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思话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1:56
编辑 锁定
萧思话(406年―455年),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官员,宋武帝刘裕继母孝懿皇后萧文寿的弟弟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萧源之之子。[1]  萧思话涉猎书传,擅长隶书,精通音律,能骑善射,袭封父爵封阳县侯,曾被宋武帝刘裕称赞为栋梁之材。先后率军平定汉中、讨伐北魏。十二次担任州刺史,九次担任持节、监都督各州郡诸军事,任职之处,虽无显着的清廉节操,但也无污秽贪婪的劣迹,喜爱贤才名士,人们多愿归附于他。
中文名
萧思话
国    籍
中国(南朝宋)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南兰陵(今江苏武进)
职    业
官员
爵    位
封阳县侯
谥    号
穆侯
官    至
刺史、持节、诸军事

萧思话人物生平

编辑

萧思话栋梁之材

萧思话十来岁时,不爱读书,专好博戏游荡,喜欢爬上房屋栋梁,打细腰鼓,以强力侵犯邻里,邻里没有不害怕怨恨他的。他从此改正恶习,几年内便有良好声誉。喜爱书史,擅长弹琴,能骑善射。宋武帝刘裕一见到他,便赞许他是栋梁之材。[2] 
萧思话十八岁时,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转任相国参军。因服父丧离职。服丧完毕,任羽林监,领石头戍事,袭爵封阳县侯,转任宣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他涉猎书传,非常擅长隶书,精通音律,弓马技艺娴熟。元嘉元年(424年),谢晦任荆州刺史,想请萧思话任司马,萧思话加以拒绝。[3] 

萧思话因罪拘禁

元嘉五年(428年),萧思话升任中书侍郎,仍督青州和徐州的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亡命之徒司马朗之、司马元之、司马可之兄弟在东莞发干县纠合党徒,阴谋作乱,萧思话派北海太守萧汪之率兵讨伐,将他们斩首,其余乱党也全被平息。[4] 
元嘉八年(431年),任竟陵王刘义宣的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他还未来得及应召上任,北魏已南下侵扰,檀道济率兵北伐,但后来又退兵,萧思话畏惧北魏大举入侵,于是放弃镇守之地,逃奔平昌。萧思话先前派参军刘振之防守下邳,刘振之听说萧思话逃走,也弃城逃跑。北魏停兵没有南下,但东阳城积聚的物资,全被百姓焚毁,因此萧思话被召回京城,交廷尉治罪,于是被拘禁在尚方。[5] 

萧思话平定汉中

元嘉九年(432年),仇池国出现大饥荒,益、梁二州谷物丰收,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职时失去人心,仇池首领杨难当因此侵扰汉中。于是朝廷从狱中起用萧思话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发兵后,听说甄法护已放弃守城,往北逃到西城,萧思话派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承之带领五百人急速前进,又派西戎长史萧汪之随后进发.萧承之沿路收合士众,得到千余名精兵。[6] 
元嘉十年(432年)正月,萧承之进据磝头。杨难当焚烧掠夺汉中,率全军向西返回,留下他的辅国将军、梁、秦二州刺史赵温镇守梁州,魏兴太守薛健占据黄金。萧承之进军屯守磝头后,派阴平太守萧坦奔赴黄金。薛健副将姜宝据守铁城,铁城与黄金相对,相距一里,砍伐树木堵塞了道路。萧坦进攻二城,将其攻下。[7] 
元嘉十年(432年)二月,赵温又率领薛健以及宁朔将军、冯翊太守蒲早子来进攻萧坦军营,萧坦奋力进击,大败敌军。萧坦受伤,仇池军退守西水。萧承之的司马锡文祖进据黄金,萧汪之率五百步、骑兵相继而至。平西将军临川王刘义庆派龙骧将军裴方明带领三千人前往,萧承之等人进入黄金,蒲早子、薛健等人退守下挑。萧思话先前曾派行参军王灵济率领部分军队出洋洋川,由此进兵南城。仇池的陵江将军赵英据险坚守,王灵济打败仇池军,生擒赵英。南城空虚,缺乏军需物资,王灵济又率军返回与萧承之会合。[8] 
元嘉十年(432年)三月,萧承之率领众军进据峨公固,杨难当派他的儿子杨和率领赵温、蒲早子以及左卫将军吕平、宁朔将军司马飞龙,步骑兵万余人,横跨汉津结下营寨,营寨之间建造浮桥相通,尽全力进攻萧承之。合围几十层,双方短兵相接,弓箭失去作用。仇池兵全穿着牛皮战甲,戈矛无法刺穿,萧承之就把长矛截短为数尺长,用大斧捶击,一支矛就能刺穿十余名仇池军。仇池军抵挡不住,于是大败,焚烧营寨逃走,退兵据守大桃。同年闰三月,萧承之以及裴方明率领的朝廷军队来到大桃,龙骧将军杨平兴、幢主殿中将军梁坦直接进入角弩追杀仇池军,仇池军又大败而逃,被杀伤俘获的士兵很多。汉中平定,沦丧的土地全部收复,在葭萌水建立戍城。[9] 
当初,桓玄篡晋,任命桓希为梁州刺史。后来,桓希败逃,仇池首领杨盛占有汉中,先后任刺史的范元之、傅歆治所皆设在魏兴,治理范围只有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后来索邈任刺史,就以南城为治所。南城被仇池军焚烧,难以固守,萧思话便移守南郑。因此次平定汉中之功授符节,进封为宁朔将军,召萧承之入朝任太子屯骑校尉。[10]  宋文帝刘义隆令萧思话上表陈述平定汉中的始末经过,让史官记载下来。[11] 

