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明知故昧
- 含 义
- 明明知道事物或事情真相和真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韩诗外传》
明知故昧词语含义
编辑明知故昧的字面意思是:明明知道事物或事情真相和真实情况,却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或把它掩盖、隐藏起来。在社会生活中,明知故昧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用表面的不知,去隐藏内心的别有用心和企图;二是不与计较、不屑顾,有点类似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味道。
【典源】明知故昧,楚庄王绝缨尽欢:事见《韩诗外传》卷七,另见《说苑·复恩》。
吕蒙正参知政事时,初入庙堂,有人指着讥讪说:“此小子亦来参政?”蒙正诈听不见地上殿,同列中有不平的,想追问说此话的人,蒙正却阻止说:“不必若知其人姓名,会终生记在心里,还是不知的好。”这种故昧,表现出“大人有大量”,真不愧是“宰相肚里好撑船”。
但“明知故昧”成为一种谋略,就非明哲保身,避免是非了。计谋是用来对付人家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怎能排除当前障碍,为自己大展宏图呢? 实际说来,对一件事,能够做到“明知”而“故昧”的,绝非易事,非有高度涵养不行。人之所以有聪明傻子与奴才之分,就在于知与不知,能昧不能昧中分出来。傻子与奴才,莫测聪明人之高深,动辄说人家包藏祸心,阴险奸诈,殊不知妙就在其中。此之所谓“大智若愚”。
明知故昧成语原故
编辑楚庄王绝缨尽欢
春秋时,楚庄王大宴群臣,文武官员和庄王的爱姬美妾都出席宴会。大家开怀畅饮,直喝到天黑酒酣,兴犹未尽。于是又点上灯继续夜宴。正喝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把所有的灯都吹灭了.宴会厅里一片漆黑,大家乱哄哄的。这时,突然有人趁乱去扯庄王一个美妾的衣服,这位美妾也未叫唤。只是顺手把那人帽上的带子扯了下来。然后悄悄对庄王说:“刚才有人趁黑扯我的衣服,我已顺手把他的帽带扯了下来。赶快点上灯,看谁的帽上没有了带子,就是谁犯下了非礼的罪行。”庄王听了心想:既然是我赏酒给大家喝,要求人人都一醉方休,现在这人是酒后失礼,我又何必为了显示美人的节操而去羞辱处罚他呢?于是庄王叫不要忙点灯,而宣布说:“今天我请大家一醉方休,不扯断帽带不算尽兴。大家都趁黑把帽带扯下来吧!”
喝酒的一百多位大臣都纷纷把帽带扯了下来,庄王这才叫人把灯重新点上。大家继续饮酒,尺欢而散。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那个非礼的人自己心中有数!两年后,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楚庄王亲自率军迎敌。有一位大臣总是冲在前面,奋不顾身。两军五次交锋,那人五次都砍下了敌人的脑袋,打退敌人,使楚军取得了胜利。庄王对他的勇敢又感动又吃惊,忍不住问他说:“我德行浅薄,平常并没有特别对你好,你为什么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为我效力呢?”那人回答说:“臣下实在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天晚上酒后失礼被美人扯掉帽带的人啊!我犯下了死罪,大王却不忍心治我的罪,并且不让大家知道。大王的仁德我不能不报答。所以,我一直在想为大王肝脑涂地,用我的一腔热血去溅洒敌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我还有什么可顾惜的呢?”
