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外形特征
编辑鼠兔的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又很像鼠类。现存的鼠兔绝大部分都非常的稀有。鼠兔体型小,体长10.2~30.2厘米,耳长1.62~3.81厘米;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头骨上面无眶上突;上颚每侧只有2枚臼齿。雄性无阴囊,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在亚洲,栖息于海拔1200~5150米间;在北美,栖息于海拔90~4200米间。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多数有储备食物的习惯。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1~13仔。
鼠兔分布范围
编辑鼠兔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附近和亚洲中部的高原或山地,也分布
于亚洲东北部、北美洲西部和欧洲。鼠兔属北美洲有2种,即北美鼠兔和斑颈鼠兔;欧洲有1种,即高山鼠兔,其余全部集中于亚洲。青藏高原占14种,为现生鼠兔的分布大[1]
区与演化中心。

鼠兔
(8张)
鼠兔祖先化石
编辑新第三纪欧洲鼠兔化石最多,亚洲次之。中国内蒙古中新世的美兔(Bellatona),可能为鼠兔(Ochotona)的祖先,非洲仅发现两属中新世鼠兔,以后绝迹。鼠兔类从未到达南美。饶有兴趣的是1979年8月在北极地区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最大的鼠兔,头骨长达72.2毫米。
鼠兔生活环境
编辑鼠兔适宜室温20℃左右,湿度40~55%环境下生长,光照14~16小时,耐寒怕热,室温高于27.5℃,鼠兔呼吸紧促,气喘不安,不利于生长。鼠兔胆小,尤其怕惊扰,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
鼠兔繁殖成长
编辑鼠兔妊娠期约23~24天,窝仔数4~10只,哺乳期21天。刚生仔鼠兔全身无毛,背部暗灰色,腹部肉红色,眼未睁,耳孔未开,而门齿已萌出,体重7.6~9.7克,生后第3天全身长出纤毛细软如丝,能翻身滚地,第5天毛色加深呈淡褐色,能爬动但站立不稳,体重已达12.71~18.73克,生后7~8天已开眼,耳孔微开,能站立走动,体重17.1~26.1克,10天到处跑动,开始吃麦苗或鲜嫩苜蓿,14天能啃食苹果、胡萝卜,行动敏捷,体重28.4~40.65克,16天动作形态几乎与成年鼠兔一样,且与其母相互嬉戏打闹,此其间边吸奶边吃食,而以吃食为主。20天即可吃颗粒饲料,这时仔鼠兔仍想吃奶,但母鼠兔拒绝不喂,此时体重达39.6~60.5克,21~23天可离乳,按雌雄分离,30天后单笼饲养完全独立生活,体重63.0~74克,40天82~86克,50天前后雄鼠兔即性成熟,追逐雌鼠兔交配,体重为90~110克。
鼠兔种群分类
编辑鼠兔藏鼠兔
藏鼠兔分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高山灌丛、草丛等地带,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可达4000多米。它的体长为11~16厘米,体重为44~63克。耳壳背面黑褐色,内面棕黑色。体毛主要为棕黑色,腹面为灰白色。藏鼠兔以植物为食,昼夜均活动。它的洞系复杂,出口多者达5~6个;出口一般开于草垛和树根处。洞口椭圆形,直径约4~4.5厘米。在落叶松林和高山灌丛,洞道多利用石块的缝隙,洞口和洞道很不规则,洞口入土一般是斜向的,因石块大小不同,形状、排列也不相同。
洞穴
藏鼠兔的洞穴一般可分三类,每种洞穴均有不同的用途。第一类是复杂洞穴,常集群分布在灌丛处,洞系较为规则,洞口入土有垂直的、有斜向的,斜度大小不一;由洞口出土后洞道与地面平行,再分叉蜿蜒通至各个洞口,长度达350厘米,分叉长100厘米以上,洞道平均直径8~10米,距地表面约6~8厘米。第二类为简单洞穴,有2~3个洞口,洞道较短,约100~150厘米。距地表面5~7厘米,常有1~2个分支,每分支上盲道较少。这种洞穴常布分在复杂洞穴之间。第三类是临时洞穴,极简单,一般只有一个出口,一个盲端。洞道长度约70~110厘米,直径不规则,为临时避敌之用。这类洞穴数量极少。由于在高山永冻层不到1米的地带,藏鼠兔不可能把洞穴挖得很深,所以分散的洞穴系统使它们可以拥有广阔的觅食范围,而且在危险的时候能及时躲入最近的洞穴里。
