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PUHSC一般指北京大学医学部
基本信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历史沿革
编辑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
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1931年,建立中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北医秋景
(19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7]
。
北京大学医学部办学条件
编辑北京大学医学部院系专业
截至2012年12月,北医设有5个学院(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 |||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病理学系 | 医学遗传学系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
病原生物学系 | 医学信息学系 |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 生物物理学系 |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 药理学系 | 神经生物学系 | 心血管所 |
免疫学系 | 细胞生物学系 |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
化学生物学 | 天然药物学系 |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 药物化学系 |
药剂学系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 全球卫生学系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
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 | 毒理学系 | 卫生政策与管理系 | 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公共教学部
| |||
哲学与社会科学系 | 应用语言学系 | 医学人文学系 | 体育学系 |
医用理学系[9] |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 |
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大医院) | 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 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医院 | |
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 第五临床医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 |
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 |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 |
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 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 |
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北京民用航空总医院) | 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
北京大学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 北京大学北京仁和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仁和医院) |
北京大学解放军306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6医院) | 北京大学解放军302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2医院) |
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10] |
北京大学医学部师资力量
截至2012年12月,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683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博士生导师487人,入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71人[8]
。据2015年1月官网显示,北医共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5人[11]
。
两院院士:王夔(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渔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坦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12]
长江学者:高晓明、王宪、叶新山、刘国庆、吴励(讲座教授)、李凌松、汪涛、肖瑞平、唐金陵、王克威、王存玉(讲座教授)、张毓、施文元(讲座教授)、杜军保、徐清波(讲座教授)、陆林、柴洋(讲座教授)、乔杰[11]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

校园风景
(10张)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流动站: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北医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863人,其中博士生2176人,硕士生2444人,本科生3243人,专科生203人,留学生351人;成人教育学生2092人;网络教育学生23748人。另外,博士后在站人数104人,2014年累计出站660人。[15]
人民医院“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获得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一等奖。柯杨等《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临床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和段丽萍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果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等五本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郝卫东荣获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人民医院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赵姗、陈娟、李颜、郭继鸿、张召锋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方爱珍、陈扬霖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段丽萍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年突出贡献奖[16]
。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临床医学(北大医院)、临床医学(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物化学、口腔正畸学、外科学、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眼科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神经病学、流行病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医学微生物学、儿童口腔医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药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交流
截至2012年12月,北医已与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40余所为北医战略合作伙伴,如密歇根大学、杜克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多个中外合作中心,设立了近22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和15所协议学校建立了MD-PhD项目,设立了10余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8]
。
2014年,医学部与海外医学院校签署11项合作交流协议,在科研合作、人员互换、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分别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曼彻斯特学术医学中心医学遗传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乌尔姆大学神经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第四届联合研讨会举办,双方继续在重点领域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并已取得初步合作成果。医学部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医学论坛、《柳叶刀》中国专辑发布会、北京大学医学部-乌尔姆大学第一届神经科学联合研讨会等。
2014年医学部共开展27个临床学生互换和医学生交流项目,累计共派出95名学生到海外合作院校参加临床实习、见习和暑期学校等项目;同时,医学部共接收海外合作院校的到访临床见习和交流学生138名[16]
。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研究
编辑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平台
截至2012年12月,北医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临床研究所、医学信息学中心、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8]
。
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视觉损伤与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再生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免疫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修饰与细胞功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与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肝癌外科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9-21]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成果
