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上阳台帖一般指唐李白上阳台帖
美术
唐李白上阳台帖法书作品内容
编辑唐李白上阳台帖释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①。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1]
唐李白上阳台帖备注
唐李白上阳台帖法书写作背景
编辑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唐李白上阳台帖法书鉴赏递藏
编辑唐李白上阳台帖鉴赏
《上阳台帖》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
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题李白诗草后》)。[4]
启功认为,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亲自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鉴定为李白真迹。
唐李白上阳台帖递藏
《上阳台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献给毛泽东个人。1958年毛泽东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5]
唐李白上阳台帖题跋
该贴中卷中隔水,宋徽宗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通名)也。”,在宣和书谱卷九中也有记载。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6]
唐李白上阳台帖法书作者简介
编辑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742年(唐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756年安史之乱发生第二年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8]
- 参考资料
-
- 1. 释文内容——故宫博物院
- 2. 备注内容——由刘静洁书法辑录
- 3. 法书写作背景正文——缩写自:李德哲。唐代诗人的王屋山情结[A].济源古代文化研究[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 4. 鉴赏内容——故宫博物院
- 5. 递藏内容——故宫博物院
- 6. 题跋内容——中国青年网
- 7. 李白像图片——中国李白网
- 8. 法书作者简介正文——中国李白网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