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格布里罗维奇是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教授。格布里罗维奇对电影剧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懈的探索。他在60年代就提出“思想电影”的理论,在创作中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和语言的表现力。
- 中文名
- 格布里罗维奇
- 国 籍
- 苏联
- 出生日期
- 1899
- 职 业
- 电影剧作家
格布里罗维奇职业生涯
编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苏联《红星报》特派记者。1912年格布里罗维奇开始文学活动。1936年他创作了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最后一夜》(与..莱兹曼'" class=link>..莱兹曼合作)在这部剧作中表现出创作特色:通过普通人的命运反映历史的规律。这一特色贯穿在他以后的许多剧作中。在5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写下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着名的有《玛申卡》(1942)、《理想》(1943)、《第 217号人》(1945)、《妻子》(1955,片名《生活的一课》)、《牛虻》(1955)、《但丁街凶杀案》(1956)、《共产党员》(1958)、《列宁的故事》(1958)。他的这些剧本均由莱兹曼..罗姆'" class=link>..罗姆..尤特凯维奇'" class=link>..尤特凯维奇等着名导演搬上银幕,深受好评,这些影片深受苏联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格布里罗维奇对电影剧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懈的探索。他在60年代就提出“思想电影”的理论,在创作中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和语言的表现力。《列宁在波兰》(1965)、《列宁在巴黎》(1980)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格布里罗维奇所属分类
编辑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