2014年度,医学部共获批973/重大科学研究、863计划、科技支撑、卫生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28项,经费1.25亿元。其中,张强牵头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获滚动支持,张强获聘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陆林获聘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李立明牵头的卫生公益性行业专项获得滚动支持。陶勇获得医学部在863计划领域第一个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
2014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项,批准经费1.9亿元。其中,第一医院杨勇、陈旻,口腔医院邓旭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第三医院王乐今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植入式青光眼眼压监测与微引流智能仪器的研究”获准立项,批准经费710万元。
黄晓军牵头的《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郭卫牵头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两项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度SCI数据库收录的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的文章总数为1930篇,北医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逐年递增,文章总数较去年的1456篇增长了32.6%,在国际着名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文章的影响因子也逐年提高。黄晓军团队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杂志上发表通讯;乔杰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纪立农团队在《LANCET》杂志上发表综述;尹玉新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源于1922年7月成立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图书馆。藏书以生物及医药卫生类为主,截至2010年5月,图书馆共有各类藏书70余万册(含附属医院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本期刊近4000种,其中中外文现刊781种。有电子期刊25198种,其中生物医学类电子期刊5000余种。图书馆特藏包括珍、善本古代图书,其中有中国大陆唯一珍善本手抄本《太平圣惠方》一部十函共100卷100册。
1985年,国家教育部在医学部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医学外国教材中心。1991年,图书馆被卫生部确定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华北地区中心馆。1993年被卫生部医学情报工作管理委员会确认为科研成果查新定点单位(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咨询中心)。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作为“211工程”医药重点学科所需文献的保障基地。2010年5月,被评为BALIS原文传递学科服务馆,成为六家学科服务馆之一[22]
。
- 学术刊物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部领导
编辑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任领导
医学部主任:韩启德
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
医学部副主任:李鹰、闫敏、方伟岗、姜保国、王宪、段丽萍、宝海荣
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顾芸
北京大学医学部历任领导
姓 名 | 名 称 | 职 务 | 任职时间 | 备注 |
汤尔和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2.10--1915.12 | |
葛成勋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5.12--1916.08 | |
汤尔和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6.08--1922.04 | |
周颂声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22.04--1923.12 | |
洪式闾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4.01--1925.08 | |
张黼卿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5.08--1926.01 | |
孙柳溪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6.01--1927.08 | |
孙柳溪 | 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 | 学长 | 1927.08--1928.11 | |
徐诵明 |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28.11--1932.08 | |
吴祥风 |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32.08--1937.09 | |
鲍鉴清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38.03--1945.08 | |
马文昭 | 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 | 班主任 | 1945.09--1946.09 | |
马文昭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6.09--1947.08 | |
沈寯琪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7.08--1948.08 | |
胡传揆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8.08--1952.12 | |
胡传揆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52.12--1968.08 | |
阎登山 |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 主任 | 1968.09--1973.12 | 军宣队 |
薛伟民 |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 主任 | 1975.06--1977.09 | |
胡传揆 | 北京医学院 | 名誉院长 | 1979.11--1986.03 | |
马旭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79.11--1983.01 | |
曲绵域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83.01--1985.05 | |
曲绵域 | 北京医科大学 | 校长 | 1985.05--1991.06 | |
王德炳 | 北京医科大学 | 校长 | 1991.06--2000.03 | |
韩启德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主任 | 2000.04--[38] |
北京大学医学部文化传统
编辑北京大学医学部部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徽标识图案主体由蛇杖、橄榄枝叶、阿拉伯数字“1912”、圆形外环以及中、英文字组合而成。标识图案借鉴了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蛇杖图形,蛇杖与橄榄枝分别象征生命和希望。彰显出北医学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双环结构代表北医的凝聚力,同时,也与北京大学校徽相呼应。
1、蛇杖符号:作为医学界最为悠久、最为常用的视觉元素、象
征着驱除病魔、追求健康,体现了北医学者担负生死、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北医的学科领域和行业特征。

北医校徽
(5张)
2、枝叶符号:舒展的绿叶象征生命与健康,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寄托,表现了北医学者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人文精神;饱满的橄榄枝叶似成熟的稻谷,有北医学术成果丰硕、学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过适当的调整字与图形间的距离使得各元素之间更加严谨,有整体感。标识整体看起来显得饱满、精致、庄重。
3、蛇的形态是借鉴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图形,并做了视觉加工、形态简洁大方,彰显出北医追求健康、呵护生命的积极形象。
北京大学医学部部歌
北医之歌
陈炳桓 词曲(1946级北医校友)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爱母校,爱我母校,
为毕生事业培养栋梁,
北京大学医学部杰出校友
编辑除非专门注明,所有北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均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均属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5月。
- 中国科学院
1.陈慰峰(1995):免疫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至今在北医任教。
2.张礼和(1995化学):有机药物化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在北医任教。
4.蒋丽金(1980化学):化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5.钟惠澜(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6.林巧稚(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校园活动剪影
(20张)
7.诸福棠(1955):医学家。1946-1951年在北医任教。
8.冯兰洲(1957):昆虫学家。1946-1952年在北医任教。
9.马文昭(1955):组织学专家。1946-1965年在北医任教。
10.刘思职(1957):生物化学家。1946-1983年在北医任教。
11.吴阶平(1980):医学家。1946年至今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12.蒋明谦(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56年在北医任教。
13.王序(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84年在北医任教。
14.王志均(1980):生理学家。1950-2000年在北医任教。
15.韩济生(1993):神经生理学家。195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16.王夔(1991化学):化学家。195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17.韩启德(1997):病理生理学家。1982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 中国工程院
18.姜泗长(1995):耳鼻咽喉科专家。1938年毕业于北医
19.胡亚美(1994):儿童血液病专家。1947年毕业于北医.