觅食
藏鼠兔很容易受到几种捕食动物的捕食,它们不会离开自己安全的洞穴太远。藏鼠兔的觅食行为受天敌的很大影响。首先,它宁可在洞穴附近过牧的草场觅食,也不远离洞穴到比较丰美的草场觅食。其次,最容易遭到攻击的年幼个体比成年个体的活动范围更加靠近自己的洞穴。怀孕的雌兽因需要更多的食物,才不得不扩大觅食范围,但离洞穴越远,遭到捕食的风险也越大。有趣的是,当科学家在藏鼠兔的栖息地摆上一排狭长的石块作为它们应对捕食的避难所时,它们就敢于到离洞穴更远的地方去觅食了。显然,藏鼠兔在觅食时必须防范被其他动物吃掉,有时为了安全就不得不牺牲一些能量收益。这种权衡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尽可能减少觅食时间,由于觅食时很难同时监视捕食者,因此被捕食的风险将随着觅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另一种方式是选择到安全的地点觅食,哪怕那里的食物并不太丰富。
鼠兔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没有尾巴,习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因它善于鸣叫,又称它为“鸣声鼠”,藏语叫“阿不扎”。
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通称为鼠兔,又名鸣声鼠、石兔。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因牙齿结构(如具两对上门齿)、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像,故名。共约23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也产。鼠兔仅包括30个种类,其中有24个种别被发现存在于中国境内。10个种别只在中国才有。9种是西藏特有种。青藏高原有鼠兔14种,可能为现生鼠兔的分布中心与演化中心。
分布
高原鼠兔是草食性鼠类,它们最爱吃优良牧草的芽、叶;茎、花、种子及根,平均日食鲜草77.3克它们是草原上一种既机灵、又狡猾的害鼠,当草场上的优良牧草被啃食殆尽,成为一片废地时,就迁居他地,重新开辟一块活动场所。在迁移途中遇到2~3米宽的河流,它也无所畏惧,迎着急浪,横渡而过。
洞穴
高原鼠兔为群栖穴居生活,大都成对居住。其洞穴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复杂洞和简单洞两类:复杂洞为鼠兔栖居和繁殖的主要洞穴。有洞口3~5个,洞口前呈扇形土丘。各洞口间有交织成网状的跑道。洞口为椭圆形,洞深25~45厘米,洞道弯曲多枝,总长在六米以上,内有粪坑和巢室;简单洞,多为临时洞,是鼠兔临时停留隐蔽之所,一般洞口只有一个,洞道较短而无巢室。在鼠兔居住区内常有一些无鼠居住的废弃洞。在无鼠居住的废弃洞外面的土丘上无新土和脚印,洞口里多有陈粪、腐草、蛛丝等,冬季洞口壁上无冻霜和冰屑;有鼠居住的洞口外面有新土丘、脚印,洞口光滑、湿润,冬季洞口壁上有霜和冰屑。
繁殖
高原鼠兔二年繁殖一次到两次,在气候较暖的地区当年生的幼鼠就能参与繁殖,每胎2~8只。它们常年昼夜活动,不冬眠,在寒冬腊月,地面温度降低到-20℃时,仍能照常出洞觅食。每当夏季来临,高原鼠兔活动更为频繁、猖撅,有的能跑到数百米远的地方去觅食。
对草原无危害,是草原生态的重要环节,是大多数食肉动物及肉食性鸟类的食物,一旦灭绝,将导致食物链断裂,将是又一场的生态灾难。倒是人为过度的放牧才是导致草原退化的元凶。不要总把责任推到动物身上。
鼠兔大耳鼠兔
学名 :Ochotona macrotis Gunther
别名 :大耳啼鼠
别名 :大耳啼鼠
形态特征
