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人随波逐流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07:08:54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平庸之人随波逐流

编辑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1]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原文翻译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本篇赏析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1]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作者简介

编辑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作品出处

编辑
《平庸之人随波逐流》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1]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着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社会 文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