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布风暴》是201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红柯 。
作品通过主人公张子鱼、叶海亚等以及由他们所勾连的各个家族,在西域大漠、边地塞外或繁华都市,演绎了一部极具震撼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人类生存史和生命史。作者在其笔端注入诗意的浪漫、血性力量和生命激情,体现出独特创作风格和语言魅力。作品还独具匠心地将世界着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生平故事和其着作《亚洲腹地旅行记》贯穿其中,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人文主义思想蔚为大观。[1]
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2]
喀拉布风暴内容简介
编辑大西北的沙漠瀚海中,肆虐着黑色的沙尘暴,当地人称之为喀拉布风暴。它冬带冰雪,夏带沙石,所到之处,大地成为雅丹,鸟儿折翅而亡,幸存者衔泥垒窝,胡杨和雅丹成为奔走的骆驼。喀拉布风暴中幸存的燕子,成就了爱的守候,它们寻寻觅觅,几根杂草几块泥巴就筑起一个孕育爱的窠巢;那些岿然迎接喀拉布风暴洗礼的地精,成为了爱的源泉,它们汲取精华,给踽踽泅渡爱情苦海的人们以爱的力量;那些沙漠中亦真亦幻的金骆驼,成济了爱的理想,它们若即若离,让执着求索的人儿在浩渺的沙漠瀚海中体认一份爱的缘起。
围绕着地精,这沙漠中的奇珍,张子鱼、孟凯和武明生三个青年人的前世今生、情感纠葛在命运中交织,他们几经波折,几度寻索,各自历经了生命的喀拉布风暴,在爱情的沙漠瀚海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而女主人公叶海亚、李芸、陶亚玲的人生,则清新而又波澜起伏。张子鱼们的情感羁旅又何其相似,冥冥中,三人循着冒险家斯文 赫定的精神之路,暗合着凄美诗篇《蕾莉与马杰农》所寓,各自了断生命中那些执念,面对着阒寂的沙漠瀚海,才明白爱一个人,就当懂得面对,就当毫无保留。喀拉布风暴渐渐归于平静,沙漠瀚海中旅人的迷途知返,爱情像地精一样汲取精华而茁长,驼铃依旧,燕自回巢。一路走来,多少故事仍需时间来沉淀……[3]
喀拉布风暴作品赏析
编辑主人公们在其成长过程中,在汲取周遭古老文明营养的同时,挥之不去的还有蛊惑和欲望,勾心斗角,那些工业文明的负价值在西部的古老山村,似乎也如影随形。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悖论无时不出现在这批被现代文明所皴染的主人公身上。他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而变得焦虑、软弱、猥琐、疯狂。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主人公们最终在西域大漠中,在历史文化中,乃至在大漠孤烟里蓬勃的植物和动物身上,找到了曾经失去的力量源泉与精神的家园,而日渐回归理性和自然。因而编辑认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里就是一个悖论,作品已然潇洒地回答了人是什么、人的存在是什么的命题,让读者不由得对人类、生命和自然产生由衷的敬畏之感。
意味深长的是,对于武明生家族人性和性的描写,作者大胆地描写了大量的民间性故事、性传说和性知识,作为小说(而不是科学或科普作品),理当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与质疑。这是可以见仁见智的,编辑认为,这不失为了解当地民俗的一个窗口。作者还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一段武明生的性经历,那种惊世骇俗而又平实质朴的描写,为整部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平添了一种丰富性和立体感。[4]
人文主义——作品追求的朴实基调。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伤痕文学、先锋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等等潮流之后,作家的写作呈现更加多元的格局,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并行不悖。这部作品主要展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社会现状,这是上述主人公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和成熟的时代。他们的祖辈和父辈的生命形态,无疑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精彩展现。但作品独具匠心地将历史人物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的生平贯穿全书,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人文主义思想蔚为大观。
审美救赎——作品艺术理想的集中展示。作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思工业文明的作品,它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占比很高的主流元素:残忍、疯狂、复仇、荒诞、梦幻、血腥、肮脏等等,而是以崇高和优美来显示自己的写作风范。那久违了的崇高感、神圣感、想象力、诗意性扑面而来,在厚重之外,显得清洁而又清新。陕西、新疆乃至中亚各地人文风情、民俗和地域色彩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被简洁而个性突出地传达了出来。[4]
作品的精神高地在于,虽然工业文明的负价值在西部的古老山村如影随形,令主人公如武明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而变得焦虑、软弱、猥琐、疯狂。但他们最终在历史文化中,在西域大漠中,乃至在大漠孤烟里蓬勃的植物和动物身上,找到了曾经失去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家园,而日渐回归理性和自然。无论是燕子、骆驼,还是地精、胡杨,都充满了生命的意味和能量。
作家独具匠心地将历史人物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的生平故事贯穿全书,使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得到很大的拓展:他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见证人。作者十分细致地描写了张子鱼和孟凯同时期又极偶然在各自家乡接触到斯文·赫定时的情状。可以想见,中亚腹地的大漠和群山让两位少年收获了无边的雄壮与伟岸、无尽的苍凉与悲壮。
作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思工业文明、崇尚自然的作品,它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占比很高的残忍、疯狂等元素,而是以崇高和优美来显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崇高感、想象力、诗意性扑面而来,在厚重之外,显得清洁而又清新。红柯在一篇文章里阐释了自己的审美追求,他讲述了自己在赛里木湖边听到哈萨克歌手唱起古歌《燕子》时所受到的强烈震撼。作者正是通过这首民歌把精河大地、把阿拉山口飞来的鸟群与燕子与广袤的沙漠、神奇的地精联系在一起,完成了自己关于艺术、生命、爱情的激情讲述与文学行走。[5]
喀拉布风暴作者简介
编辑红柯,原名杨宏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长篇《西去的骑手》《乌尔禾》《生命树》分别入围六七八届茅盾文学奖。《西去的骑手》获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长篇小说奖,《乌尔禾》与《生命树》被国家民委与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少数民族题材优秀书目,译为维吾尔文与哈萨克文,深受少数民族读者喜爱。[4]
- 参考资料
-
- 1. 《喀拉布风暴》表现西域风情 .人民网.2013-11/12[引用日期2015-08-13]
- 2.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公布 格非王蒙在列 .网易新闻.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7]
- 3. 《喀拉布风暴》:比三毛更朴质雄厚的沙漠爱情 .中国台湾网.20131023[引用日期2013-10-30]
- 4. 《喀拉布风暴》:比三毛更朴质雄厚的沙漠爱情 .新华网.2013-10/22[引用日期2015-08-14]
- 5. 《喀拉布风暴》的精神高地 .凤凰网.20131210[引用日期2015-08-13]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