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雀稗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30 23:22:55
编辑 锁定
毛花雀稗是多年生、丛生型、暖季型牧草,茎秆粗壮,株高60-150厘米,叶片条形。生态习性与巴哈雀稗相似,但毛花雀稗为丛生性,侵占性没有巴哈雀稗强,因此能与大翼豆、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及白三叶混播,作为人工草地;也可与虎尾草、糖蜜草混播后迅速形成地面植被。
中文学名
毛花雀稗
拉丁学名
Paspalum dilatatum Poir.
别    称
金冕草、达利雀稗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禾本目
禾本科
雀稗属
英文名
dallis grass

毛花雀稗简介

编辑
毛花雀稗 毛花雀稗
毛花雀稗易感染麦角病,带有麦角病的种穗可使家畜中毒,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在受到麦角病感染的地块,应在营养生长期放牧。 毛花雀稗适口性较好,每年可刈割3-5次,亩产鲜草3000-4500公斤。耐践踏,多用于放牧。

植物形态

  • 毛花雀稗枝叶
    毛花雀稗枝叶(2张)
  • 毛花雀稗花果
    毛花雀稗花果(2张)

毛花雀稗形态特征

编辑
毛花雀稗 毛花雀稗
多年生。具短根状茎。秆丛生,直立,粗壮,高50-150厘米,直径约5毫米。叶片长10-40厘米,宽5-10毫米,中脉明显,无毛。总状花序长5-8厘米,4-10枚呈总状着生于长4-10厘米的主轴上,形成大型圆锥花序,分枝腋间具长柔毛;小穗柄微粗糙,长0.2或0.5毫米;小穗卵形,长3-3.5毫米,宽约2.5毫米;第二颖等长于小穗,具7-9脉,表面散生短毛,边缘具长纤毛;第一外稃相似于第二颖,但边缘不具纤毛。染色体2n=40(Burton,1940),50-63(Singh D.N.,Godward,1960)。花果期5-7月。[1] 

毛花雀稗地理分布

编辑
毛花雀稗原产于巴西东南部、阿根廷北部、乌拉圭及其附近和亚热带地区。现已被热带、亚热带许多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澳大利亚引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已成为澳大利亚南部和昆士兰州的主要牧草之一。1875年引进美国,在美国东南部各州,其在牧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又发展到印度、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夏威夷和裴济。新西兰和日本、韩国和约旦均有栽培种植。1962年我国从越南引入种子,首先在广西、湖种。现在除广西、湖南外,云南、广东、福建、江西、湖北、贵州均有种植。广西已应用于草山改良。

毛花雀稗生态特征

编辑
毛花雀稗 毛花雀稗
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年雨量超过1000mm的地方生长更好。可耐零下10℃的低温,是亚热带牧中抗寒力强的牧草,也较抗旱,但长期干旱它处于休眠和生长不良。耐水淹。在PH值4.6—6酸性红壤、黄壤中均能生长,再生力强,每年可刈割4—6次。亩产鲜草达2500一5000kg。种子产量较高,种子地亩产种子达20kg。种子轻且有毛,可随风飞扬自然繁殖。

毛花雀稗饲用价值

编辑
因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吃,亦可养鱼。因耐践踏和重牧,为南方优良牧草之一。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在水土保持和作为军事工程的覆被植物均有重要地位。是南方草山改良的优良牧草之一。每年可刈割4一6次。亩产鲜草 3000一5000kg。化学成分见表32。

毛花雀稗栽培要点

编辑
可用种子直播或分蔸移植,春播宜于2—4月份进行,秋播在10月份进行。分蔸移植全年雨天均可进行。如直播整地要精细。条播行距为40—50cm。可不覆土。与豆科混播每亩需种子0.2—0.4kg。单播需种子0.5—0.75kg。同属植物 本属植物约有300种以上,我国连同引种的主要有8种:两耳草、双穗雀稗、毛花雀稗、宽叶雀稗、棕子雀稗、鸭草、园果雀稗、长叶雀稗。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被子植物亚门 种子植物门 生物物种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