萧思话历任要职

元嘉十四年(437年),萧思话升为使持节、临川王刘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宋文帝赐给他弓琴,亲自书写敕令,表达思念之情。[12] 
元嘉十六年(439年),衡阳王刘义季代替刘义庆,萧思话又任安西长史,其余职务如故。[13] 
元嘉十九年(442年),召入朝中任侍中,领前军将军,没有就任,再任原先职务。[14] 
元嘉二十年(443年),升迁持节,监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和荆州的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太守。[15]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任侍中,领太子右率。[16]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改领左卫将军[17]  ,又领南徐州大中正。[18]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再监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和荆州的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右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如旧。[19]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征召萧思话入朝任吏部尚书[20]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任护军将军。[21]  同年春天,北魏进攻悬瓠,宋文帝准备大举北伐,朝中诸臣都赞同,无人提出异议。而萧思话极力谏止,没有听从。于是他带领三千精兵协助镇守彭城。魏军退却后,就代替宋武帝的儿子武陵王刘骏为持节、监监徐兖青冀四州、豫州的梁郡诸军事、抚军将军、兖徐二州刺史。[22] 

萧思话讨伐北魏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统领扬武将军、冀州刺史张永众军围攻确磝。起先镇军谘议参军申坦王玄谟一起围攻滑台,没有攻克,而被罢免官职。青州刺史萧斌请求申坦代任建威将军、济南平原二郡太守,镇守历城。命令任仲仁为申坦的副将,二人作为前锋进至黄河。同年五月,发兵沿口。张永的司马崔训,建武将军、齐郡太守胡景世率领青州军队来会合。[23] 
七月,萧思话与众军一起来到确磝,修治三条进攻道路,宋文帝派员外散骑侍郎徐爱宣布圣旨督战。张永、胡景世从东路进攻,申坦、任仲仁从西路进攻,崔训从南路进攻。魏军夜晚从地道出来,烧毁崔训了望敌人的战车及蟆车,又烧毁胡景世的了望战车和攻城器具,不久又毁坏崔训的进攻道路,北魏城城无法攻克。萧思话驰马来到城前,下令退兵。攻城共十八天,撤围回到历下。崔训因为了望战车被烧,又不能守护道路,在确磝被杀,张永和申坦都被关押起来。诏令说:“得到抚军将军萧思话的报告,确磝没有攻克,士兵疲劳,尔等暂且班师回清济,以后再图进讨。这座山镇山川险阻,控制河朔,乃形势险要之地,自古以来,就很着名。应该任命称职守将,以符名实。萧思话可以解除徐州刺史,担任冀州刺史,其余职务如故。彭城的文武官员,根据各人情况,重新分派职务,就在历城镇守。”不久,思话被江夏王刘义恭弹劾,免除了官职。[24] 

萧思话去世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杀父宋文帝自立为帝,任命萧思话使持节,监徐青兖冀四州和豫州的梁郡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将军如故。萧思话立即率领部属回到彭城,举兵起义来响应武陵王刘骏讨伐刘劭。[25] 
刘骏即位后,召萧思话入朝任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他极力推辞,没有接受任命。改任中书令、丹阳尹,常侍职务如故。当时京城发生不少抢劫案件,二十天内有十七起,萧思话引咎辞职,未被允许。[26] 
孝建元年(453年),出朝任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和豫州的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加鼓吹一部。萧思话尚未出发而江州刺史臧质反叛,朝廷又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江州和豫州的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江州刺史。叛乱平息后,分划荆、江、豫三州设置郢州,萧思话又都督郢湘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常侍职务如故,镇守夏口。[27] 
孝建二年(453年),萧思话去世,时年五十岁。追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如故,谥号为穆侯。[28] 

