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汉语词语)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4 19:27:54
编辑 锁定
明德,汉语词汇。
拼音:míng dé
释义:光明之德;美德。
链接:《大学》是儒家谈论大学教育的文章。所谓大学,就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大人之学。全文共十章,相传“明德”所在的第一章为孔子的观点,曾子述之,后九章为曾子之意。全文由曾子门徒所记。
中文名
明德
出    自
《大学》
拼    音
míng dé
注    音
ㄇㄧㄥˊ ㄉㄜˊ

明德基本信息

编辑
【词目】明德
【拼音】míng dé
【注音】ㄇㄧㄥˊ ㄉㄜˊ
【示例】南朝 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美德,明德茂亲。”

明德详细释义

编辑
美德 美德
1、光明之德;美德。
①《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
②《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③宋 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④清 孙枝蔚《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2、指才德兼备的人。
①《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朱熹 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太王也。”
③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馀生幸已多,矧乃值明德。”
3、彰明德行。
①《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灭私也。”
②《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③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1] 

明德《大学》第一章原文

编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2]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词语 年号 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