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 提出时间
- 1974年2月22日
- 提出者
- 毛泽东
- 定 义
- 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历史背景
编辑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陆续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变,1970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非洲客人时指出,亚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还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毛泽东同志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中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70年代,中国联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结成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为国际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形成的原因
编辑一是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抵制及认识。从50年代后期以后,苏联领导集团即开始凭借本国在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国力推行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针,并逐渐向霸权主义的方向演变。为此,他们不断干涉别国别党的内政,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要受苏联“指挥棒”的驱使,服从苏联的全球战略。对于坚持独立自主,反对苏联控制的国家和政党,则不断施加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威胁,终于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毛泽东一直警惕和关注着苏联领导集团的演变,坚定地维护着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对于苏共领导人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如建立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等,毛泽东都毫不含糊地予以拒绝;对苏联为迫使中国屈服而施加的种种压力,如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逼迫中国还债,增兵中苏边境等等。
毛泽东都领导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气概坚决顶住;当苏共领导集团把中苏两党的分歧公开化,对中国共产党发动全面攻击时,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同苏共领导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公开大论战,开展了对于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全面批判。诚然,由于受当时“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这些批判中固然有不妥之处,对于修正主义的概念也缺乏科学的解释。但毛泽东坚持使中国保持独立自主地位,宁可蒙受损失也不向任何压力屈服,则不仅完全正确,而且意义深远。随着这种斗争的深入和苏联演变的发展,毛泽东逐渐得出了苏联已蜕变为霸权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结论,认为这个曾是“老大哥”的国家,已堕落成富有侵略性的危险敌人。
二是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认识。作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由于50年代侵朝战争的失败,和60年代长期陷于侵越战争的消耗,自身实力和对其盟国的控制力都大为削弱,但仍能凭借其实力上的优势维持着对盟国的控制。而这些盟国则随着自身力量的恢复和发展,越来越不甘心受美国的摆布。离心倾向逐渐增长,甚至公开分庭抗礼,从而使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对这一情况,毛泽东早有预料。早在1956年中东发生苏伊士运河事件时,他就根据美英两国暴露的矛盾指出:现在冲突着的,有“两类矛盾,一类是帝国主义跟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美国跟英国、美国跟法国之间的矛盾,一类是帝国主义跟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三种力量,第一种是最大的帝国主义美国,第二种是二等帝国主义英、法,第三种就是被压迫民族。”他还认为,在这些矛盾着的力量中,“帝国主义之间闹,互相争夺殖民地,这个矛盾大些。”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美帝国主义甚至对它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的盟国,也实行弱肉强食的政策,力图把它们踩在自己的脚下。”为此,他号召“所有受到美国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负的国家要联合起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以后,毛泽东又对他曾经提过的“中间地带”的看法作了重新解释,把西欧、日本称为第二中间地带,亚非拉称作第一中间地带。显然,毛泽东在当时已经把西欧、日本同美国作了明确区分,把他们看作是可以争取、联合的力量。
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由于自身力量的衰落和中国的发展壮大,已难以继续维持其不同中国交往的僵硬政策。因此,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后,明智地作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毛泽东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推动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的进程。同美国关系的解冻,也为中国同受美国控制的西方国家之间改善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是对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60年代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对此,毛泽东非常振奋,并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对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给予坚决支持和高度评价。他在60年代曾先后指出:“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都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坚决支持。”“中国人民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并对他们的一切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给以热烈的同情和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的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性的打击。”
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前途,毛泽东充满了信心。他在1970年5月20日发表的声明中指出:“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在60年代毛泽东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中,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和评价占了相当大的份量;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都发表谈话或文电表示支持。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人民反帝斗争的重视,而且还说明他早已把共同进行这一斗争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看作是一个整体。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已经把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看成为三个部分,即:企图主宰世界的美国和苏联;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日益崛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一批发达国家。《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战略思想便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指导思想
编辑1、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争霸与反霸,主要危险是霸权与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苏联既要充当超级大国,就不能不走同美国争霸的道路;美国要保住其昔日世界霸主的地位,也不能不同苏联激烈争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为了在争霸中压倒对方,双方必然要拼命扩充军备,必然要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这样就使战争的危险不可避免地降临到世界人民头上。因此,毛泽东认为,美苏争霸,必有一战。由于一旦战争爆发,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毫无疑问都将是受害者。因此,为免受战争灾难,大多数国家和包括美苏两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必然要坚决反对苏美两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这一矛盾也就成为具有突出地位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当时还认为,在苏美争霸中,由于苏联采取战略攻势,所以具有更大的侵略性和危险性,是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