庄王听了感叹不已。于是重用那人率兵退敌,楚军大胜。
【新说】
正所谓:
它既是一种处世策略,又是一种领导艺术。对一般人来说,生活在纷繁复杂、人际关系险恶的社会之中,明哲保身
不过是一种避免祸害的态度,明知故昧也不过是一种少惹是非的策略罢了。别说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为宰相,以敢说敢言着称的吕蒙正,当初入朝参政时,曾有人不满而发出讥讽,吕蒙正也明知故昧,装作没听见。有人想为他追查那讥讽的人,吕蒙正却阻止说:“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谁,必然会终生记在心头,对双方都不好,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宋史·吕蒙正传》)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
作为领导艺术,明知故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非原则问题,能够放过去的就放过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人官》)也就是这个意思。宋太宗时有两位名将叫孔守正和王荣,他们在边疆屡建奇功。一次陪太宗宴饮,酩酊大醉后发酒疯争功,侍从官请太宗治他们的罪,太宗却叫迭他们回家。第二天两人酒醒后向太宗请罪,太宗却说:“那时大家都喝醉了,你们二人讲些什么我可没有听见啊!”(《宋史·孔守正传》)这个故事与楚庄王绝缨尽欢异曲同工,都显示了领导者用人的艺术。可见,明知故昧实在是“明”而不是“昧”啊。
明知故昧相关故事
编辑明知此事,却装不知的战术“明知故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指一般的处世哲学,明明知道此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明哲保身,避免是非;一是用于计谋,是用来对付别人的。
要做到“明知”而“故昧”,亦非易事,必须有高度的涵养。“大智若愚”者与智商愚昧者,绝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知之故昧、莫测高深、包藏用心,而表面故意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故昧”是一种计谋,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伪装的。一般对手往往被这种“故昧”的伎俩所迷惑而轻易上当。
三国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因能战善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诛董卓,擒吕布,灭袁绍,破荆州,逼得刘备亡魂丧胆,于是陈兵长江,传檄江南,想以泰山压卵之势,迫孙权臣服。
周瑜了解北军不善水战,想先除掉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两人原是刘表部下,后来才投降曹操的),却苦于无计可施。
他正在帐中议事的时候,闻报同学蒋干到访,便笑着对诸将说:"曹操的说客到了。"
周瑜重整衣冠出迎,一见蒋干就问:"子翼(蒋干的字),隔江来访,是不是来做说客,劝我投降曹操?"
蒋干一听,愕然说:"什么?你疑心真大,我不外和你离别得久,特来叙叙旧,干吗疑我是说客呢?"
周瑜挽住他的臂,笑着对他说:"说句笑话罢了,老友面上,这算什么?既然老兄不是来做说客,不妨住在这里玩几天,叙叙旧情!"
说罢,不由分说就把蒋干请入帐去。寒暄过后,周瑜传令各文武将士入帐与蒋干见面。接着大摆筵席,故意对各将士说:"蒋先生是我最要好的同学,虽是从江北来的,却不是曹操的说客,各位不要见疑!"说完,解下身上的佩剑递给太史慈,说:"你拿着我的剑做监酒,今天宴饮,只叙朋友之情或讨论诗词歌赋,如有提起曹操或本国军情者,可即席处斩!"
蒋干惊愕,不敢说什么。周瑜又说:"我自领军以来,从没有饮过酒,今日见了老同学,理当饮到不醉不归!"
说罢大笑,和各人频频敬酒,猜拳行令,热闹非常。
大家有点醉意了,周瑜拉着蒋干的手,一同出帐漫步。周瑜问:"你看我的将士英勇吗?"
蒋干说:"真是名不虚传,强将手下无弱兵!"
周瑜又带他到帐后一望,见粮草堆积如山,又问:"你看军粮充不充足?"
"果然兵精粮足,你真不愧文武全才!"
周瑜佯醉大笑起来,说:"想我周瑜当年和你同学之时,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日哩!"
"那是当然,以兄之才,实不为过!"
"大丈夫处世,得此际遇,还有什么话可说?遇知己之主,名虽君臣,情同骨肉,言必听,计必从,祸福相依,甘苦共尝。纵使苏秦张仪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剑,也难动我初衷了!"
周瑜这番话,分明是一种暗示,吓得蒋干面如土色。
夜深了,蒋干不胜酒力,乃兴尽而散。周瑜诈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说:"很久没有和子翼同床了,今晚要联床夜话,说个痛快!"
