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纲》是201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建平、闻人军。
- 书 名
-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
- 作 者
- 汪建平、闻人军
- ISBN
- 9787307092419
- 页 数
- 573
- 定 价
- 92.00元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1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内容简介
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在古代世界大放异彩。近代的几百年,世界科技一度让西方专美于前。落后追赶之际,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提供经验,激励斗志,为奋发图强鼓气。高速发展时期,历史教训又能启发盛世危言,使人冷静理智,均衡合理发展,以造福千秋万代为念。这也是本书作者汪建平、闻人军撰写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纲》的初衷。
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起,迄民国初年止,《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对五千年中历朝历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人物、典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记载、叙述或阐释;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本书作者利用其在海外游学和工作的经历,在书中引入了全球化视野,使得讲述的背景中增添了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科技成就交相辉映的绚烂色彩。
本书繁体字版1999年初版于台湾,此次出版简体字版,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目录
编辑第一章文明曙光
一、文明的源头
(一)击石、用火、射箭
(二)神农耕而作陶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四)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红山上的曙光
(六)南疆海外遗踪
二、神话与科学的萌芽
(一)话说神话世界
(二)神话是科学的萌芽
(三)神话毕竟是神话
第二章华夏文化
一、若隐若现的夏代文明
(一)城堡和宫室建筑
(二)水利底定,农业发展
(三)《夏小正》
(四)陆行乘车的肇始
(五)青铜时代的先锋
二、商代青铜冶铸技术
(一)青铜冶铸技术的形成
(二)鼎盛期的青铜冶铸
(三)青铜文化的凝聚和扩播
三、周代的农业立国
(一)周的崛起
(二)周初风情画——《豳风·七月》
(三)井田制时代的农业技术
(四)《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四、首批职业科学家——畴人
(一)天文学的萌芽
(二)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三)气象知识的积累
(四)计数和简单的运算
(五)同律度量衡
五、百工的技艺
(一)都邑和宫殿建筑
(二)从陶器到原始瓷器
(三)纺织和染色
(四)殷周的车子
六、阴阳五行与《易经》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二)超越时代的奇书——《易经》
第三章科学之春
一、科学社会史的思考
(一)变革的时代
(二)竞争的机制
(三)奖励耕战的科技政策
(四)手工业者的崛起
(五)勃兴的私营工商业
(六)“士”的双向市场
(七)自由的学术空气
(八)空前的文化交流
(九)“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
(十)余论
二、从青铜时代跨入铁器时代
(一)青铜时代尾声嘹亮
(二)铁器时代一鸣惊人
三、迈向小农经济
(一)“三才”思想和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
(二)点点滴滴的生物学知识
(三)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
四、上下求索天文地理
(一)天文学从垄断到普及提高
(二)盖天说的代表作《周髀算经》
(三)《天问》与反响
(四)古四分历
(五)从《山海经》到《禹贡》的地学知识
(六)关于天地关系的争论和思辨
五、初探人体科学
(一)扁鹊时代的医说、医术
(二)奠定中国医学体系的《黄帝内经》
(三)从《山海经》到马王堆医书
六、墨子与《墨经》
(一)墨翟其人
(二)《墨经》其书
(三)光学八条中的实验科学
(四)演绎科学的萌芽和时空观的争论
(五)墨家的衰落和复兴
七、最早的手工艺经典——《考工记》
(一)手工艺的最早经典
(二)《考工记》的内容
(三)《考工记》的价值
