的高度保守的三个基因是和舌头发育相关。舌头在蛙类中形态已经高度特化,可以用来快速扑捉昆虫和其它猎物。这些基因很可能在两栖动物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 生物物种 生物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