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小鳔鮈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4:38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乐山小鳔鮈体长,前段稍粗壮,向后渐侧扁,腹面圆,尾柄较细。头略短,锥形。吻稍尖,其长几与眼后头长相等,鼻孔前方下陷,但不明显。口下位,稍宽,深弧形。唇厚,较发达,具显着乳突,上唇中央乳突较大,至两侧分成2—2行,通常外观仅见单行,近口角处成多行小乳突;下唇分3叶,中央l对卵圆形紧靠的大肉质突,上具小乳突,两侧叶大,后伸至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上有多数明显乳突。分布于珠江、灵江、钱塘江长江水系的中上游。
中文学名
乐山小鳔鮈
拉丁学名
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鲤形目
鲤科
亚    科
鮈亚科
小鳔鮈属
乐山小鳔鮈
分布区域
长江中下游,珠江水系

目录

乐山小鳔鮈概述

编辑
拉丁科名: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拉丁属名: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种 学 名: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
编号:
6136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亚科:
鮈亚科
拉丁亚科:
Gobioninae
中文属名:
小鳔鮈属
拉丁属名:
Microphysogobio
拉丁种名:
kiatingensis
定名人:
(Wu)
年代:
1930
中文名:
乐山小鳔鮈[1] 
ogenus:
Pseudogobio
原始文献:
Sinensia., 1(6):70.
模式产地:
四川乐山
类型:
6
国内分布:
西江, 北江, 长江中上游和灵江等水系
特有:
y
资料来源:
珠江鱼类志:145-146. 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525. 广西淡水鱼类志:130.

乐山小鳔鮈识别特征

编辑
背鳍iii—7;臀鳍iii—6;胸鳍i—12—13;腹鳍i—7。侧线鳞35-37;背鳍前鳞9—10;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5。下咽齿l行,5—5。脊椎骨4十33—34。体长为体高的4.0一5.5倍,为头长的4.1—5.2倍,为尾柄长的5.9—7.5倍,为尾柄高的10.0——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1倍,为眼径的3.2—4.5倍,为眼间距的3.1—4.5倍,为尾柄长的1.l一1.6倍,为尾柄高的2.1—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1.9倍。上下颌角质边缘发达。须1对,位口角,长度小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平坦,眼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眼径。体被圆鳞,胸鳍基部之前裸露。侧线完全,前部略下弯,腹鳍起点之后平直。背鳍无硬刺,外缘略凹,起点至吻端约与其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相等。胸鳍较短,后缘稍圆钝,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背鳍基部中央的下方,与背鳍第三、四根分枝鳍条相对。肛门位置较近腹鳍,位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4—1/3处。臀鳍短,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腹鳍起点。尾鳍分又,上下叶几等长。下咽齿稍侧扁,纤细,末端尖,钩曲。鳃耙不发达,在鳃弓弯曲处留数枚短锥形鳃耙,其他均为呈瘤状小突的痕迹。肠管略粗,长度大于体长.约为其1.2一1.3倍。鳔小,2室,前室横置扁圆形,包于韧质膜囊内;后室极细小.呈短指状突,露于囊外,其长约为眼径的1/2,头长为鳔全长的2.8—3.2倍。腹膜灰白,上布有多数黑色素点。体浅灰黑色,背部稍暗,腹部灰白。背部正中有5 6个较大的黑斑,体侧中轴有1较宽的灰暗纵纹,通常在此纹上带有8—11个黑斑。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胸、腹鳍上亦有,臀鳍灰白。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自然 生物物种 生物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