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灌木,高达3米;小枝、叶下面和花序均有黑色或栗褐色微细腺点;当年少枝四方形,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去年小枝紫褐鱼或灰褐色,圆筒状,无毛。
- 中文学名
- 海南荚蒾
- 拉丁学名
- Viburnum hainanense Merr. et Chun
- 别 称
- 箕藤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川续断目
- 科
- 忍冬科
- 属
- 荚蒾属
- 种
- 海南荚蒾
- 分布区域
- 中国广东南部、海南和广西南部,越南北部
海南荚蒾生长习性
编辑生于灌丛或丛林中,海拔600~1400米。
海南荚蒾形态特征
编辑常绿灌木,高达3米;小枝、叶下面和花序均有黑色或栗褐色微细腺点;当年少枝四方形,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去年小枝紫褐鱼或灰褐色,圆筒状,无毛。叶亚革质,矩圆形、宽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5~7 (~10) 厘米,顶端短渐尖或尖,基部宽楔形或有时圆形,全缘或中部以上具2~3对疏离的小齿,上面稍光亮,两面无毛或下面中脉及侧脉被疏或密的簇状毛,有黑色或栗褐色腺点,侧脉4~5对,上面凹陷,弧形,近缘前互相网结,基部一对伸长而作离基三出脉状,小脉近横列,上面显着;叶柄长3~6 (~10) 毫米。复伞形式聚伞花序顶生,直径2~4厘米,总花梗长4~10毫米或几无,第一级辐射枝 (3~) 4~5条,长约1厘米,果时稍伸长,花芳香,生于第二至第三级辐射枝上,有短梗;萼筒长约1毫米,疏生簇状短毛,萼齿极短,宽卵形,顶钝形,略有缘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4毫米,无毛,筒长约1毫米,裂片近圆形,反曲,长约等于筒;雄蕊直立,高出花冠,花药宽椭圆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圆锥状,柱头头状,高出萼齿。果实红色,扁,卵圆形,直径约6毫米,顶端细尖;核扁圆形,背面凸起,腹面深凹,其形如杓,无纵沟。花期4~7月,果熟期8~12月。[1]
海南荚蒾医药价值
编辑根、叶: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蛇咬伤,泄泻,小便淋痛,蛔虫病。
来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1994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忍冬科植物海南荚蒾的根、叶。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用于痢疾、尿路感染、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蛔虫病。
【性味归经】:辛,温。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水煎服。
【别名】:油炸木、牛瘦鞭(广西)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参考资料
-
- 1.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