萧思话趣闻轶事

编辑

萧思话不祥之兆

萧思话在青州时,平时所用的铜斗,倒放在药厨下面,忽然在斗下发现两只死麻雀,萧思话说:“铜斗倒放,而双雀死去,这是不祥之兆啊。”元嘉八年(431年),北魏南侵,因萧思话畏惧放弃守地逃跑,后来果然获罪被拘禁。[29] 

萧思话弹琴赐酒

萧思话曾随从宋文帝登钟山北岭,途中有磐石和清泉,宋文帝命他在石上弹琴,于是以银钟赐酒,对他说:“共同玩赏,大有松石之间的意趣。”[30] 

萧思话人物评价

编辑

萧思话总评

萧思话虽是皇室姻亲,却有良好的声望,年轻时便被重用,先后十二次任州刺史,九次持节、监都督各州郡诸军事。任职之处,虽然没有显着的清廉节操,但也没有污秽贪婪的劣迹。喜爱贤才名士,人们多愿归附他。[31] 

萧思话历代评价

王僧虔:“萧全法羊,风流媚好。殆欲不减,笔力恨弱。”[32] 
袁昂:①“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32]  ;②“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32] 
萧衍:“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32] 
沈约宋书》:①“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33]  ;②“好书史,善弹琴,能骑射。”[33]  ;③“涉猎书传,颇能隶书,解音律,便弓马。”[33] 
李延寿南史》:“赵伦之、萧思话俱以外戚之亲,并接风云之会,言亲则在赵为密,论望则于萧为重。”[34] 

萧思话史籍记载

编辑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33] 
《南史·卷十八·列传第八》[34] 

萧思话家庭成员

编辑

萧思话先辈

曾祖父:萧亮,官至侍御史。[35] 
祖父:萧卓,官至洮阳县令,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阳县侯。[35] 
祖母:赵氏,下邳人,封吴郡寿昌县君。[35] 
父亲:萧源之,袭爵封阳县侯,官至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死后追赠前将军。[33] 
姑母:萧文寿,追谥孝懿皇后。[33] 