大耳鼠兔是分布于中国鼠兔中最大的一种,体长150~200毫米,外形粗壮,耳圆大,无白色毛边,其长可达30毫米左右。吻侧须极长,后伸可达前肢后方。后肢稍长于前肢,足垫小。夏毛体背由吻端经颈、背部至臀部均为红棕色,毛基灰黑色,毛尖红棕色;背部灰棕黄色,背部中央毛尖黑色,致使背中央毛色较为深暗;颈背有一小块暗黄色毛;耳壳内外侧密被纯黄棕色短毛,前侧方有一小束淡色长毛;体腹面与四肢内侧白毛,毛基暗灰色,所以腹部常呈污白色;颈下与胸部中央,有时出现少许棕色毛;前、后足背灰色。头骨较粗短,颅全长不超过45毫米,从背面观其轮廓弧度很大;鼻骨前1/3处略膨大,鼻骨后部外缘平行;额骨前部宽平,有一对卵圆孔,孔上盖有一层透明黄膜;额后部隆起,为头骨最高处;顶骨前部隆起、后部低平,顶间骨前窄后宽,略成三角形,颧弓不十分外凸,两侧几乎平行。门齿孔与腭孔愈合为一个大孔,孔的边缘平滑无波折,黎骨露于外方。听泡很大。
栖息于河谷陡岸、裸岩峭壁上的裂隙。有时在芨芨草丛的根部挖洞筑穴。单体独居,不形成复杂的洞群。白天常在峭壁、裸岩、岩石上活动。性好动、活泼、行动十分敏捷、灵活。以禾本科、莎草科、藜科、蒿草及苔藓等植物为食。冬不蛰眠,夏秋常备干草准备冬用。天敌主要有艾鼬、狐、狼、鹰、雕等。
分布范围
鼠兔草原杀手
编辑草原第一杀手是鼠兔
鼠兔是一种外表丰满漂亮的小动物,但一只鼠兔就可以破坏0.51~0.73平方米的草原。清华大学科考队队长徐懋说:"草原鼠不仅挖洞,而且还将挖出的土堆积在洞口外,这使得草无法生长。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植被的保护,一场暴雨过后,地面被冲刷得沟槽纵横,加重了水土流失,这样破坏的范围更大,更加重了草场的沙化和退化。"科考队员通过严格的取样计算,鼠害严重的地方1平方米内就有18个鼠洞。
鼠兔是早已存在的,为什么在过去没有造成草场如此严重的退化呢?科考队员了解到,草原上的鹰一类的猛禽是鼠兔的天敌。在天敌保持一定的数量时,鼠兔的数目被保持在较小的范围里,不会对草场形成严重的危害。但是,随着人们大量捕猎和药杀,鹰的数量在大大减少,最终造成生态失衡,鼠害泛滥的局面。
比鼠兔更厉害的是人
科考队员通过采取样方调查表明:鼠害虽然是促使草场严重退化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因为鼠洞的个数和鼠兔的破坏面积与草场的退化之间并非简单的成比例对应关系。有的地方草场退化十分厉害,但鼠害并不严重。专家认为是人们过度的放牧,导致草场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
在科考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凡是80年代初水草丰美的地方,现在只有稀稀拉拉的草匍匐在地面,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看到碧草青青、野花烂漫的景象,这种现象仍然在继续。不断地有牧民迁移到别处,寻找能够放养牛羊的地方。"现在的草场是越来越不好找了。"一个牧民一边说一边赶着马车,车过后掀起漫天黄尘。
人为了生存到处迁移
与环保志愿者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牧民环保意识的淡漠。在与牧民的交谈中,科考队员们发现,没有牧民想到是自己破坏了生态环境,牧民们只是觉得无法放牧了就迁移。他们并非不知道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是为了生活,在环境治理工作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时,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环保工作。
体型娇小的鼠兔是三江源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它们种族的繁盛往往与周围草场退化同时发生,所以它们被人们误认为是导致草原退化的罪魁祸首,几乎每年都要遭到人们的毒害。而且这种欠考虑的人为干扰也给草原上其他野生动物带来了负面影响。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Alpine Pika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