2、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对霸权和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将所有国家划分为三个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自不必说,毛泽东把他们划为第一世界。中国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相互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历史遭遇和维护民族独立、摆脱贫穷与落后、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等现实任务却是共同的。因此,毛泽东把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列为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一批欧洲国家及日本、加拿大等国,经济上虽都比较发达,但军事上实力不如甚至依赖于美苏两国,政治上也受着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因此都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要求。他们既无力发动战争以谋求霸权,又害怕因发生战争而蒙受损失。因此,毛泽东把西欧各国和美国相区别,把东欧国家同苏联相区别,将他们划为第二世界。这里,毛泽东改变了以往用社会制度和阶级属性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力量的传统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已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而三个世界的划分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的世界格局,也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3、世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第三世界是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不仅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分布广阔,而且还由于他们在历史上曾长期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现实中又饱受超级大国的欺负和侵略威胁,甚至成为超级大国在争霸中任意宰割的对象,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开展联合斗争的要求。事实上,这种斗争也从未间断,到70年代,则出现了明显的联合反霸的趋势,如拉美国家发起的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斗争;阿拉伯国家和其他石油输出国维护石油权益的斗争;七十七国集团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等等,都给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以沉重打击,成为国际反霸斗争的主要力量。
4、第二世界是反霸斗争中可以联合的力量。这些国家并不甘心于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有时不得不参加超级大国之间的角逐,但总是力求摆脱超级大国对他们的控制。其中一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同第三世界有着深刻矛盾,不愿放弃旧的殖民统治。但是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对他们的威胁则更直接、更现实。从而使联合第二世界共同反霸,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因此,毛泽东指出:“要争取他们,如英国、法国、西德等。”
5、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因为政治、经济各方面,中国不能跟富国、大国比,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着类似的经历,又共同面临着反对霸权,发展经济,摆脱贫穷的长期任务,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中国既然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永远不会谋求世界霸权,做超级大国。不仅现在经济落后时不称霸,就是将来经济发达了,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仍然不称霸,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正如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庄严宣告的那样:“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以上内容体现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第三世界为主体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一战略思想中也存在着某些不尽符合实际的认识,比如对欧洲国家的划分就过于笼统,没有把东欧和西欧作区别。但是其总的方面和联合反霸的指导思想,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它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也为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条件下,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适时地调整对外政策,搞好外交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全文内容
编辑毛泽东: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第三世界人口多啊!
卡翁达:对。
毛:谁是第一世界?
卡:我想应该是那些剥削者和帝国主义者的世界。
毛:第二世界呢?
卡:是那些已经变为修正主义分子的人。
毛: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卡:我同意主席先生的分析。
毛: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你看这个解释好不好?
卡:主席先生,你的分析很确切,十分准确。
毛:研究一下吧。
卡:我想不用研究,我们的意见就可以取得一致,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分析已经很确切了。
毛: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卡:确实如此。
毛: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相关解读
编辑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选》第八卷,第441-44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肯定“欧洲”属于第二世界。但是在1996年版和1998年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中却把“欧洲”改成了“西欧”,称“西欧、加拿大和日本属于第二世界”(第107页,第130页)这并不符合毛泽东谈话的原意。而1992年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则把1974年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问题谈话说成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二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也和毛泽东原意不符,因为毛泽东1974年谈话中并未涉及“发达国家“这个概念。世界近代现代史>
我们知道欧洲这个概念包括西欧和东欧,而西欧是不包括东欧的。教材把“欧洲”改成了“西欧”,那么“东欧”国家算到哪个世界范围里呢。显然“东欧”并不属于第一世界,也不属于毛泽东所说亚、非、拉国家。
的确对于“三个世界”的概念,国内外看法不一,这是事实,正因为有不同见解,我们更要准确表述毛泽东关于1974年的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见解,如实地说明毛泽东的原意,而不能改变毛泽东的原意。毛泽东这段原话最早见之于中央文选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1996年版教材完全可以按照权威机构的文献来表述。
据教材编者称,“在编写教材时,参考了《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注释30的解释,即‘第一世界,是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世界,是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见《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1983年7月第1版第378-379页。)”
其实《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已自1994年7月起,出版第二版,改称《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二卷,我们且不说教材出版者单是引用这段注释(即第425页注释42)引文就出现了四处差错[:“第一世界,指”写成了“第一世界,是指”;“两个拥有”写成了“两个具有”;“第三世界,指”写成了“第三世界,是指”;“第二世界,指”写成了“第二世界,是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注释并未说明毛泽东谈话原文,也没有除苏联以外的欧洲仅指西欧的意思,更何况怎能以注释的概括来取代对原文的表述呢。
教材出版者在回答人们质问时还提出这样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东欧国家应该被列入‘发达国家’,还是被列入‘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教材错了,应当改正。”言外之意,如果东欧属于发达国家岂非没错。
毛泽东谈话的时间在1974年,当然包含对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的概括?当时的东欧国家属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是结盟国家,并不属于第三世界,人教社教材在叙述“第三世界的兴起”时也没有包括东欧国家,而三个世界理论正是在这一节加注说明的,怎么能把“东欧“国家纳入第三世界呢?教材另有一节阐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了东欧的变革,教材十分明确地把东欧列入了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提出一个“东欧国家应该被列入‘发达国家’。还是被列入‘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来?
