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组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18:53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阴平组,是以组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四川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7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四川平武县木皮乡阴平—蜈蚣口。主要为一套变质碎屑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沉凝灰岩。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伏于木座组之下;整合覆于桂花桥沟组(阳坝组)之上。厚327-1828米以上。隶属碧口(岩)群。
中文名
阴平组
外文名
Yinping Fm
地层单位编码
06-51-0004
地层地质年代
AnZ
阶代码
Qb
地区代码
35
同物异名
秧田坝(岩)组、横丹群

目录

阴平组命名

编辑
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1977年命名。《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年正式引用。命名剖面位于四川平武县木皮乡阴平—蜈蚣口。[1] 

阴平组沿革

编辑
本组为叶连俊关士聪(1944)所创碧口系的一部分,原碧口系之时代为震旦纪志留纪;1977年四川二区测队将上述碧口系解体,其上部单独分出建立了阴平组和木座组,时代属震旦纪;下部被限定称碧口群,时代为前寒武纪;1978年四川区域地层表编表组将阴平组又划归于元古界碧口群,改称“上碎屑岩组”;1989年川西北地质大队又将上碎屑岩组恢复为原来的阴平组,仍归于碧口群的最上部,时代改为青白口纪(或前寒武纪)。[1] 

阴平组特征

编辑

阴平组层型

正层型:平武木皮乡阴平,蜈蚣口实测剖面。四川二区测队,1977,I-48-?ⅩⅩⅩⅢ?(平武幅)?1∶20?万区调报告。[1] 

阴平组构成

本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夹变质火山岩。其岩性为浅灰—灰色薄—中层条带状变质砂岩(石榴黑云石英片岩或黑云绢云石英片岩)和灰色、浅灰绿色变质粉砂岩(黑云绢云微晶片岩和绢云石英千枚岩),夹层主要为灰、灰绿色及紫色基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及凝灰质微晶片岩。本组整合覆于碧口群桂花桥沟组之上,并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伏于木座组之下,为木座组所假整合覆盖。厚度一般为1828—3536m。[1-2] 

阴平组分布

编辑
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四川平武摩天岭地区,自阴平青川倪家沟一带最为发育。隶属碧口(岩)群。[1] 

阴平组备考

编辑
编撰者:高振家
作者1:叶连俊
年份1:1944
作者2:关士聪
年份2:1944
作者3: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年份3:1990
系名:新元古界[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学科 自然地理 自然 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