第四章确立体系
一、秦帝国决定了中国科技体系的走向
(一)混一车书、统一度量衡
(二)物质、军事的统制与科学技术
(三)焚书坑儒及其影响
(四)秦代科技的缩影——宫室和陵墓建筑
二、汉初的学术思想和科技发明
(一)道家为尊,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改进
(三)汉初科技成就的镜子——马王堆文物
三、汉代第一次科技高潮
(一)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二)张骞凿空,打通丝绸之路
(三)盐铁官营,钢铁技术大发展
(四)大办水利,推广农耕新技术
(五)律历体系的形成
(六)《九章算术》式的实用数学体系
(七)神仙方术影响下的《神农本草经》
四、东汉科技高潮和重心的南倾
(一)“两刃相割”,《论衡》出世
(二)东汉科技高潮的代表——张衡
(三)地学体系的典范——《汉书·地理志》
(四)医学和内丹的分门独立
……
第五章动荡交融
第六章隋唐盛世
第七章科技高峰
第八章全面总结
第九章西学东浙
第十章中体西用
第十一章近代科技
一、文明的源头
(一)击石、用火、射箭
(二)神农耕而作陶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四)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红山上的曙光
(六)南疆海外遗踪
二、神话与科学的萌芽
(一)话说神话世界
(二)神话是科学的萌芽
(三)神话毕竟是神话
第二章华夏文化
一、若隐若现的夏代文明
(一)城堡和宫室建筑
(二)水利底定,农业发展
(三)《夏小正》
(四)陆行乘车的肇始
(五)青铜时代的先锋
二、商代青铜冶铸技术
(一)青铜冶铸技术的形成
(二)鼎盛期的青铜冶铸
(三)青铜文化的凝聚和扩播
三、周代的农业立国
(一)周的崛起
(二)周初风情画——《豳风·七月》
(三)井田制时代的农业技术
(四)《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四、首批职业科学家——畴人
(一)天文学的萌芽
(二)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三)气象知识的积累
(四)计数和简单的运算
(五)同律度量衡
五、百工的技艺
(一)都邑和宫殿建筑
(二)从陶器到原始瓷器
(三)纺织和染色
(四)殷周的车子
六、阴阳五行与《易经》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二)超越时代的奇书——《易经》
第三章科学之春
一、科学社会史的思考
(一)变革的时代
(二)竞争的机制
(三)奖励耕战的科技政策
(四)手工业者的崛起
(五)勃兴的私营工商业
(六)“士”的双向市场
(七)自由的学术空气
(八)空前的文化交流
(九)“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
(十)余论
二、从青铜时代跨入铁器时代
(一)青铜时代尾声嘹亮
(二)铁器时代一鸣惊人
三、迈向小农经济
(一)“三才”思想和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
(二)点点滴滴的生物学知识
(三)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
四、上下求索天文地理
(一)天文学从垄断到普及提高
(二)盖天说的代表作《周髀算经》
(三)《天问》与反响
(四)古四分历
(五)从《山海经》到《禹贡》的地学知识
(六)关于天地关系的争论和思辨
五、初探人体科学
(一)扁鹊时代的医说、医术
(二)奠定中国医学体系的《黄帝内经》
(三)从《山海经》到马王堆医书
六、墨子与《墨经》
(一)墨翟其人
(二)《墨经》其书
(三)光学八条中的实验科学
(四)演绎科学的萌芽和时空观的争论
(五)墨家的衰落和复兴
七、最早的手工艺经典——《考工记》
(一)手工艺的最早经典
(二)《考工记》的内容
(三)《考工记》的价值
第四章确立体系
一、秦帝国决定了中国科技体系的走向
(一)混一车书、统一度量衡
(二)物质、军事的统制与科学技术
(三)焚书坑儒及其影响
(四)秦代科技的缩影——宫室和陵墓建筑
二、汉初的学术思想和科技发明
(一)道家为尊,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改进
(三)汉初科技成就的镜子——马王堆文物
三、汉代第一次科技高潮
(一)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二)张骞凿空,打通丝绸之路
(三)盐铁官营,钢铁技术大发展
(四)大办水利,推广农耕新技术
(五)律历体系的形成
(六)《九章算术》式的实用数学体系
(七)神仙方术影响下的《神农本草经》
四、东汉科技高潮和重心的南倾
(一)“两刃相割”,《论衡》出世
(二)东汉科技高潮的代表——张衡
(三)地学体系的典范——《汉书·地理志》
(四)医学和内丹的分门独立
……
第五章动荡交融
第六章隋唐盛世
第七章科技高峰
第八章全面总结
第九章西学东浙
第十章中体西用
第十一章近代科技
- 参考资料
-
- 1. 中国科学技术史纲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12-04-22 12:52:21]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