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永春拳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0:12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顺德永春拳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保存在马东宁村的原始顺德永春拳套数有二三十套。现在流行的顺德永春拳包括小练拳、寻桥拳、标指拳、伏虎拳、红砂手拳、木人桩拳、一路花拳、二路花拳、佛掌、大练拳、三娘拳(镜拳)、五雷拳等12套拳。[1]  现任掌门人陈国基陈华顺是永春拳第四代掌门人。
2013年11月3日顺德永春拳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也于2013年11月2日下午在安徽举行的“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当场授予牌匾,这意味着顺德永春拳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 
中文名
顺德永春拳
属    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    处
马东宁村
掌门人
陈国基

顺德永春拳永春拳历史

编辑
据传,到清乾隆末年(1795年),福建九莲山少林寺被烧毁。至善禅师携两徒出走,幸免于难。后来,至善得知火烧九莲山少林寺仅有永春殿后座一角未完全烧毁。为纪念永春殿,至善将自己独特的拳术命名为“永春拳”(全称是“少林永春”)。后为躲避清廷通缉,至善来到佛山的“乐荣华”红船戏班上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而显露,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妹(又称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给陆锦(大花面锦)。陆锦又传给唱大花面的黄华宝和唱二花面的梁二娣。
  黄华宝、梁二娣又将永春拳传授给自幼喜欢武术和粤剧的梁赞。后来,梁赞在佛山筷子街开设了一间医馆叫做“荣生堂”授医授徒。他把拳技传授给儿子梁壁,以及弟子陈华顺(“找钱华”)、何贵(“猪肉贵”)、刘奇(“流氓奇”)、李华(“木人华”)。
  嘉庆(1796-1821年)年间,永春拳为逃避官府围剿,有一段时间曾称作“咏春拳”(后“咏”字简化为“咏”字)。至道光末年(1850年),黄华宝、梁二娣两师兄弟恢复“永春拳”叫法。
  陈华顺学成后,先在佛山莲花地大街缸瓦店(陶瓷店)内教授永春拳术,传人有儿子陈汝棉、吴仲素、叶问等,后回家乡顺德杏坛东马宁设馆授徒,将永春拳带到顺德杏坛东马宁。按照祖训,东马宁的永春弟子恢复“永春拳”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其子陈汝棉在佛山升平路西便巷开医馆(武馆)时,叶计问(叶问)等师弟送上牌匾作贺礼,牌匾也赫然写着“永春拳国术社”。从中可以推断出至少20世纪20年代,陈华顺传授给儿子陈汝棉、叶计问(叶问)等人的拳术是叫永春拳。
  陈汝棉除把拳术传授给儿子陈家燊、陈家齐、陈家亷外,永春拳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门下。而叶问自幼投师陈华顺门下习艺,20世纪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传授咏(咏)春拳为业,培养出黄淳梁、张卓庆、李小龙、梁挺、梁绍鸿等一批咏(咏)春拳名手。[2] 

顺德永春拳正统之争

编辑
近年来,随着咏春拳大热,咏春正统之争也浮出水面。
在今年10月13日举行的第五届顺德陈华顺永春拳文化节上,顺德陈华顺永春拳第四代掌门人陈国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都是和我们陈华顺学的拳,你说谁更正宗?”
杏坛文化站申遗资料显示,叶问原名叶继问,是顺德永春拳宗师陈华顺(即“找钱华”)的封门弟子。目前,在陈华顺杏坛的旧居,还保留着叶问送给陈国基爷爷陈汝棉开武馆的牌匾,陈华顺9个弟子有签名,当时叶问署名“叶计问”。
据悉,永春拳清末传至广东佛山的梁赞,梁赞传给顺德人陈华顺。顺德杏坛镇东马宁村支书徐兆祥称,咏春拳是永春拳衍生而来的。
据了解,顺德永春拳的拳术一共有12套,而咏春拳只有3套,棍术也只有1套。
但早在2010年7月,叶问长子叶准曾直言,“我不会承认永春是咏春,我父亲叶问,我父亲的师傅梁璧等宗师,都是咏春拳法,传统的咏春拳也就只有三个套路,不似永春那么多。”
佛山市精武会会长梁旭辉则曾表示,咏春与永春,在小念头、寻桥、标指的套路基本一致,而永春拳独有的技法,如花拳等,则类似洪拳,这些套路跟咏春的关系不大。目前在珠三角一带甚至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九成武术爱好者练习的都是咏春拳的3套拳法。[3]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语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