总之,毛泽东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时讲的就是“欧洲”而不是中学教材中所说的“西欧”,毛泽东的这次谈话也没有涉及“发达国家“这个概念,这一点从中央公布的文献看是十分清楚的。
至于对第三世界的理解,见仁见智。中学教材编者表达这样的见解:“尽管对‘三个世界’这一概念理解不同,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它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说,宜改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说“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显然太绝对了。因为人们在使用“第三世界”这一词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相距甚远,它并不意味着一定认同教材编者对第三世界概念的理解。如有些人并不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入第三世界之内,有些人也不把参与两大集团政治的发展中国家列入第三世界。更何况战后50多年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评价
编辑首先是缩小了打击面,用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的方针取代了反帝反修的方针。在60年代,面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和苏联逐步升级的反华行径,中国曾采取了既反美又反苏的对外方针。这在当时确实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因为我们必须为维护国家主权,扞卫领土安全而斗争。问题是这种斗争同时又受到了党在处理国内问题时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影响,致使打击面不断扩大。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们在对外宣传中竟提出“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作为马列主义政党,“帝修反”当然要反对,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我们实际是根据这一口号,在外交工作中推行了一系列强加于人,四面出击,不顾政策的做法,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毛泽东发现这一情况后,从1968年起屡次对上述做法提出严厉批评,并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内部有人搞大国沙文主义,搞极左”。在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中,他又十分明确地把追随或依附于美苏两国的国家,同美苏两国本身作了区别,只把超级大国作为对立面;在超级大国中,又把处于攻势地位的苏联和处于守势地位的美国加以区别,把苏联当作最危险的敌人。从而极大地缩小了打击面,扩大了联合面,纠正了一度向“帝修反”全面进攻的“左”倾做法,并根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当代世界人民的主要任务,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对外工作方针。
二是加强了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们党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曾片面地把支持世界革命同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立起来。结果使我们疏远了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给中国的外交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三个世界划分战略的提出,纠正了脱离实际地追求世界革命的“左”的倾向,把联合第三世界共同反霸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为此,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的一员,努力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扞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的正义斗争。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打破大国欺负小国,富国压榨穷国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从而使我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威信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朋友愈来愈多。从1970年到1982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56个,比1968年以前增加了将近1倍。其中在60年代同中国外交关系一度中断或发生波折的7个非洲国家,都在此期间先后同我国恢复或改善了外交关系。可以说,70年代是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大发展的年代。
三是积极改善了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不是一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就是曾被我们认定的“修正主义”。其对华政策又分别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左右,而我国原来又把反帝反修作为国际斗争的首要任务,从而使我们很难同这些国家进行正常交往。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使中国同日本及西欧国家改善关系的障碍开始得到克服。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由于论证了争取和联合第二世界共同反霸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排除了我国同第二世界国家正常交往的障碍,为中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余地。70年代中国外交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可以说就是同第二世界国家关系的改善。1969年以前,西欧、北欧和南欧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英国和荷兰只同中国互设有半建交性质的代办处。而到了70年代末,除了安道尔等4个国家外,中国已同这个地区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外,和欧洲共同体,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广泛建交的同时,中国同西方国家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从1973年到1977年,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陆续同日本、西德等国签约、成交了一批价值达39.6亿美元的引进技术项目,为后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了一次重要尝试。在此期间,我国同东欧几个国家的关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贸易、科技交流、人员互访,都有所恢复。因此,当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时,中国面向第二世界的大门,事实上已经打开了。这不能不归功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与实践。
当然,由于“文化大革命”尚在继续,中国的外交工作此时还不可能根本摆脱“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江青一伙把同外国的正常交往别有用心地诬蔑为“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贯彻和外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困难。但尽管如此,中国的外交工作在70年代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左”倾错误破坏的后果,而且也在事实上促成了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固然同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抵制“左”倾错误的努力分不开,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及由此产生的方针政策则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正象邓小平后来指出的:毛泽东在他晚年为我们制定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现实意义
编辑g">1974年4月9日下午,研究原料和发展问题的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邓小平在会议上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74年2月22日在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主席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从国际战略的高度,区分了国家之间的不同,明确了我们要依靠和团结的对象,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尽管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但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仍然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意义。
