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椋鸟(学名:Sturnus malabaricus):中小型鸟类,体长17-20cm。嘴橙黄色,脚淡棕色,上体灰色沾棕,头顶、枕、头侧珠灰色具白色羽轴纹。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灰棕色,中央尾羽银灰色,外侧尾羽基部黑色,端部栗色。下体近白色,喉、胸具白色羽干纹。 相似种灰背椋鸟外形和羽色与该种非常相似,但肩和翼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型白斑,尾羽暗绿色而具白色端斑,嘴脚均呈蓝灰色。区别亦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开阔森林和林缘地带,尤以阔叶林和次生杂木林中较常见。常呈10多只至20多只的小群活动,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
灰头椋鸟形态特征
编辑
灰头椋鸟
(14张)
虹膜白色或灰白色,嘴尖端橙黄色,基部蓝色,脚橄榄黄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1-48g,♀37-48g;体长♂178-203mm,♀170-197mm;嘴峰♂17-20mm,♀18-22mm;翅♂94-105mm,♀96-103mm;尾♂61-74mm,♀61-71mm;跗跖♂19-25mm,♀21-26mm。[1]
灰头椋鸟栖息环境
编辑灰头椋鸟生活习性
编辑常呈10多只至2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和其他椋鸟混群。常停息于大树顶端,起飞时成群突然飞离树顶,在上空飞行几圈之后才飞至觅食地觅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鳞翅目幼虫、螟蛾幼虫、蚂蚁、虻、胡蜂、蝗虫、叶甲、金龟子、象鼻虫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秋冬季则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主。
灰头椋鸟分布范围
编辑灰头椋鸟繁殖方式
编辑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距地高3-15m。巢粗糙简陋,洞内无任何铺垫;或仅垫有少许草茎和树叶。每窝产卵3-5枚。卵淡蓝色或蓝绿色,为长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21-26mm×17-19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共同育雏。[1]
灰头椋鸟亚种分化
编辑中文名称 | 学 名 | 分 布 | |
1 | 灰头椋鸟印度亚种 | Sturnus malabaricusblythii | 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南部)。 |
2 | 灰头椋鸟指名亚种 | Sturnus malabaricus malabaricus | 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山区),东至阿鲁纳恰尔邦(Mishmi山)的东北部和阿萨姆邦北部、奥里萨邦部;也发现于朝鲜半岛的一些地区部分,但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
3 | 灰头椋鸟西南亚种 | Sturnus malabaricus nemoricolus |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南部)、缅甸、中国南部、泰国和印度支那。 |
灰头椋鸟种群现状
编辑灰头椋鸟保护级别
编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163-164
- 2. Sturnus malabaricus .The IUCN Red List .2014-03[引用日期2015-05-28]
- 3. Chestnut-tailed Starling (Sturnia malabarica) .IBC Bird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15-05-28]
- 4. Chestnut-tailed Starling Sturnus malabaricu .birdlife[引用日期2015-05-28]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