真真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一个是诈醉,呕吐狼藉;一个是假睡,提心吊胆。 军中已打过三更了,蒋干如何睡得着?起身一看,残灯尚明,周瑜却鼻息如雷。他看见帐内的桌子上堆着一沓公文,乃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偷看,发现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写着"张允、蔡瑁谨封",急取出一看,内中说:"某等降曹,实迫于形势。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贼之头,献于麾下……"
蒋干暗惊,原来张允、蔡瑁有这般阴谋,便将此信藏在身上。周瑜翻身了,蒋干忙把灯吹灭,潜步回来,听周瑜在作呓语:"子翼!在这几天内,我拿曹贼的头颅给你看看!"
蒋干伏在枕头上假睡,留心四周的声响。已是四更天了,听得有人走进帐来低声唤:"都督!都督!"
"唔!"周瑜被摇醒了,蒙眬中问,"床上睡着的是什么人?"
"这是都督的同学蒋先生呀,怎么又忘却了呢?"那人答。
"唉!糟了!"周瑜懊悔地说,"我平日未曾饮过酒,唯恐醉后失事,不知曾说过什么没有?"
那人说:"江北有人来了!"
"嘘--"周瑜警告他,即叫道,"子翼!子翼!"
蒋干装作已经睡熟。周瑜潜出帐外,听外面人低声说:"张蔡二都督叫我来报,近日防范甚严,一时未能下手……"以后的话,声音更低,听不清楚。不一会儿,周瑜回来了,又唤蒋干,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周瑜又上床睡觉,马上鼾声大作。
睡到五更,蒋干低唤周瑜,周瑜已睡得像死猪一样。当即戴起头巾,披上衣服,径出辕门。守军问他往哪里去,蒋干托词一番,守军才放他走。
蒋干乘小艇回到江北见曹操,说:"虽不能说服周瑜,却与丞相探得一件要紧事,请遣开左右!"说罢,取出那封信来交给曹操,并将经过报告了一番。
曹操看罢,勃然大怒:"二贼如此无礼!居然想打老子的主意!"立即把张允、蔡瑁二将斩了。
接着,周瑜继续明如故昧地造谎,向曹操施行"反间计",利用降将蔡中、蔡和送假情报,派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派庞统深入曹营献"连环计",然后乘"东风"之便,一把火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败回老巢。因此一仗,曹操元气大伤,再无南进之力,三国对峙的局面形成了。
与明知故昧这种造谎术相似的还有欲擒故纵,通俗的说法就是等猪养肥了再宰。也就是说,凡是想控制别人的,在形势未许可时,必称满足其欲望,骄其志气,培养其矛盾,加速其灭亡。
汉初,北方的东胡听说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便前来寻衅,试探匈奴的态度。他们派使臣到匈奴来,要冒顿送他们一匹千里马。
冒顿知其来意后,问群臣。群臣齐声说:"我国只有一匹千里马,乃是先王遗下来的,怎可轻易送人呢?"
冒顿微笑,摇着头说:"我与东胡为邻,不能为了匹马失了邻谊,送给他罢了。"即叫人把千里马牵出来,交给使者带回去。
过了十多日,东胡使者又来了。他们送上国书,欲要冒顿把老婆送给他们的国王。
冒顿将信传给左右,皆义愤填膺,怒冲冲地说:"东胡国王恁般无礼,连我国王后都想要,这还了得?请斩来使,发兵进讨!"
