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非画》内容简介:画与文对我而言,越想靠近越不能靠近,越不能靠近又越想靠近,在很多越想与越不想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为难,也看到了某些真实。艺术圈的很多事不容细嚼,若干东西看起来又追求又暖昧,身在其中欲辨难言。画画之余读书,读书之后写作。画,非画;文,非文。皆因缘而生发。
- 书 名
- 画非画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页 数
- 255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北京颂雅风图书销售有限公司
- 作 者
- 雷子人
- 出版日期
- 2009年12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9787543474659
画非画作者简介
编辑雷子人,1967年11月生于江西,1993年、2003年、2007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7~2008年受聘于中央美院研究生部。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主要着作:《入境前后》、《入境无语》(合着)、《女人味》(合着)、《出入境》、《国画演进——中国画文化情态、空间及图式》、《漠陂·漠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新古意》、《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等。
画非画图书目录
编辑第一章 专论
“雅集”与明代山水画
第二章 札记
如何为艺术立场
当趣味被艺术作为选择时——对大卫·休谟关于趣味标准的一种解读
何谓“美”,美存于何处?——读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和“人化的自然”
阿波罗式的艺术与梦
梦与画境——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读解
用生活理解艺术
第三章 课图稿
黑与白——中国画的景物观
作为符号书写的体态
中堂——家庭叙事:风格与秩序
赣绣
墨戏
游艺在雅俗与苦乐之间(书评)
第四章 评论
陌陌千里苍烟漠漠——郭味蕖先生山水画风貌初探
画出来的歌——读悠悠作品
绚丽中的记忆——雷亮的画
同一个“我”——方卫国其人其作
端点——关于张思永的作品
“看”见了什么——读春杰画近作
粉本的另一版本——读李文亮的画
互为玩物——贺祖斌的画
又丑又爱哭——王蔚和她的画
“新瓷器”,旧生活——读马军作品
不一样的张仃
第五章 自批评
女人味(书评)
《风尘》中的疑惑
自说自画
新古意
写其生,得其意
玩意
玩泥儿
第六章 闲言碎语
盲言
杂记
再见山庄
蟋蟀、知了和螳螂
诗答徐迅师
罗汉们
客山门
生活秀
第七章 游记
走走看看
湘黔游记
博山小记
第八章 对话
这个暧昧的时代
作答——二〇〇一年的某一天,易英先生寓所
艺术创作能自圆其说就好
一棵疯长的柳树
后记
“雅集”与明代山水画
第二章 札记
如何为艺术立场
当趣味被艺术作为选择时——对大卫·休谟关于趣味标准的一种解读
何谓“美”,美存于何处?——读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和“人化的自然”
阿波罗式的艺术与梦
梦与画境——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读解
用生活理解艺术
第三章 课图稿
黑与白——中国画的景物观
作为符号书写的体态
中堂——家庭叙事:风格与秩序
赣绣
墨戏
游艺在雅俗与苦乐之间(书评)
第四章 评论
陌陌千里苍烟漠漠——郭味蕖先生山水画风貌初探
画出来的歌——读悠悠作品
绚丽中的记忆——雷亮的画
同一个“我”——方卫国其人其作
端点——关于张思永的作品
“看”见了什么——读春杰画近作
粉本的另一版本——读李文亮的画
互为玩物——贺祖斌的画
又丑又爱哭——王蔚和她的画
“新瓷器”,旧生活——读马军作品
不一样的张仃
第五章 自批评
女人味(书评)
《风尘》中的疑惑
自说自画
新古意
写其生,得其意
玩意
玩泥儿
第六章 闲言碎语
盲言
杂记
再见山庄
蟋蟀、知了和螳螂
诗答徐迅师
罗汉们
客山门
生活秀
第七章 游记
走走看看
湘黔游记
博山小记
第八章 对话
这个暧昧的时代
作答——二〇〇一年的某一天,易英先生寓所
艺术创作能自圆其说就好
一棵疯长的柳树
后记
画非画后记
编辑二十几年来,一些不大能说又试图想说的东西,我大都借画画勉强表达出来了,其中有日常的琐碎、痴心的妄念以及存活于社会中的,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欢喜、伤痛,除偶尔为讨生活画了一些本不必画的画,或者说借画的名义虚掩过自己的眼,大多数时候,凭借画能让心回来。心在时,画画并不高深莫测,因为心和欲望、感知相连,只要不欺人欺己,画,人人能看懂——儿童用这样的心画画——讲故事,没逻辑却动听。画被心虚掩时才生出障眼法,弄玄了,处处以“道”法伐人,实在是陷阱。与画画相比,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件轻松事儿,尽管有心而为,但自知能力有限。读书少,总免不了少见识。近二十年来断断续续浅浅地学着写了些,书中除少数几篇比较契合心境且非写不可,非吐不快,这类文章虽然于心态很是贴近,但也未必有大见解,甚至琐碎得只许自己宽容。更多是因机缘而写作,譬如某某学习任务,其中“札记”诸篇就是博士在读期间的作业;写论文更不是舒心养性,苦苦地点滴成文,换来开阔眼界;对自己也试着读,试着看,嚼出些滋味供自己反刍,“自说自画”等篇即是某次讲座交流后的心得体会;书稿还收录了一些极日常且看似私密的言情杂感,既真实亦虚幻;书中数篇画评多半是应朋友们的抬举,难辞推就,妄加评述,自以为说了些真话,有些并不讨当事人喜欢,有些则博得他们欢心——说别人的画既容易又困难,要好好看,认真读,谨慎说——若有真见解才不枉费别人的厚望,也不自欺心手眼;“游记”诸篇原本是私密的记录,注定是一些琐碎的见识;“对话”部分与对话人的问题有关,像命题作业,属临场发挥,难免粗糙。
