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爆炸品处理课
- 外文名
- 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
- 成立时间
- 1972年成立
- 隶 属
- 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
爆炸品处理课组织
编辑- 消防及紧急应变保安队(英文:Fire, Emergency & Safeguarding Unit,缩写:FESU),主要责任为处理爆炸品处理课于处理事故中所遇到的火灾等。人员需要接受由香港消防处举办的基本灭火及泵操作导师训练课程(英文:Train-the-Trainer Course on Basic Fire-fighting and Pump Operation),课程首日在消防训练学校进行,内容包括燃烧学、灭火原理、人身着火处理、进入火场前部署及进火场后步骤、回燃和闪燃风险评估、火警自动警报设施、水力学、供水系统以及消防栓和消防泵等使用;其后两日在爆炸品处理课基地进行实地灭火及器材的应用演习,包括浓烟室实习、室内烟火特别训练、漆黑窄路逃生以及进入多层式建筑物火场的拖喉灌救训练。
- 后备爆炸品处理小组:共30名人员,员佐级及督察级各占半,当中包括3名女性警务人员;需要24小时候命。
- 爆炸品处理小组:共11名人员;每日均由两组人员(每组为一名炸弹处理主任和助理炸弹处理主任)24小时候命轮值。
爆炸品处理课历史
编辑1972年,爆炸品处理课成立。成立初期,人员全为英国军队拆弹军人,直至1980年代,陆续由香港的警务人员,经由警察队的培育训练,逐步取缔。
1986年,爆炸品处理课引入拆弹机械车辆。
2000年9月19日至21日,爆炸品处理课在青山靶场用了3天,共40次,销毁了于过去两年行动间所检获的物品,合共逾980公斤的强力炸药,以及2000多支信管。是香港回归后,其中一次最大规模的爆炸品销毁任务[2]
。
2010年5月25日,拥有22年拆弹经验的袁汉荣晋升为首位华人主管。同年,爆炸品处理课全面革新了其装备,包括引入新防爆衣、数码X光系统及拆弹机械车等等。同年10月,爆炸品处理课与海外资深爆炸品处理专家进行交流及训练。
爆炸品处理课遴选训练
编辑爆炸品处理课遴选
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全数由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中提拔,用以代替离任正规人员。投考加入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拥有机械工程学及其他理科资历拥有优势,曾经驻守警察机动部队获得优先考虑,同时需要通过为期3日的遴选,内容包括基本心理测试、机械操作及在不同环境下(包括高度狭窄空间)的工作能力等等。[1]
爆炸品处理课训练
成功通过遴选后的投考人,会被安排接受为期6周的训练,包括体能(包括负重训练)、在压力环境下工作、土制爆炸品装置处理基本课程(英文:Basic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Disposal,缩写:IEDD;内容包括炸药常识、炸弹使用、土制炸弹的结构及运作、拆弹原则、电子学及器材运作等等)以及(为期3日2夜)60小时的实习。[1]
爆炸品处理课执照考核课程
爆炸品处理课培训
编辑爆炸品处理课的日常训练均属于高度危险性质,包括在不同的地形上引爆威力极度强劲的爆炸品等。此外,部份人员需要接受水下爆炸品处理等训练。[1]
爆炸品处理课装备
编辑爆炸品处理课防爆工具
爆炸品处理课拆弹工具
- 威霸龙,大型遥距控制拆弹机器人,重300公斤,可以在任何天气及情况下行驶。威霸龙设有防雾摄录镜头及高压水炮(用作处理简易爆炸装置)等装置。
- Mark 8 plus,大型距控制拆弹机器人。
- 炸弹探测车,可以有效地侦测大气中的炸药成分,并且干扰遥控炸弹。
- 钻挖器
爆炸品处理课大事记
编辑爆炸品处理课六七暴动
主条目:六七暴动
于1967年7月开始,左派阵营开始在香港、九龙及新界街头到处放置真假土制炸弹,使到警察疲于奔命,其间有多人被炸死或炸伤。当时警队未有专门处理爆炸品的行动小组,大部份负责拆除炸弹的人员都缺乏经验,仅会以绳索进行引爆。六七暴动期间,合共发现了1,167个炸弹,造成包括1名驻港英军军人、1名消防队长和2名警务人员殉职──包括了华籍警员杜雄光和外籍高级督察麦基云(英文:Ronald John McEwen),分别于香港岛告士打道及怡和街拆除炸弹期间被炸死的。[1]
爆炸品处理课青衣货轮误捞空投炸弹案
1995年7月6日,一艘货轮于青衣外600米的海面上起锚时,意外捞起了一枚直径14寸、长44寸及重500磅的美国制造M64型空投炸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耗时个半小时解除危机。是次为香港历史上发现最大型的炸弹案件。[1]
爆炸品处理课东京街爆炸品发现案
主条目:东京街#爆炸品发现案
2006年4月8日,工人于深水埗长沙湾东京街进行渠务工程期间发现了大量认为于1940至1950年代期间由驻港英军遗留下来的爆炸品,包括弹壳、手榴弹、迫击炮和火箭炮等多种威力巨大的爆炸品,炸弹仅藏于路面下1米深的泥土中,其中最巨型的炸弹长60厘米,最小型的是蛋形手榴弹。警务人员需要疏散附近居民,港铁长沙湾站A2出口亦需要被关闭。消防及紧急应变保安队搭起两个帐篷,向着目标不停射水为到炸弹降温。至傍晚6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共挖出588枚爆炸品,其中手榴弹逾200枚,[1]
