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德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0:32
编辑 锁定
陈敦德,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者为着名作家、编剧陈敦德(1944年12月1日—),广西桂林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曾任广西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广西作协副主席、影协副主席等职务;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长篇纪实文学《归根:李宗仁毛泽东周恩来握手》、《探路之行:周恩来飞往非洲》、《中法建交实录》,中篇小说集《女工牛仔》等;电影文学剧本法庭内外》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奖,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
中文名
陈敦德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出生日期
1944年12月1日
职    业
中国着名作家电影编剧
毕业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
信    仰
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
剧本《法庭内外》《血战台儿庄》等纪实文学中美建交纪实》等

陈敦德人物简介

编辑
陈敦德,
陈敦德在桂林留影 陈敦德在桂林留影
1944年12月生于广西桂林;陈敦德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学,十七岁时即尝试翻译并利用学余写作。1964年自广西南宁四中毕业后,曾下乡插队,进厂当工人,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1980年陈敦德与人合作,发表了剧本《法庭内外》,后由峨嵋电影制片厂投拍(田华陈佩斯主演),影片塑造了一位真正有党性的法官形象。1981年陈敦德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编剧,文学部主任,198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学习。
陈敦德早期创作由于他个人对科学知识的关注,使他常以各种从事科研的有志青年为表现对象,在剧作中科研题材占有相当比例(如《太阳的女儿》塑造了一位试验太阳能的女青年形象)。
他在文学
陈敦德电影作品《法庭内外》 陈敦德电影作品《法庭内外》
、电影界引起广泛注目的是他的“握手”系列,1988年完成的《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获得当年图书大奖,金钥匙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2]  ;1991年《归根——毛泽东、周恩来李宗仁握手》以及《尚未最后实现的握手——毛泽东与蒋介石》等都引起极大反响。所刻画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尼克松卡特戴高乐苏加诺尼赫鲁田中角荣特鲁多等领袖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内心世界,栩栩如生,极富可读性。
日本《读卖新闻》称其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外交题材文学作家”。
他对政治历史题材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写作上,还体现在他的影视创作上,他独立执导了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在广西》、《桂林文化城》,电视剧《中国有条红水河》获全国第四届电视“骏马奖”一等奖[3]  ,并策划了影片《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等。
2012年,其新作《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 

陈敦德人物访谈

编辑
“我
陈敦德参与制作电影《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参与制作电影《血战台儿庄》
钟情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创作”——访《血战台儿庄》、《铁血》制片人陈敦德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寇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第五师团,在华南北部湾登陆攻占南宁、长驱直入,妄图切断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以迫使中国屈服。驻防桂北全州的中国陆军第五军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抗敌于昆仑关下,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谈到拍摄《铁血》的缘起,陈敦德说,早年他在广西五塘地区插队务农时就开始了解有关“昆仑关战役”历史,对这场全民参与的着名战役感到刻骨铭心荡气回肠。十年动乱结束后,偶然的机会使他从文学介入电影,八十年代初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这期间,陈敦德开始接触有关“桂南战役”的大量史料,才比较全面地了解这场震惊中外的“昆仑关攻坚战”,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萌发了要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屏的念头。
后来陈敦德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并担任该厂文学部主任。由于各方面条件相继成熟,长期关注抗战题材的陈敦德首先从“台儿庄战役”的题材入手,筹资240万元人民币拍摄《血战台儿庄》,并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公映,一举囊括当年的“金鸡奖”、“百花奖”。
继《血战台儿庄》之后,陈敦德便开始着手其姊妹片《铁血》的筹备,由杨光远执导。据陈敦德介绍,《铁血》是中国电影界推出的唯一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题材的影片。他认为,中国的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倡议的爱国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抗战,电影人有责任全面地反映这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谈到继《铁血》之后的创作计划,陈敦德表示,他想完成“抗战三部曲”的第三部——《遥远的密支那》,目前原创剧本已经完成,计划由中美合拍,反映的是被史家称为“亚洲诺曼底之战”的二战盟军大反攻之密支那战役,与前两部不同的是,那是中国军队在异国与美军、英军及克钦游击队并肩作战的历史。[4] 

陈敦德人物着作

编辑

陈敦德中美建交纪实

本书
陈敦德纪实文学作品集
陈敦德纪实文学作品集 (16张)
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历史。
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秘访北京、中美秘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
本书初版曾在海内外广受读者欢迎,为中美两国领导人所青睐,并受到尼克松基辛格本人的肯定,被称为“超级政治畅销书”,洛杉矶尼克松故居图书馆荣誉珍藏

陈敦德毛泽东与蒋介石

这部纪实文学用现代流行的笔法,勾勒出1949年之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逃到孤岛上的蒋介石之闻的数次交锋,有上层决策的内幕。也有影响历史进程的小的关节点,有斗智斗勇的浴血苦战,也有惟妙惟肖的秘密接触。
同时,作家把这两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不同影响的人物放到整个世界格局中去描绘,更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发人深省的意义。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编剧 学者 娱乐人物 作家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