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腹地,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
淮阴区2010年人口为78万,面积为1264平方公里,政府所在地在王营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80.03亿元。
- 中文名称
- 淮阴区
- 外文名称
- Huaiyin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
- 市辖区
- 所属地区
- 江苏省淮安市
- 下辖地区
- 王营镇、渔沟镇、三树镇、赵集镇等
- 政府驻地
- 王营镇
- 电话区号
- 0517(+86)
- 邮政区码
- 223300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中北部
- 面 积
- 1264平方千米
- 人 口
- 788634人(2010年)
- 方 言
- 江淮官话-洪巢片-淮安小片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
- 韩侯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洪泽湖大堤等
- 机 场
- 淮安涟水机场
- 火车站
- 淮安站
- 车牌代码
- 苏H
- 着名特产
- 码头汤羊肉、赵集粉丝等
- 行政代码
- 320804
淮阴区历史沿革
编辑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今楚州区。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 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 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 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 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今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 县境及 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 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 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 泾(今周桥)、青州涧 (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 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32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1949年10月,官荡区划入涟水县。
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人民医院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1952年,成立蒋坝区。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
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 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
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 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
淮阴区行政区划
编辑截止2014年,淮阴区有7个乡:韩桥乡、凌桥乡、刘老庄乡、古寨乡、新渡乡、袁集乡、老张集乡。14个镇:王营镇、赵集镇、吴城镇、南陈集镇、码头镇、三树镇、西宋集镇、吴集镇、渔沟镇、丁集镇、五里镇、徐溜镇、王兴镇、棉花庄镇。1个经济开发区:淮阴经济开发区。
淮阴区地理环境
编辑淮阴区位置境域
淮阴区
淮阴区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119°09′之间。淮阴区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面积为1264.10平方公里。
淮阴区气候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着。年平均气温为14.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8.5℃,年总降水量为916.3mm,年日照总时数为2012.5小时,比历年平均少75.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6%。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雾、低温、寒潮、霜冻、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大风、暴雨、台风等。
淮阴区地形
淮阴区地处淮河下游、苏中大平原北部腹地,无山多水。
淮阴区自然资源
编辑淮阴区矿产资源
淮阴矿产资源丰富。岩盐、芒硝储量分别高达270亿吨、12.8亿吨,上海太平洋集团、山西南风集团投资的3条年产10万吨元明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经济效益十分显着。此外还有碳氢钠石、粘土矿、天然气、石油、硼、碘等多种资源,具有很好的开采利用价值。
淮阴区土地资源
淮阴区土地总面积126400公顷,其中耕地65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04%;园地126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林地14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0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3%;交通用地面积27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水域257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3%,未利用土地815公顷。
淮阴区水资源
淮阴区地表水资源总量年平均值约为6.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年降水量基本稳定在1000毫米左右)。正常年和中等干旱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水资源的特点是:地表径流比较丰富,约占地表水总量的24.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淮阴区人口民族
编辑淮阴区人口
淮阴区民族
淮阴区有回、苗、壮等20多个少数民族,3600多人。在淮阴区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有一个民族村:码头镇张庄镇村,有回民185户781人;三个民族组:码头镇郑台村4组,有回民26户,126口人,吴城镇淮泗村6组和城南村7组,分别有回民25户,79口人和29户,93口人,居住在城区的回民有1100多人,多住在东街和北桥两个社区,除回族以外的其它少数民族,主要是从云贵川地区婚嫁入淮阴区的,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基本都在农村。
淮阴区经济概况
编辑淮阴区综述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80.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3.7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28.19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98.06亿元,增长13.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9.9:47.1:33.0调整优化为19.2:45.8:35.0。
淮阴区第一产业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137.18万亩,比2011年减少1.06万亩(其中薯类减少1.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48万亩,减少0.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3.34万亩,比2011年增加0.98万亩。2012年全年粮食产量63.06万吨,比2011年增加0.2
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5.58万吨,减产0.98万吨;秋粮产量37.48万吨,增产1.18万吨。2012年全年油料产量1.95万吨,减产0.21万吨。2012年全年肉类总产量7.4万吨,比2011年增长8.8%。其中,猪肉产量5.11万吨,增长9%;牛肉产量0.12万吨,增长9.1%;羊肉产量0.22万吨,增长4.8%;生猪年末存栏32.93万头,增长6.5%;生猪出栏73.41万头,增长3.1%;禽蛋产量2.28万吨,增长9.1%。201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2.76万吨,增长8.7%。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64万吨,增长9.3%。2012年全年木材产量7.6万立方米,比2011年增长5.3%。2012年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6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20亩。

淮阴概览
(4张)
淮阴区第二产业
2012年工业增加值108.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6.7%。规上工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2011年增长42.7%。
淮阴区第三产业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9.86亿元,增长2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亿元,增长7.4%。
淮阴区社会事业
编辑淮阴区文化
2012年末淮阴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图书总藏量12.1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入户率80.5%。
淮阴区卫生
2012末淮阴区共有卫生机构8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266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63人,注册护士125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948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03%,婴儿死亡率2.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淮阴区体育
2012年运动健儿在市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奖牌27枚,其中:省比赛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14枚。全年共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0人。
淮阴区交通运输
编辑淮阴区公路
2012年京沪、同三、宁连、徐盐等高速公路和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淮阴区公路总里程210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871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806.9万人。
淮阴区水运

