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球茎线虫,病毒界线虫动物门粒瘿科寄生虫,其寄主范围相当广,可以侵染为害450多种植物(包括许多杂草)。
- 中文学名
- 鳞球茎线虫
- 拉丁学名
- Ditylenchus dipsaci (kühn) Filijev
- 别 称
- Ditylenchus a11ocotus (Steiner, 1934)
- 界
- 动物界
鳞球茎线虫异名
编辑Filip和Sch.stek., 1941;Anguillula dipsaci Kuhn, 1857;Anguillulina dipsaci (Kuhn 1857) Gervais 和Beneden,1859;Tylenchus dipsaci (Kuhn, 1857)Bastian, 1865; Anguillulina dipsace var. allocotus Steiner, 1934;
Anguillulina dipsaci var. amsinckiae Steiner 和 Scott, 1935;Ditylenchus antsinckine (Steiner 和 scott, 1935) Filip 和 Sch. Stek.,1941;Anguillulina dipsaci var. communis Steiner 和 Scott, 1935;Ditylenchus dipsaci var. tobaensis Schneider, 1937;
Ditylenchus tovaensis (Schneider, 1937) Kirjanova,1951;Anguillula secalis Nitschke, 1868;Anguillina secalis ( Nitschke, 1868)Goodey, 1932;Anguillula devastatrix Kuhn, 1869;Tylenchus devastatrix (Kuhn, 1879) Orley, 1880;Anguillulina devastatrix (Kuhn, 1869) Nvue- lemaire,1913;Tylenchus havensteinii Kuhn, 1881;Anguillulina havensteiniii ( Kuhn, 1881)Goodey,1932;
Tylenchus allii Beijerinck, 1883;Ditylenchus allii (Beijerinck, 1883) Filip和Sch. Stek., 19;41Ditylenchus fragariae Kirjanova, 1951;
Ditylenchus ohloxidis Kirjanova, 1951;Ditylenchus sonchophila Kirjanova, 1958;Ditylenchus trifolii Skarbilovich, 1958
英文名Beet stemnematode;Bud and stem nematode;Bulb nematode; Clover stem nematode;Onion stem nematode;phloxstem nematode;Stem nematode;teaselnematode;Tulip root nematode
分类地位垫刃目Tylenchida;垫刃总科Tylenchoidea粒瘿科Anguinidae;粒线虫亚科Anguininae茎线虫属 Ditylenchus
鳞球茎线虫分布
编辑鳞球茎线虫在世界范围许多温带地区(包括欧洲和地中海地区、
南北美洲,南、北非洲、亚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但似乎此线虫不能在热带地区(除了一些高海拔具有温带气候的地区)定殖,许多国家均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减少此线虫的传播,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具体分布表现在:
鳞球茎线虫欧洲
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德国、匈亚利、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
鳞球茎线虫亚洲
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巴基斯坦、叙利亚。
鳞球茎线虫非洲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南非。
鳞球茎线虫北美洲
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鳞球茎线虫南美洲
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危内瑞拉。
鳞球茎线虫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西兰。
