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斯坦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37:56
编辑 锁定
突厥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州城市。位于锡尔河下游右岸平原。中亚最具价值的古城。曾为中亚的手工业和通商中心。铁路要站。建有轧棉、建筑材料和饲料抗生素厂等。有古代陵墓等古迹。突厥斯坦曾是哈萨克汗国的首都所在地,市内有许多古迹建筑,分为老城和新城两区,新城正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中文名称
突厥斯坦
外文名称
Turkestan
行政区类别
首府
所属地区
南哈萨克州
地理位置
中亚
人    口
65万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机    场
突厥斯坦国际机场
着名高校
哈萨克-土耳其联合大学

突厥斯坦突厥释义

编辑
波斯语ترکستان‎‎,英语:Turkestan / Turkistan)一词原为波斯语,意
突厥斯坦掠影
突厥斯坦掠影 (6张)
为“突厥人居住的地方”。该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着作中,其范围大致为东起山、喀喇昆仑山,西滨里海,南接阿富汗、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亚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突厥斯坦”在从8世纪开始的不同时期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广泛可见。
“突厥斯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突厥斯坦”即大突厥斯坦(Great Turkestan),是指包括以上所述全部范围的地区,即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国突厥斯坦)。狭义是指突厥斯坦,系指哈萨克名称为“突厥斯坦”的城市。

突厥斯坦俄国入侵

编辑
到18世纪,“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当模糊,而“突厥斯坦”在当时史籍中也已基本无人使用。一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在中亚地区殖民扩张的深入,地理名词“突厥斯坦”重新被提出。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团出使报告中又使用了“突厥斯坦”的名称,他将位于“突厥斯坦”东部的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称为“东突厥斯坦”,或称为“中国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俄国先后吞并了中亚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国,在中亚河中地区设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于是某些西方人称中亚河中地区为“西突厥斯坦”,或“俄属突厥斯坦”,把中国新疆地区称为“东突厥斯坦”。
18世纪,俄国人深入如今的哈萨克地区。到19世纪中叶,在中亚草原北部定居,并且在咸海两岸设置了一系列大致上为东西走向的堡垒。到了1850年代~80年代,俄国政府出于经济和战略的双重考虑,控制了整个西突厥斯坦,并消灭了浩罕汗国,只容许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在其传统统治者的治理下,作为俄国的附庸享有部分独立。
俄国的统治给西突厥斯坦带来和平,也使经济、交通和灌溉有某些改善。俄国政府很少干涉人民的传统生活,同时也极忽略教育,俄罗斯的政策是根据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的漠视伊斯兰教政策。当没有穆斯林一样,阻止他们与伏尔加河的穆斯林接触。俄罗斯人不想同化他们,他们也没资格为国家服役。没打算教育他们。因此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时,居民不识字率高达97%左右。在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统治期间(1906~1911),俄国人由欧洲向突厥斯坦殖民的比例激增,大量俄国人和乌克兰人涌入该地区。由于新移民享有土地和水源的优先权,加上政府决定从原先不必服兵役的当地居民中征召服军事劳役,遂引发了1916年的叛乱。当局以强烈措施戡定叛乱,此举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居民倾向于未来的苏维埃政权
1917年革命以前发生的民族主义动乱的目的不在于与俄国在政治上决裂,而在于得到文化和司法上的承认。革命后的俄国内战引发了几次真正的民族主义暴动,但是西突厥斯坦终于沦入苏维埃的控制。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对该地区的政策包括明确的种族划分,这项政策在1924年实施行政重画时达于巅峰,使5个主要民族(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哈萨克)分别建立了加盟共和国。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这5个共和国均获独立。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自然地理 外国行政区划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