淮阴交通
(3张)
淮阴区铁路
新长铁路又把淮阴区并入了繁忙的华东铁路网。淮安火车站位于区内,火车站已开行直达南通、北京、哈尔滨、成都、重庆、青岛、兰州、太原、西安等方向列车。
淮阴区旅游信息
编辑韩侯故里
位于淮阴故城码头镇。这里作为汉淮阴侯韩信的故里,其中包括淮阴侯庙、韩信钓鱼台、胯下桥、漂母岸、千金亭等。公园入口前为64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上有两座汉阙,大门上方横额“韩侯故里”四个镏金大字,为陈立夫先生99岁时题写。园内诸景点按秦汉建筑风格在古迹原址上修复,各景点围绕韩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高下参差,在竹树掩映、曲径通幽中,显得错落有致。公园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万平方米。[2]
八十二烈士陵园
八十二烈士陵园座落在淮阴县刘老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淮阴市委、县委党委教育基地。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淮海区刘老庄牺牲的82位烈士而设立的陵园。 [3]
淮阴区当地特产
编辑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淮扬菜的闻名从做法上来讲,其主要得益于选料、刀工、火工三个方面: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平桥豆腐
原料:嫩豆腐300克。水发海参50克、虾米25克、熟鸡脯肉50克、蘑菇25克、干贝25克。鸡汤200克、葱15克、姜10克、绍酒20克、盐10克、味精3克、淀粉25克、麻油15克、青蒜15克、高汤100克。

淮阴特产
(3张)
做法:将整块豆腐放入冷水锅中煮至微沸,以去除豆腥黄浆水,捞出后片成雀舌形,放入热鸡汤中。反复套过两次,鸡脯肉、蘑菇、海参均切成豆腐大小的片。虾米洗净,用温水泡透。干贝洗净,去除老筋,入碗内,加葱姜、绍酒、水,上笼蒸透取出。炒锅上火烧热,放油,投入配料、高汤、干贝汁、烧沸后将豆腐捞入锅中,加精盐、绍酒、味、精,沸后用水淀粉勾芡,淋入麻油,盛入碗中,撤上青蒜末即成。
清炖蟹粉狮子头
原料:猪肋条肉800克,青菜心12棵,蟹粉100克,绍酒10克,精盐20克,味精1.5克,葱姜汁15克,干淀粉50克。
做法:猪肉刮净、出骨、去皮。将肥肉和瘦肉先分别细切粗斩成细粒,用酒、盐、葱姜汁、干淀粉、蟹粉75克拌匀,做成6个大肉圆,将剩余蟹粉分别粘在肉圆上,放在汤里,上笼蒸50分钟,使肉圆中的油脂溢出。将切好的青菜心用热油锅煸至呈翠绿色取出。取沙锅一只,锅底安放一块熟肉皮(皮朝上),将煸好的青菜心倒入,再放入蒸好的狮子头和蒸出的汤汁,上面用青菜叶子盖好,盖上锅盖,上火烧滚后,移小火上炖20分钟即成。
清蒸大闸蟹
清蒸大闸蟹的做法颇为简单,把挑选好蟹洗净束肢,放入蒸盘中,周围放些姜片、葱段、香菜以去腥味,然后放在锅里大火蒸熟。蒸熟螃蟹背、肢由青色变得红润,出锅即食味最佳,保持着原汁原味。食时如佐以陈醋、酱油、蒜茸或姜丝,那更觉鲜美,妙不可言。
翡翠虾仁
原料:鲜大河虾、菠菜汁、葱姜汁、鸡汤、鸡蛋清、绍酒精盐、味精、湿淀粉、熟猪油。
制法:大河虾挤成虾仁,加菠菜汁、鸡蛋清、调料、湿淀粉上浆,于温油锅中滑油,至断生捞起沥油。锅中加鸡汤、葱姜汁、调料,淋油,倒入虾仁翻锅,装盘即成。
淮阴区着名人物
编辑淮阴区有汉代着名的大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三国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吴丞相步骘,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南宋时着名画家龚开,清嘉靖年间状元郎丁士美,清乾隆年间着名天文学家,历算家汪椿、音乐家孙长源、医学家吴鞠通,三品内阁中书吴昆田,着名爱国主义教育家李更生,着名的文史学家张煦侯,淮海革命举旗人吴觉 ,全国着名的雕塑大师滑田友,摄影记者郎静山,着名作家陈白尘,着名导演谢铁骊,台湾知名作家司马中原,金马影后胡慧中,着名的新闻学者、书法家谢冰岩、知名《易经》研究学者程铖等一批着名人物。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新华网淮安频道[引用日期2014-07-18]
- 2. 韩侯故里 .淮安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7-18]
- 3. 八十二烈士陵园 .淮安旅游网[引用日期2014-07-18]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