冒顿又摇头说:"他既喜欢我的老婆,给他便了,岂可为了一个女子而得罪一个邻国?"立即又把王后交使者带回去。
东胡国王得了冒顿的良马、美人,认为对方畏惧自己的势力,所以心存轻视,日夜荒淫,毫不戒备。
又过了几个月,东胡又遣使到匈奴,索取两国交界的空地。
冒顿又召集群臣计议,有主张给予的,有反对的,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冒顿却勃然起座,说:"土地乃国家根本,怎能给人?"喝令把来使和赞成给予的臣子一齐绑起来,全体斩首。
接着,冒顿马上披上战袍,一声令下,扬声击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奔东胡而去。
东胡的军队猝不及防,慌得不知所措,连战皆败,顷刻全军覆没。冒顿直奔宫廷,杀了东胡王,尽灭其国。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三年时,既不料理朝政,也不发布命令,只是日夜纵乐。他还向国人宣布说:“有敢来向我进谏的,格杀勿论。”庄王的恣意荒淫使大臣们非常担忧。大臣伍举冒死前来进谏,他看到庄王毫不在意,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陶醉于钟鼓之乐。于是,伍举就以隐语向庄王进谏说:“有一只鸟落在丘阜上,三年不飞翔也不鸣叫,大王您能告诉我那是什么鸟吗?”楚庄王回答说:“那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
楚庄王觉得时机已到了,于是罢却了淫乐,亲理朝政,诛杀数百个奸佞之徒,任用了数百名贤达之士,将冒死进谏的忠良伍举、苏从委以重任,辅佐国政,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五年以后,国力大振,终于问鼎周郊,旋成诸侯霸主。
竟岁默默,一发惊人
裴政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有错在身且知而不改,他都敢当面指责,为此,他得罪了以巧佞媚上、频频出入东宫的云定兴,从而受到太子杨勇的疏远,由内臣出任襄州(今湖北襄樊)总管。裴政心怀感愤,将妻儿子女都留在京城,只身一人赴任,决计用他自己的方式将襄州变成一个政通人和的地方。
下车伊始,他就意识到团结下属官吏的重要性,为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他将自己的俸禄统统分给同僚及左右属吏,劝勉大家同心同德,共同搞好本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的整顿。
对付猾民,他有自己的一套巧妙方法,有人犯罪,他只一一收集好他们的材料,并不声张,也不去惊动罪犯本人,以一种三不知状态维持了将近一年的无为治理。
然后,当这批犯罪者自以为得计竟屡犯不止时,他才从容不迫地利用大都会的时机,将他们从热闹的人群中揪出来,亲自审理,按情节轻重治罪,叛处五人死刑,其次流放一大批。
由于事先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他在审理时将各人的罪状大到杀人犯奸,小到偷鸡摸狗,皆娓娓道来,滴水不漏,以至于当事人哑口无言,旁观者亦惊若神明,浑身冷汗淋漓。自此以后,境内百姓纷纷自觉守法,连普通的争讼现象都十分罕见,该州监狱竟成虚设。
谦虚中产生的威力
美国报社一位记者,奉命向一个政要采访丑闻的内幕。当记者兴致勃勃地发问,那位政界人物立刻打了岔,说:“有的是时间,咱们慢慢地聊吧!”说着就不慌不忙地坐下来。他这个态度使那个记者感到气势被挫。不一会,女佣人端来咖啡。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小小的插曲。这位政要好像是怕喝烫的东西,才啜饮了一口咖啡就直嚷“好烫”!这一嚷,竟把咖啡杯翻落在地。等到佣人跑出来擦试干净,两人才聊了几句,这位政要拿起香烟往嘴里送,也没看清楚香烟拿反了,记者连忙提醒他,他竟在慌张中把烟灰缸碰落在地。这位在国会上一向叱咤风云的政要,竟这般窘态百出,使记者心中暗自发笑。这个事实,不但使原本打算追根究底的记者失去了挑战意愿,甚至对他产生一种亲近感。其实,只要是处世经验丰富的人就知道,这位政要的这些举止,是心有所图之下,是一种巧妙的表演。
当我们看到眼前的一些大人物,在当场出丑或显露出小小的弱点时,我们原有的紧张就化为乌有,并产生“接纳”对方心理的倾向。假如你是有心人,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倾向,故意亮出自己的窘态,使对方消除戒心,甚至使对方接纳你,成为朋友。
一位一流企业的高级干部,在他成为财务经理时,循例做就任致辞。当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数字最不擅长,以后,但望大家多多帮忙!”
由他的指正可以看出,他不但很细心并且纠正的事都是一针见血。这种事经常发生后,大家都产生这样的感受:“我们的经理为人很谦虚,说是对数字最不擅长,其实他的财务经验相当丰富……”就这样,在短期内他赢得了部属的信赖。
解除他人的戒心或紧张,使其成为自己的“朋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头衔大、名气大的人,如能运用这个方法,其社会地位或威望也将更大。
[计论]与权威人物见面时,若看到他小小的失败或弱点,一般都会消除原有的紧张,并产生“接纳”他的心理。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