萧思话子孙

  • 儿子
萧惠开,萧思话长子,袭封父爵。[33-34] 
萧惠明,萧思话次子,官至御史中丞、吴兴太守。[33-34] 
萧惠基,萧思话四子,官至侍中。[33-34] 
萧惠休,萧惠基弟,封建安县子,官至广州刺史、尚书右仆射。[34] 
萧惠朗,萧惠休弟,官至西阳王征虏长史、行南兖州事。[34] 
萧惠茜,萧惠朗弟,官至左户尚书。[34] 
  • 孙子
萧眎素,萧惠明之子,官至中书侍郎。[34] 
萧洽,萧惠基之子,官至临海太守。[34] 
萧介,萧惠茜之子,官至散骑常侍、光禄大夫。[34] 
参考资料
  • 1.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父源之,字君流,历中书黄门郎,徐、兖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永初元年卒,追赠前将军。
  • 2.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好书史,善弹琴,能骑射。高祖一见,便以国器许之。
  • 3.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年十八,除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转相国参军,父忧去职。服阕,拜羽林监,领石头戍事,袭爵封阳县侯,转宣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涉猎书传,颇能隶书,解音律,便弓马。元嘉元年,谢晦为荆州,欲请为司马,思话拒之。
  • 4.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五年,迁中书侍郎,仍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时年二十七。亡命司马朗之、元之、可之兄弟,聚党于东莞发干县,谋为寇乱。思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余党悉平。
  • 5.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八年,除竟陵王义宣左军司马、南沛郡太守。未及就征,索虏南寇,檀道济北伐,既而回师,思话惧虏大至,乃弃镇奔平昌。思话先使参军刘振之戍下邳,闻思话奔,亦委城走。虏定不至,而东阳积聚,已为百姓所焚,由是征下廷尉,仍系尚方。
  • 6.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九年,仇池大饥,益、梁州丰稔,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既行,闻法护已委镇北奔西城,遣司马、建威将军、南汉中太守萧讳五百人前进;又遣西戎长史萧汪之系之。讳缘路收合士众,得精兵千人。
  • 7.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十年正月,进据磝头。难当焚掠汉中,引众西还,留其辅国将军、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守梁州,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讳进屯磝头,遣阴平太守萧坦赴黄金,薛健副姜宝据铁城,铁城与黄金相对,去一里,斫树塞道。坦进攻二戍,拔之。
  • 8.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月,赵温又率薛健及其宁朔将军、冯翼太守蒲早子来攻坦营,坦奋击,大破之。坦被创,贼退保西水。讳司马锡文祖进据黄金,萧汪之步骑五百相继而至。平西将军临川王义庆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三千人赴,讳等进黄金,早子、健等退保下桃。思话先遣行参军王灵济率偏军出洋川,因向南城。伪陵江将军赵英坚守险,灵济击破之,生禽英。南城空虚,因资无所,复引军还与讳合。
  • 9.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三月,讳率众军进据峨公固。难当遣其子和率赵温、蒲早子及左卫将军吕平、宁朔将军司马飞龙,步骑万余,跨汉津结柴,其间立浮桥,悉力攻讳,合围数十重,短兵接战,弓矢无复用。贼悉衣犀革,戈矛所不能加。讳乃截槊长数尺,以大斧椎之,一槊辄贯十余贼。贼不能当,因大败,烧柴奔走,退据大桃。闰月,讳及方明台军至,龙骧将军杨平兴、幢主殿中将军梁坦直入角弩追之,贼又败走,杀伤虏获甚多。汉中平,悉收没地,置戍葭萌水。
  • 10.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先是,桓玄篡晋,以桓希为梁州。布败走,氐杨盛据有汉中,刺史范元之、傅歆悉治魏兴,唯得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其后索邈为刺史,乃治南城。为贼所焚烧不可固,即思话迁镇南域,加节,进号宁朔将军,征讳为太子屯骑校尉。
  • 11.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先是,桓玄篡晋,以桓希为梁州。布败走,氐杨盛据有汉中,刺史范元之、傅歆悉治魏兴,唯得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其后索邈为刺史,乃治南城。为贼所焚烧不可固,即思话迁镇南域,加节,进号宁朔将军,征讳为太子屯骑校尉。 太祖使思话上平定汉中本末,下之史官。
  • 12.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十四年,迁使持节、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太祖赐以弓琴,手敕曰:“丈人顷何所作?事务之暇,故以琴书为娱耳,所得不曰义邪!眷想常不忘情,想亦同之。前得此琴,云是旧物,亦有名京邑,今以相借。因是戴颙意于弹抚,响韵殊胜,直尔嘉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先所常用,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
  • 13.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十六年,衡阳王义季代义庆,又除安西长史,余如故。
  • 14.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十九年,征为侍中,领前军将军,未就征,复先职。
  • 15.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明年,迁持节、监雍州、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太守。
  • 16.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十二年,除侍中,领太子右率。
  • 17.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十四年,改领左卫将军。
  • 18.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又领南徐州大中正。
  • 19.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明年,复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右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如故。
  • 20.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十六年,征为吏部尚书。
  • 21.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十七年,迁护军将军。
  • 22.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是年春,虏攻悬瓠,太祖将大举北讨,朝士佥同,莫或异议。思话固谏,不从。乃领精甲三千,助镇彭城。虏退,即代世祖为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抚军将军、兖徐二州刺史。
  • 23.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二十九年,统扬武将军、冀州刺史张永众军围确磝。初,镇军谘议参军申坦与王玄谟围滑台,不克,免官。青州刺史萧斌板坦行建威将军、济南平原二郡太守,守历城,令任仲仁又为坦副,并前锋入河。五月,发沿口,永司马崔训、建武将军齐郡太守胡景世率青州军来会。
  • 24.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七月,思话及众军并至确磝,治三攻道。太祖遣员外散骑侍郎徐爰宣旨督战。张永、胡景世当东攻道,申坦、任仲仁西攻道,崔训南攻道。贼夜地道出,烧崔训楼及蟆车,又烧胡景世楼及攻具,寻又毁崔训攻道,城不可拔。思话驰来,退师。攻城凡十八日,解围还历下。崔训以楼见烧,又不能固攻道,被诛于确磝;永、坦并系狱。诏曰:"得抚军将军思话启事,确磝不拔,士卒疲劳,且班师清济,更图进讨。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思话可解徐州为冀州,余如故。彭城文武,复量分配,即镇历城。"寻为江夏王义恭所奏,免官。
  • 25.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元凶弑立,以为使持节、监徐、青兖、冀四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将军如故。思话即率部曲还彭城,起义以应世祖。
  • 26.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上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固辞,不受拜。改为中书令、丹阳尹,常侍如故。时京邑多有劫掠,二旬中十七发,引咎陈逊,不许。
  • 27.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明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加鼓吹一部。未行而江州刺史臧质反,复以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江州刺史。事平,分荆、江、豫三州置郢州,复都督郢湘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镇夏口。
  • 28.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孝建二年卒,时年五十。追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如故,谥曰穆侯。
  • 29.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得二死雀,思话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 30.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
  • 31.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 32.    萧思话  .国际艺术界[引用日期2013-12-13]
  • 33.    《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13]
  • 34.    《南史·卷十八·列传第八》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2-13]
  • 35.    《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一》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2-13]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官员 人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