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目录
- 3 治疗方法
- 4 黄疸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诱发甲肝的3个原因
2、甲肝病毒感染生活用品,食物,饮水,用具等传染甲肝也是诱发甲肝的常见的原因。
3、甲肝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的,因此甲肝患者排出的粪便是甲肝的高度传染源,而甲肝潜伏期和黄疸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这是患者的粪便是甲肝最危险的传染源。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症状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理
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尚未完全阐明。经口感染HAV后,发病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肝脏。既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实验感染HAV的动物肝细胞及HAV体外细胞培养时均不发生细胞病变;患者血清CD+8细胞亚群增高,致敏淋巴细胞对HAV感染的肝细胞显示细胞中毒性;肝内炎症反应明显等。根据研究结果,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倾向于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由于HAV在肝细胞中大量增殖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作用共同造成肝细胞损害,病后期可能以免疫病理损害为主。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1.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从肝细胞性黄疸形成机理看来,肝实质损害越重、间接胆红素滞留越多,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循环越多,临床表现黄疸越深。因此,一般说黄疸越深,病情越重,如重型肝炎的血清胆红素多在10毫克以上,且其预后与血清胆红素定量有联系,而普通型肝炎基本在10毫克以下。
但是,黄疸越重病情越重也并非绝对,如淤胆型肝炎,血清胆红素也常在10毫克%以上,但病情随黄疸加深反而好转.且其预后较好。这与淤胆性肝炎是以毛细胆管损害为重的
发病机制有关。
关老认为,一般来说黄疸性肝炎病情较重,病位较深;无黄疸性肝炎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湿热毒邪入于血分,瘀阻血络,胆汁不循常道而出.外溢于肌肤.而为黄疸。若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则为阳黄;若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则为阴黄。如果湿热者邪入于气分,示瘀阻血络,胆汁尚能循常道而出,则不出现黄疸。[2]
- 参考资料
-
- 1. 诱发甲肝的3个原因 .中美肝病研究治疗中心.2012-10-24 [引用日期2012-10-31]
- 2. 黄疸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中国肝病防治中心[引用日期2012-09-14]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