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地区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39:20
编辑 锁定
[1] 
梅县区,广东省梅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始建城于秦朝,2013年11月撤县设区。与梅江区并称梅城
中文名称
梅县区
外文名称
Meixian  District
别    名
程乡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梅州市
下辖地区
程江镇、雁洋镇、松口镇、畲江镇等
政府驻地
程江镇
电话区号
0753
地理位置
华南地区、广东省东北部
面    积
1.5925万平方公里
人    口
61万
方    言
客家话-梅州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
雁南飞、雁鸣湖
机    场
梅州机场
火车站
梅州火车站、梅州西站
车牌代码
粤M
名    人
叶剑英宋湘黄遵宪丘逢甲

梅县地区行政区划

编辑
1949年10月,成立“兴梅政务委员会”,设区外设“兴梅专署”或“临时专署”,为当时兴梅地区的政权组织,行使政府职能。其下辖今梅县区、兴宁、大埔、平远、蕉岭5区县,并于1949年12月、1950年1月分别接管五华县和丰顺县。
1950年3月,成立“兴梅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今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区县,公署驻梅州梅城镇。同年10月,兴梅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兴梅区专员公署”,辖县不变。1952年10月,兴梅专署并入“粤东办事处”(驻潮安县)。同年10月,粤东办事处撤销,成立“粤东区行政公署”,1955年又改称“广东省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2月,撤销粤东行政公署,分别成立汕头、惠阳专员公署。原兴梅专区7县属汕头专员公署管辖。
梅州围屋
梅州围屋 (4张)
1965年6月,成立梅县专员公署,署址设在梅州梅城镇。下辖原兴梅7县。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梅县专署及其工作部门先后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驻梅部队派出指战员进驻机关,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即支援工业、支援农业、支持左派广大群众,军事管制、军政训练)。1967年4月,“三支两军”部队领导人组成“梅县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简称抓促小组),为全区最高权力机关,领导全区的“文化大革命”和工作、生产。1968年3月,成立梅县专区革命委员会(简称“地革委”,办公地点仍在专署旧址),取代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对全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1970年,“梅县专区”更名为“梅县地区”,机构名称也相应更改。1971年2月,恢复了中共地区党组织,成立了地委。地委的工作机构与地革委的工作机构合为一体,一起办公。
1976年10月,打倒王、张、江、姚“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梅州的政权组织逐步得到恢复健全。1979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撤销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梅县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代表省政府对所辖各县市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并负有领导职能,管辖范围为今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梅州市(县级)。地区行署驻梅城镇。
叶剑英元帅像 叶剑英元帅像
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辖今梅江区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区。市政府机关设在梅江区江南署前路。[2]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从此结束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今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共2区1市5县。[1] 

梅县地区梅县文人文化

编辑
梅县区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和客家话的代表地之一,也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林风眠李金发叶剑英等人的故乡。
梅县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客家山歌在中国优秀民歌林中独树一帜,2006年“千人山歌大对唱”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梅县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地名 中国地名 中国其他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