画与文对我而言,越想靠近越不能靠近,越不能靠近又越想靠近,在很多越想与越不想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为难,也看到了某些真实。
最近较流行用“新知识分子艺术家”来称呼一类有博士学历的画家们,很雅——像“学者型艺术家”一样,对艺术学院的学子们来说是一种厚爱,也充满了期待。在这个喜欢也善于冠名的年代,我对此类雅称越靠近就越觉难为情。
画与文对我而言,越想靠近越不能靠近,越不能靠近又越想靠近,在很多越想与越不想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为难,也看到了某些真实。
最近较流行用“新知识分子艺术家”来称呼一类有博士学历的画家们,很雅——像“学者型艺术家”一样,对艺术学院的学子们来说是一种厚爱,也充满了期待。在这个喜欢也善于冠名的年代,我对此类雅称越靠近就越觉难为情。
画非画序言
编辑本世纪初,中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体系,相继由教学型转为教学并研究型,各单位教学与研究互动互补,双向并进,形成了新世纪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并重的新局面。特别是在高等美术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增设了艺术学博士点,为培养研究型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宽阔的平台。
《清园文丛》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几位博士所学、所思、所识的部分研究成果。多为从艺随笔、美学思考、艺道探微、专题研究或艺术评论等,显现了他们以文明道的理想与复兴中国文化艺术的愿望。
博士的称谓,通常是指给予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人的奖励。为此,许多大学都给社会上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人士授予博士学位。不同的是这六位博士是学院或研究院分别专门培养出来的艺术学博士。他们之间虽然研究方向不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各异,但均有出蓝之能,都有文化担当与自觉的思索,都有勇于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人精神和状态。今天,他们为艺术走到一起,编着出版《清园文丛》,应该说这是新兴青年一代艺术人文精神的突显。
他们六人中,有三位博士从事纯理论研究,另三位博士从事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各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构想。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画论名着都是实践者和理论家一起撰写的。如何理解和复苏中国画论的生命力?如何体悟其中“神”、“意”、“理”、“气”、“韵”之说?
《清园文丛》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几位博士所学、所思、所识的部分研究成果。多为从艺随笔、美学思考、艺道探微、专题研究或艺术评论等,显现了他们以文明道的理想与复兴中国文化艺术的愿望。
博士的称谓,通常是指给予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人的奖励。为此,许多大学都给社会上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人士授予博士学位。不同的是这六位博士是学院或研究院分别专门培养出来的艺术学博士。他们之间虽然研究方向不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各异,但均有出蓝之能,都有文化担当与自觉的思索,都有勇于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人精神和状态。今天,他们为艺术走到一起,编着出版《清园文丛》,应该说这是新兴青年一代艺术人文精神的突显。
他们六人中,有三位博士从事纯理论研究,另三位博士从事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各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构想。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画论名着都是实践者和理论家一起撰写的。如何理解和复苏中国画论的生命力?如何体悟其中“神”、“意”、“理”、“气”、“韵”之说?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