20.王忠诚(1994):神经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北医.
21.王澍寰(1997):手外科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医。
22.沈渔邨(1999):精神病学家。1951年毕业于北医。1955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23.安静娴(1997):医药工程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医。
24.李连达(2003):中药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5.于德泉(1999):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6.郭应禄(1999):泌尿外科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1963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在北医任教。
27.陈君石(2005):营养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8.钟南山(1996):呼吸疾病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医,1960-1970年在北医任教。
29.程书钧(1999):肿瘤病因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医。
30.高润霖(1999):心血管内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1.刘昌孝(2003):药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2.巴德年(1994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肿瘤免疫学专家。1967年毕业于北医。
33.翁心植(1997):内科学专家。1946-1949年在北医任教。
34.张金哲(1997):小儿外科专家。1946-1956年在北医任教。
35.吴阶平(1995):泌尿外科学家。1946年至今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36.李载平(1995):分子生物学家。1947-1949年在北医任教。
37.楼之岑(1994):生药学家。1951-1995年在北医任教。
38.陆道培(1996):血液病专家。1958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39.庄辉(2003):流行病学家。196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 中国中医科学院
1.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6]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合校十年的回顾——对医学教育特殊性的再认识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3-8]
- 2. 北大北医大合并组建新北大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2-19]
- 3. 北京医科大学将与北京大学合并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4-02-19]
- 4.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介 .新浪[引用日期2013-01-15]
- 5.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介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10-6]
- 6. 北医校友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或医学奖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10-6]
- 7.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4]
- 8. 今日北医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4]
- 9. 学院、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10. 临床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11. 长江学者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12. 两院院士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13. 北京大学博士后概况 .北京大学博士后[引用日期2015-01-26]
- 14. 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12-08[引用日期2015-01-26]
- 15. 今日北医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10-6]
- 16. 2014年医学部十大新闻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5-01-16[引用日期2015-01-25]
- 17. 医学部在“质量工程”中获得佳绩 .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2008-09-19[引用日期2015-01-26]
- 18. 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药学院[引用日期2015-01-26]
- 19.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 .北京大学新闻网.2011-10-31[引用日期2015-01-27]
- 20. 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1. 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2. 本馆概况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1-26]
- 23. 期刊介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引用日期2015-01-26]
- 24.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6. 中国药学(英文版)简介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7.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8.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29. 中国血液净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0.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1.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2. 中国糖尿病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3.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4.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引用日期2015-01-25]
- 35.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6. 生理科学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引用日期2015-01-25]
- 37. 现任领导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38. 历任领导 .北京大学医学部[引用日期2015-01-25]
- 39. 北大医学部校徽简介 .北大医学部[引用日期2013-01-21]
- 40. 北医之歌 .北医百年校庆网[引用日期2015-06-5]
- 41. 祝贺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北京大学[引用日期201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