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学名
-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
- 拉丁学名
- Melonnecrotic spotvirus
- 界
- 病毒界
- 科
- 番茄丛矮病毒科
- 属
- 香石竹斑驳病毒属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概述
编辑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NSV)的研究国外报道的比较多,日本于1960年最先报道甜瓜上的MNSV,1985年在希腊的克里特岛报道发现MNSv;1998年,在意大利第一次发现和报道MNSV在冬瓜上侵染。至今为止,MNSV在西班牙、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有报道。[1]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生物学特性
编辑甜瓜坏死斑点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约30nm,是一种ssRNA(single stranded RNA)等径病毒,基因组全长约4.3Kb,包括5'和3'两端非翻译区和5个开放阅读编码框,编码p29、p89、p7A、p7B、p42(cp)五个蛋白,无5'端帽子和3'端poly(A)尾巴结构。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西班牙分离物(MNSV-Ma5)基因组全长为4271nt,5'非
翻译区域(untranslated regions,UTRs)包括84个核营酸;编码p29的第一个
ORF起始于第85个核苷酸,以一个琥珀酸密码子终止于第891个核苷酸;这个
ORF如果发生通读,就会产生一个多肤p89;编码p7A的ORF起始于第2439个核
苷酸,以一个TAA密码子终止于第2636个核营酸;编码p7B的ORF起始于第2640个核苷酸,终止于第2825个核苷酸;编码p7A和p7B两个蛋白的ORF是重叠着的,如果中间发生通读,则会产生一个p14的蛋白;最后一个ORF编码p42蛋白,也即是MNSV的CP蛋白,它起始于第2815个核昔酸,终止于第3984个核苷酸;最后靠近3'端的是一个非翻译区域(untranslated regions,UTRs),包括287个核苷酸。[1]
翻译区域(untranslated regions,UTRs)包括84个核营酸;编码p29的第一个
ORF起始于第85个核苷酸,以一个琥珀酸密码子终止于第891个核苷酸;这个
ORF如果发生通读,就会产生一个多肤p89;编码p7A的ORF起始于第2439个核
苷酸,以一个TAA密码子终止于第2636个核营酸;编码p7B的ORF起始于第2640个核苷酸,终止于第2825个核苷酸;编码p7A和p7B两个蛋白的ORF是重叠着的,如果中间发生通读,则会产生一个p14的蛋白;最后一个ORF编码p42蛋白,也即是MNSV的CP蛋白,它起始于第2815个核昔酸,终止于第3984个核苷酸;最后靠近3'端的是一个非翻译区域(untranslated regions,UTRs),包括287个核苷酸。[1]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传播方式和寄主范围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可经土壤、种子和汁液接触浸染,其中,以土壤侵染为主,以真菌黄瓜油壶菌为媒介,种子侵染可以将病毒扩散到很远处。当油壶属细菌生息在播种床时,病毒可以粘附于种子进行传播;摘心、摘叶可以导致接触传染。另外通过黄瓜黑头叶甲也可以进行自然传播,还可以通过机械磨擦接种进行传播。[1]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寄主范围较小,几乎仅限于葫芦科的一些植物。据报道:MNSV日本分离物经汁液接种于甜瓜,黄瓜,西瓜,南瓜和葫芦,只有在甜瓜上出现系统侵染;MNSV加利福尼亚分离物机械接种于除葫芦和更豆外的其他18种葫芦科作物上,只有在甜瓜和小黄瓜上出现系统侵染;主要浸染葫芦科甜瓜类和西瓜,例如西瓜,南瓜,葫芦,豇豆,黄瓜,冬瓜等。[1]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危害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可危害甜瓜叶片、叶柄、果梗、果实及根。叶片上形成小斑点或不规则形大病斑,并沿叶脉出现坏死斑点等。茎、叶柄和果柄出现黄褐色虫食痕状坏死条斑。果实生长不良,有时会变小,网纹不整齐,糖度也受影响。根部有淡褐变或褐变,有时细根消失。[1]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防治措施
编辑种子于70 ℃ 热处理 144 h,能有效去除甜瓜种子携带的 MNSV,且不影响种子萌发;用 10% 磷酸三钠处理种子 3 h,或用 0.1 mol/LHCl 处理种子30 min,均能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种子发芽率下降到 75%。 栽培时清洁田园、起高垄、夏季高温闷棚等措施也可以减轻该病的发生。 从长远来看,需要培育抗病毒品种和研制弱毒株来实现抗病毒的目的。[2]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