而且巨型炮弹不少,排列路上。警务人员需要扩大封锁范围至周围约200米,不准任何途人接近。晚上7时46分,爆炸品处理课于坑内进行了引爆;期后爆炸品处理课继续进行挖掘,及以化学品镁燃烧坑内已经被引爆的爆炸品所遗留下来的残余火药,随后移走572枚炸弹,带返爆炸品处理课基地进行化验。
爆炸品处理课已知行动纪录
编辑以下为不完全纪录(主要集中于2011年后的公开报道)
- 1973年4月2日,半山干德道六一八雨灾灾场地盘,发现4枚炮弹,由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处理。
- 1995年7月6日:青衣货轮误捞空投炸弹案
- 2006年4月8日:东京街爆炸品发现案
- 2007年3月21日,跑马地,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
- 2008年8月8日,铜锣湾站D出口内,发现海上求生烟火弹,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
- 2008年8月,香格里拉酒店,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
- 2008年11月21日,中环天星码头地盘,发现1枚重90磅炮弹(半穿甲弹)。
- 2010年5月27日,西贡布袋澳村某地盘,发现24枚讯号弹,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
- 2011年8月8日,香港国际机场航膳西路空邮中心,接获可疑邮包,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
- 2011年8月18日,长沙湾某货仓,发现可疑邮件包装,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
- 2011年10月21日,荃锦公路朗逸峰对开山岥,发现一枚西洋大炮,长1.73米,口径10厘米,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
- 2011年12月23至24日,西贡海岸公园范围内牛尾洲一处石滩发现一枚相信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英国制造的高爆迫击炮弹,直径约81毫米,长约45厘米。12月24日上午8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即刻将之引爆。
- 2012年3月27日,柴湾鲤鱼门公园山边发现一枚由英国制造的反坦克炮弹,直径约8厘米,长约30厘米,爆炸品处理组即场将之引爆。
- 2012年12月28日下午12时许:于屯门区踏石角青山发电厂A厂附近山坡,工人于山泥中掘挖出发现两袋可疑物品,怀疑为炸药。爆炸品处理课检查后,证实为有400克炸药及一个引爆装置,即场将之引爆。
- 2013年1月3日下午:于香港岛跑马地布力径3号一处斜坡,发现于草丛有一枚怀疑炸弹。爆炸品处理课检查后,证实为炮弹碎片,长约1尺,直径约半尺,相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来,已经失效,将其检走处理。
- 2013年4月7日:于青山练靶场附近发现5个分别直径81毫米、相信是驻港英军遗留下来的迫击炮,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中一个引爆,其余4个则被证实没有无火药成份,被检走处理。
- 2013年4月29日上午近12时:于大潭郊野公园发现一个长8寸、两寸口径的迫击炮照明弹,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
- 2013年11月7日上午11时许:于启德发展区启明邨地盘出土一枚美国制造炸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处理,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将炸药抽走及燃烧耗尽。
- 2014年1月17日早上九时许:于太平山发现一枚相信是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长约60厘米、直径约15厘米、长约40公斤的炮弹以及5粒子弹,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由于炮弹身厚,首次引爆不果,需要二次引爆才能将其摧毁。
- 2014年1月27日:于香港岛班纳山发现两枚英国以及一枚日本手雷,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
爆炸品处理课以爆炸品处理课为题材的作品
编辑爆炸品处理课角色一直有在电影及电视剧中亮相
爆炸品处理课电影
《高度戒备》(1997年)等等。
爆炸品处理课单元剧
- 《执法群英──勇者无惧》(2003年)
爆炸品处理课相关参见
编辑- 警犬队
- 水警总区
- 重要基础设施保安协调中心
- 参考资料
-
- 1. 爆炸品处理课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4-05-31]
- 2. 化险为夷──人员成功销毁强力炸药 .香港警务处主页
- 3. 纪常会成员会晤爆炸品处理课人员 .香港警务处主页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