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竹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19:05
编辑 锁定
早竹学名Phyllostachys praecox)为禾本科刚竹属下的一个种。又名:早园竹、早哺鸡竹等。为禾本科植物,秆高8-10m,径4-6cm。适宜在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的土壤环境生长。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更早,故谓之早竹。其味鲜美,是浙沪一带早春主要的时令菜鲜之一。此外,还可以供园林绿化观赏用等。
中文学名
早竹(江苏植物志)
拉丁学名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 Praecox '
别    称
精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禾本目Graminales 
禾本科Gramineae
亚    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亚族
刚竹属Phyllostachys 
刚竹组Sect. Phyllostachys

早竹形态特征

编辑
早竹
早竹 (21张)
竿高8-10米,粗4-6厘米,幼竿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暗紫色,老竿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中部节间长15-25厘米,常在沟槽的对面一侧微膨大,有时隐约有黄色纵条纹,壁厚约3毫米;竿节最初为紫褐色,竿环与箨环均中度隆起。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纵条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褐绿色或紫褐色,拱形,两侧明显下延或稍下延,致使箨舌两侧露出甚多,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窄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或竿上部者平直,外翻,绿色或紫褐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稀可5或6叶;无叶耳和鞘口繸毛;叶片带状披针形,长6-18厘米,宽0.8-2.2厘米。花枝呈穗状,长4- (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形,狭披针形至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有2枚假小穗;侧生假小穗常不发育,顶生假小穗常含2朵小花,常仅下方的1朵发育;颖1片,被短柔毛;外稃长2.5-2.8厘米,背部有短柔毛疏生;内稃长2-2.5厘米,背部1/2以上疏生短柔毛;鳞被仅见到1片,长约3毫米;花药12-13毫米;柱头仅见有2枚。笋期在3月中旬开始,花期4-5月。[1] 

早竹大致分布

编辑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2] 

早竹栽培技术

编辑

早竹步骤

早竹(图2) 早竹(图2)
种竹的选择和掘取
宜选二年生秆基直径为2-3厘米的竹做种竹,常有几株竹靠近生长在同一竹鞭上,可一齐掘起。选留强壮的2-3株,成丛种竹造林,成活率高,繁延快,可提早成林。[3] 
栽种竹和留母竹的密度
栽种时,整株移植的每亩栽50-70株;移鞭的每亩70-90株。成林后,每亩保持母竹400-450株。因此,每年留养新竹每亩100-120株左右,砍去同数者竹。[3] 
竹鞭的处理
早竹类留母竹多,竹鞭较浅而密生,发生跳鞭的机会多,不便挖沟埋鞭,可采用铺土埋鞭。用塘泥、河泥等结合施肥于晚秋成冬季铺在竹林地面。[3] 

早竹造林技术

早竹的高产林,对土壤的要求与高产毛竹林近似,要求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
早竹
早竹 (4张)
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造林地的选择应从气候、土壤和地形入手,环境宜温和湿润。根据浙江临安等地的经验,雷竹的造林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气候条件
引种早竹首先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是否与原产地相近。早竹原产地临安、余杭富阳。德清一带的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125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15.4℃,1月份平均气温 3.2℃,7月份平均气温 29.9℃,极端低温-13 3℃,极端最高温 40.2℃,全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5100℃左右;年无霜期235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850-1950小时。所以,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1月均温不低于-5℃,极端低温不低于-15-20℃,年降雨量不低于1000毫米左右的山地丘陵、平原河滩都可引种。
(2)土壤条件
早竹造林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透气,尤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
早竹
早竹 (3张)
、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的红壤黄壤黄红壤也适宜栽培,土壤的深度要求达到50厘米以上;PH值 4.5-7.0,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以1米以下为宜。
(3)地形条件
主要是海拔、坡向、坡位与坡度。地形是间接的生态因素,地形条件的不同,可使阳光、温度、水分、养分产生差异,并对经营活动好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早竹笋用林的笋期、产量和质量。因此,营造早竹林选择造林地时,不能不考虑地形条件。
早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因此,早竹造林地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但福建大多数地方气候相对比其原产地温和,选择东坡、东北坡、北坡也很好。坡度以5°-15°的低丘缓坡地为佳,坡位以下坡为好,有充足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更为适宜。高山风口、低洼积水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宜栽培。优势是出笋早,经济效益高,为提早早竹的出笋期,充分发挥早竹的优势,选择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坡位非常重要。
(4)其他条件
早竹造林地的选择,除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以外,还应考虑竹笋产品的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及经营规模等问题,一般来讲,早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市郊和交通运输方便、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房前屋后、低丘缓坡、田头、地坎、山脚、溪边,交通便利、管理方便的地方,做到适地适竹,发展早竹生产就能成功。
早竹类栽培特点
早竹类包括早竹、各种哺鸡竹和尖头青竹等,都是散生的中小型笋用竹,它们的春笋鞭笋产量高,品质比毛竹好。由于它们的笋芽形成期迟,而且形状小,故不能采收冬笋
  早竹类的栽培务求基本同毛竹,仅将特点说明如下:
  1、种竹的选择和掘取 宜选二年生秆基直径为2-3厘米的竹做种竹,常有几株竹靠近生长在同一竹鞭上,可一齐掘起。选留强壮的2-3株,成丛种竹造林,成活率高,繁延快,可提早成林。
  2、栽种竹和留母竹的密度 栽种时,整株移植的每亩栽50-70株;移鞭的每亩70-90株。成林后,每亩保持母竹400-450株。因此,每年留养新竹每亩100-120株左右,砍去同数者竹。[4] 

早竹应用价值

编辑
味美,笋期早,持续时间长,产量高,是良好的笋用竹种,浙江农村常见栽培;竿壁薄,节间又常向一侧肿胀,仅能作一般柄材使用。[2]  [5] 

早竹区别差异

编辑
虽然很多地方都将早竹叫为雷竹,其实他们还是存在区别的。早竹与雷竹在植物分类
早竹
早竹 (6张)
中属同一物种。雷竹是早竹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在浙江省有200多年种植历史,因春雷响时出笋而得名。
雷竹与早竹的主要区别如下:
① 早竹的竹秆节间较均匀;雷竹节间的近节下部稍缩小,中部膨大变粗;用手捏住竹秆节间从上至下摸之,即可感觉。
② 早竹的新竹秆节间被白粉,有的部分节有紫褐色;雷竹的新秆仅节下一圈有白粉环。
③早竹的小枝上叶片一般2-3片,少数5-6片,叶片较大且平展;雷竹多数5-6片,少数9-10片,叶片狭小,且稍卷曲。早竹与雷竹在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各地普遍栽培,每1/15公顷(1亩)产量高达2000-2500公斤,竹农有丰富的高产培育经验。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观赏植物 被子植物亚门 种子植物门 生物物种 植物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