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1:37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曲回寺石像冢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
中文名称
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
景点级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无门票

目录

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信息

编辑

  景区级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
  门票:无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没有公车前往,可从县城包车前往。

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简介

编辑
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

灵丘曲回寺唐代石像冢考证

编辑
石像冢始建于唐天宝十年,史志记载原有石像冢60座,以曲回寺寺院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总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
  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像冢群遗址。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3座。每座石像冢外形呈土石墓状,占地约20平方米,冢高3-4米,周长约30米。冢穴内石佛按1一2层封藏,佛象多少不一,少则30尊,多则50尊。佛象大小不等,最高5米,小者不足0.3米。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坐立不同,形态各异。这些石佛都用当地 “贵妃红”或“芝麻白”花岗石雕刻而成,质地坚硬,保存完好。 《灵丘县志》(2000年版)引用元代 蓬庵《曲回寺碑记》称,寺院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持旨赐曲回寺”。 寺院为两进院落,建有函山门、钟鼓楼、中殿、大殿、配殿并有跨院,南北100米,东西50米。1939年殿宇毁于兵火,现存殿基、踏道、柱础。“绵绵怀古意,不闻钟磬声”,可惜千年古刹被毁,如今只留下了国内外罕见的石佛冢群。
  《曲回寺碑记》称,“天宝十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石塔即为石像冢,其分布范围“东至万先公之所居,南接北岳,西连五台,北至唐流,充为官寺。后因唐辽之间,再定四至:东至石门子,南至龙津会大□,西至大王分水岭,北至□□榆分水岭”。以后又定四至范围约20余平方公里,涉及灵丘南山地区西南大部。现已确认的43座石佛冢分布情况为:北自曲回寺村后九龙岗、旗叶山,南至距村东南3公里的马王沟、围地沟,西自距村2.5公里的河浙村安台,东至距村1.5公里的梨园台、古道门,以曲回寺院周围居多,达27座。
  据灵丘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考证,曲回寺石像冢外观为土石墓丘状。一般构造为:冢高3-4米,周长30米左右。冢顶之下为用当地白色花岗岩石块筑起的长方形石框,长约6米、宽高各1.5米。石框上部用花岗岩石条排列封顶,顶上堆土石呈墓丘状。斗江岗一冢石塔用巨石封门,封门石上浮雕横向并列7帧佛像,每尊佛像上方刻有和尚法号。如第11号冢封门石佛像上方,分别刻有“大禅师道秀和尚”、“大禅师道信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等。封门石右端刻有建筑石佛冢的年代,如“天宝元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一载七月一日”等。冢内石像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大的高约1.5米,小的不足0.3米,有圆雕、有半圆雕、有浮雕,坐立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灵丘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曲回寺“三百六座”石像佛冢现仅发现43座,这些石像佛冢为研究唐代石雕工艺和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曲回寺石像冢的佛像艺术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美学史、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词条标签:
文物考古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