鳞球茎线虫我国概况
我国曾在江苏、河北、山东、等省的甘薯产区报道有分布,但后通过对线虫的形态学比较,发现这些为害甘薯的茎线虫群体均系茎属的另一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destructor),而不是鳞球茎线虫。此外,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也曾有报道,但国内无此线虫分布及为害的报道。因此从该线虫寄主范围较广和一旦发生即很难根除,并会给农作物和花卉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等特征推断,我国究竟有无鳞球茎线虫及其具体的分布地区均有待确证。
鳞球茎线虫危害情况
编辑鳞球茎线虫是许多鳞球茎、蔬菜和花卉(水仙、郁金香、风信子等)的重要病害,如意大利曾因此线虫的大发生致使洋葱苗期死亡率高达60-80%。
鳞球茎线虫的为害症状,因作物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在症状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一般的来说此线虫主要侵害茎部(包括鳞茎、匍匐茎、球茎和块茎等),造成植株地上部的肿大, 扭曲或茎基部、鳞茎、块茎等的坏死或腐烂等。在大多数寄主中它取食植物茎的薄壁组织,但也在叶、花序、芽、匍匐茎、根状茎内发现此线虫,极少发现此线虫侵染根。正在生长的幼嫩组织常被此线虫侵染,尤其是当种苗尚未出土时更易被侵染,线虫通过气孔或直接穿刺茎或叶轴的基部进入植物组织。线虫侵染植物组织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在干燥的条件下植物快速生长可避开线虫的侵入。鳞球茎线虫多数引起细胞中薄层裂解,接着细胞分离、组织膨大,形成海绵状空隙。特殊情况下,抗性植物细胞被破坏,病痕扩大。被线虫侵染的植物常矮化、畸形,甚至最终是死亡。多数茎膨大,节间变短、变形,虫瘿状膨大,失绿,形成局部病痕;叶常变形、失绿、变小,叶片减少、叶扭曲或与正常叶的形态明显差异。
已知该线虫产生严重危害的域值是非常低的,1956年Seinhorst报道当土壤中此线虫的群体密度达到10条线虫/500g土壤时就能严重地危害洋葱、甜菜、胡萝卜、燕麦和其它作物。
鳞球茎线虫形态特征
编辑鳞球茎线虫测量数据
(不同来源):
雌虫:L=1000-2200μm,口针长=10-13μm, a=36-64,b=6.5-12,c=11-20,c'=3-6,v=76-78
雄虫:L=1000-1900μm,口针长=10-12μm, a=37-74,b=6-15, c=12-19,交合刺长度=23-28μm
鳞球茎线虫形态描述
雌雄同形,均为线形,热杀死后虫体伸直,成虫一般1.2 mm(有些群体的长度可达2 mm),唇区低平,无环纹,几乎不缢缩。头骨架中度发达,口针长10-12 μm,有明显的基部球,三个食道腺细胞往往形成一后食道球,体中部侧区有四条侧线约占体宽的1/6-1/8,尾部圆锥形,尾长约为肛门处体宽的4-5倍,尾尖锐尖,雌虫的卵母细胞一般排列为单列,后阴子宫囊延伸至阴门至肛门间长度的一半处。雄虫交合伞常常从交合刺的前端开始一直延伸到尾长的3/4处,交合刺向腹部弯曲,并向前延伸。导刺带短,简单。
鳞球茎线虫生物学
编辑鳞球茎线虫是一种迁移性的内寄生线虫,常常在茎部、鳞茎或块茎的薄坒组织中取食,造成细胞坒的中层分解。线虫的取食常常造成植株地上部(茎、叶和花等)膨胀、畸形和茎基部、块茎、鳞茎等的腐烂。即使鳞茎在冷藏的条件下,由鳞球茎线虫造成的腐烂仍能进行。
在洋葱上15℃条件下,鳞球茎线虫在20 d可以完成一代,一条雌虫一般产卵200至500粒,在干燥的环境下,4龄幼虫可在鳞茎基部聚集而形成所谓的"线虫绒",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旱能力,线虫绒表面的个体可死亡,在四周形成保护罩,保护内部线虫呈滞育状态,在干燥的条件下,线虫可以以这种状态存活许多年。当水分适宜时,线虫又可复苏分散活动,并对寄主的根有趋化性,侵染幼嫩的寄主组织。
鳞球茎线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非常有限,田间的传播可通过灌水、农事操作等途径。由于此线虫的4龄幼虫所形成的"线虫绒"具有极强的抗干燥能力,且常常存在于花卉的鳞球茎和其它一些寄主的种子等繁殖材料,因此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携带,运输花卉的鳞球茎和一些寄主作物种子等繁殖材料所造成的。
其寄主范围相当广,可以侵染为害450多种植物(包括许多杂草)。此线虫种内群体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有超过10个生理小种,其中有些小种的寄主范围非常窄,像一些可以在黑麦、燕麦和洋葱上繁殖的小种系杂食性的,也能侵染许多其它的作物;而一些在苜蓿,三叶草和草莓上繁殖的小种,一般不侵染许多其它的作物;郁金香小种也可以侵染水仙,而另一个在水仙上常常易发现的小种却不能侵染郁金香。已知道一些生理小种间可以杂交,其后代有不同的寄生习性。鳞球茎线虫最重要的寄主主要有:蚕豆、大蒜、风信子、 韭葱、苜蓿、玉米、水仙、燕麦、洋葱、豌豆、小天蓝绣球、天蓝绣球、马铃薯、黑麦、荞麦、甜菜、烟草、三叶草、起绒草、郁金香等。