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没有过时。今天的世界,仍然是三个世界的格局。只是,由于苏联的消亡,美国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已经事实上沦为了第二世界国家,中国等广大亚非拉国家仍然属于受奴役和欺负第三世界国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称谓代替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美国为发达国家不错,但美国不是发展中国家吗?当然是。美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把世界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显然模糊了三个世界之间的区别,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严谨性。
只有三个世界的理论,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很好地分析世界认识世界。
冷战结束,这个世界应该变得美好起来,但事实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当今的世界,依然是矛盾重重,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宁。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之间,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第二世界之间,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夙求。
由于失去了苏联的制约,美国变得一超独大,一超独大的结果,是它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它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动荡不安的最大的乱源。
美国虽然一超独大,但它绝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我是深信主持正义维护和平,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主流。美国要倒行逆施必然会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和人民的反对,也会受到第二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反对。
第二世界的北约国家同美国虽然有着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夙求,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和区别。到目前为止,第二世界国家虽然没有力量与美国抗衡,但它们也会时不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侵略伊拉克,俄法德等国并没有与它保持一致,在伊朗问题上,如果俄法德等国坚定地同美国站在一起,恐怕未必会是今天的局面。
现在虽说不讲斗争讲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着斗争,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却是不争的事实。你对美国这样的无赖国家再怎么讲战略伙伴,再怎么讲友好,它也成为不了你的朋友。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今天的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要在世界事物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中国就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一边,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才是中国可信赖的朋友。超级大国是靠不住的。中国不仅应该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也应该团结第二世界国家和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给人们的启示。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其启示
编辑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在70年代仍然固守那种以社会制度和阶级属性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力量的思想方法,那就不可能对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后的世界形势作出清醒的、正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作出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再一次体现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也说明毛泽东尽管晚年由于思想脱离实际,犯了严重错误,但还并未完全抛弃他曾身体力行多年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说他对于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是愈来愈脱离实际的话,那么他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则愈来愈接近或符合实际。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如前所述,这一战略思想当中也包含有某些不切实际的认识,但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这一缺陷是不难弥补的。这也说明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其次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集中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的策略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又一次体现了毛泽东在长期对敌斗争中形成的这一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在当时世界存在的多种矛盾中,毛泽东准确地抓住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同时又深刻地洞察到美苏两霸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攻势的苏联。从而使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对依靠谁、联合谁、打击谁,有了明确的策略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有效地粉碎了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企图,壮大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制约了战争危险的增长。这一成功的实践再次证明,任何敌对势力,不论多么强大,都不会是铁板一块,总有矛盾可以利用;任何中间势力不论多么动摇,都可以也应当努力争取;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不论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依靠进步力量,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者,尽量缩小自己的对立面。这一点,在今天的国际斗争中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再次是对于战争危险的警惕与判断。不可否认,毛泽东确曾过分强调过战争爆发的危险,认为美苏争霸必有一战,而且战争危险迫在眉睫,并要求国内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战备的需要。而战备工作则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从而挤掉了一些必要的经济建设。这在军事对抗加剧,侵略威胁临近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要的。正是由于对战争危险的重视,我国及许多国家才保持了对战争的高度警惕,加强了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从而制约了战争危险的增长。同时,还应当看到,毛泽东在预测形势发展时也曾认为: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70年代初他还认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
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不仅继续指出了美苏争霸所产生的战争危险,而且也明确指出了第三、第二世界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制止战争爆发的紧迫需要与现实途径。这说明,随着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也认为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问题在于制止战争的途径。事实证明,毛泽东设想的通过革命制止战争的途径是不切实际的,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所开辟的通过联合反霸制止战争的途径则是现实可行并卓有成效的。70年代以来世界和平局面的得以维持,以第三世界为主体的联合反霸斗争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联合反霸所产生的威慑力,并不仅限于军事力量的增强,而主要是体现在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发展。上述几点启示,对于人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再对战争危险作出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