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派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9 14:23:22
编辑 锁定
上清派是由南天师道衍变、分化而来。东晋时期,由于南下的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存有戒心,造成许多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们便以老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并因此而加入到道教信仰者的队伍中来。由于他们均是世家大族出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较高,所以对原本天师道中反映下层平民的那些思想感到不满,对原来道教中存在的浅陋庸俗的科仪教戒甚是鄙夷。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旧的天师道进行扬弃改造。
上清派以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方法上,重在调意和精神修养,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符策、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立意畅玄皆本“道法自然”为根基,不摄或少引佛学,保持发扬道教的传统特色,属于保守派。
中文名
上清派
地    位
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之一
成型时代
东晋
创建人
魏华存等

目录

上清派简介

编辑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签》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琅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翙(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1]  笔。二许去世后,翙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箓,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着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上清派认为:太清之上还有上清,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着。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除了楼观道外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2] 
上清派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该派直到陆修静整理天师道,汇集道教所有经典,而后陶弘景继承发展陆的思想,有意识地构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作成《真灵位业图》,把神仙划分等级,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上清派始大盛于天下。 画符的步骤是:焚香请神、念敕水咒、念敕纸咒、念敕墨咒、念敕笔咒,然後持笔书符,一边持咒,後下符胆,书毕,念敕印咒,盖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掷 “筮”求准,若准(圣筮)则此符有灵可使用。在整套修练的过程中,除了画符、念咒,还得存思(观想)、打手诀(手印)、顿脚(於念咒毕都得顿脚,左右脚各有分别)、敕法水、焚化符箓或整张吞服,显出其不同的色彩。亮一个个“微梦想”,共同追逐炎黄子孙的“中国梦”。 如“学业、事业“符,从上端顶部看,类似于一个“八”字,这是画符的开笔,是敕令的意思,因为这是天神的旨意,上部中间写有“魁星点斗”,魁的意思: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 图中人形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一只脚踩“螯”字,一只脚踢“斗”字,所以全称“ 魁星点斗”这道符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合家欢乐”符,先来说下这两位,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您看,图案上一男一女满面笑容,多么幸福,这是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的。 “求子符”,上部顶端都是画符的开笔,上端中间写有“观音送子”,下端是画着民间妇孺皆知的慈航道人,底端是个类似于花篮的图案,“篮子篮子”和“男子”也是谐音,以祈求早生贵子。 “平安符”符箓上端两侧分别写有“镇宅辟邪,护身平安”符箓下端画的是钟馗,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恶。钟馗就成了捉鬼名将。到了唐代,钟馗成了门神。所以这道符是人们乔迁新居或是在本命年求护身的。 “招财符”中间有汉字“雷公明”:是武财神 赵公明,左右两侧分别写有“神霄玉赐”、龙虎玄坛”,符箓下方画着一只赵公明的坐骑,一只老虎,这道符预示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祈寿符”,上部顶端都相同,左右两侧分别写有“四时无灾,八节有庆”,中间写有“星寿吉辉”下端画着一个老寿星,眉毛胡须栩栩如生,而且在老寿星的图案中暗合“禄”和“寿”字,“符”和“福”是谐音,寓意老人-----“福禄寿其全”。这一般是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上清派的《黄庭经》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2]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东晋兴安二年(364年)道士杨羲声称南岳魏夫人魏华存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茅山紫阳观元静先生碑》称赞茅山宗为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

上清派创建

编辑
教派始创于东晋中朝。兴宁二年(364),道教徒杨羲声称魏夫人(指故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与众仙真下降,授与上清众经31卷及诸真传记、修行杂事等。用隶书写出,传与句容(今属江苏)许谧、许翙父子抄录修行。东晋末年又经道教徒王灵期改写增广,遂广泛流行于世,从而形成一个新道派。后陶弘景搜集杨、许手迹,编为《真诰》并纂集上清法术,撰《登
上清派创始人 上清派创始人
真隐诀》,上清经法更臻完备。该派称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天师道的“太清”境界更高,乃自称上清家;因以茅山为圣地,故后世又称茅山宗。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的《黄庭经》 上清派的《黄庭经》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着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2] 

上清派传人

编辑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
上清派代表陶弘景 上清派代表陶弘景
。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正式创立了上清派,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上清派传至南朝梁陈时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他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2] 
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着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 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3] 

上清派派别

编辑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着名天师张万福,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着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2]。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着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着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着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应当说,上清一系在当时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来,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渐渐在上层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纪中叶,尽管事实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但是,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1]。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为这一派追溯历史时,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仿佛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陆修静、陶弘景,而列数到隋唐的王远知(580—667)[2]、潘师正(?一682)[3]、司马承祯(647-735)[41、李含光(683—769)的[5],尽管这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6]。
而《真系》又被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收录,而号称“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仅以《真系》为主,所以,后世关于开元、天宝年问的道教史的回忆,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可以模糊成为背景[1]。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道教,可以发现,盛唐时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远远没有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2]。毕竟历史文献没有全部湮灭,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机会,像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就在不经意中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3],其中在开元、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相当多[4]  [8]。
上清派继承发展《黄庭经》的理论,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行方法,辅以诵经、修功德;不重符箓斋醮与炼丹,贬斥房中术,崇信《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并称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而以魏夫人为开派祖师。代表人物陶弘景。后逐渐与其他道派合流。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道[2] 

上清派信仰

编辑
上清派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并尊南岳夫人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上清派奉持的主要经典有《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道教教义与医学相柔合的养生、修真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诸神,更推广至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之形象与作用,恒诵经典中神名及存思诸神形象,可以消灾怯病,不怕豺狼虎豹、又能脏腑安和,却老延年,其修炼内容有胎息,固精炼炁,符录诸术等,但主要内容还是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即以精思凝想守护己身之神和存思与符录并重的合二为一的修持方法。其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