鳞球茎线虫传播途径
编辑花卉的鳞球茎、天蓝绣球、草莓和其它多年生植物以及苗圃苗木是鳞球茎线虫的重要传播媒介。带虫的紫苜蓿、车轴草、蚕豆、洋葱和其他作物如garlic、cloves的种子混杂于普通运输工具内亦可传播。此外,该线虫也容易随风、水和其它工具传播。
鳞球茎线虫检疫与防治
编辑鳞球茎线虫(一)检测
1.病样品的检查 根据症状对一些怀疑的鳞茎、块茎等无性繁殖材料或种子等置水中,体视显微镜下,直接解剖检查,线虫即会自动从寄主组织中游出至水中。
2.线虫的分离:病菌组织中的线虫也可用浅盘法或贝尔曼漏斗法进行分离。
3.线虫的鉴定:准确的鉴定必须在放大超过8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描述。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体表细微结构(如侧区特征)的观察和描述,从而作出准确的鉴定。
鳞球茎线虫(二)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措施。禁止从疫区调运寄主植物的鳞球茎、块茎、种子等繁殖材料和土壤。
2.各类鳞球茎、块茎等繁殖材料种植前先进行消毒,一般的无性繁殖材料在45℃热水中浸3小时,并结合溴甲烷熏蒸等措施。
3.土壤消毒 尽量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考虑,这是一不利的防治措施,但针对一些线虫严重发生的疫区,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控制土壤中线虫的群体密度,降低因线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对鳞球茎茎线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的杀虫剂有涕灭威(Temic),DD混剂,治线磷(Thionazin),和克线磷 (Nemacur)等。
4.改进栽培措施
1)选择无线虫的土地,选用不带线虫或已经消毒处理过的繁殖材料、种子等,减少因苗期鳞球茎茎线虫侵染造成的危害。
2)尽管轮作对此线虫无较好的效果,但可根据一些小种仅侵染一些特异寄主的特性,而种植一些非寄主植物。
3)及时清除并烧毁田间杂草和病残株。
5.抗性品种的培育
这是防治鳞球茎线虫的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已选择或培育使用了抗该线虫的紫苜蓿、红车轴草、燕麦、黑麦和其他栽培抗病品种;玉米、蚕豆、洋葱、大蒜中也有感病性不同的报道。
6.综合防治
在马铃薯作物上茎线虫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将上述措施结合起来。如:使用健康的种薯,晚种早收,然后贮放在低温干燥的地方,都是可行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轮作,即种植马铃薯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四年,轮作中要避免种植其他感病的作物。还必须注意田间卫生,清除感病的块茎,防除杂草。
鳞球茎线虫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1]、李友莲,1999,植物检疫(中册)病害及杂草部分.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冯志新,2001,植物线虫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谢辉, 2000,植物线虫分类学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5]、Klara-Mujahid,1988,Nematodes of plants and soils:Genus Ditylenchus.
[6]、Brzeski M.W.,1991,Review of the genus Ditylenchus Filipjev,1936(Nematoda:Anguinidae).Revue Nematol.14(1)
[7]、Nickle,W.R.,1984,Plant and Insect Nematodes.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8]、Nickle,W.R.,1991,Manual of Agricultural Nematology.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