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汉语词语)

编辑:见识网互动百科 时间:2019-11-28 19:41:32
编辑 锁定
第一语言,有三种解释。一者为:一个出生以后[1]  ,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另一个解释则是一个人的民族语,并不一定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语言”,例如“母岛”、“母国”等,仅仅表示“根源”的意思,母语不仅仅表示为母亲对某个人说的语言,而是他认定的民族语。为了避免对多母语者的母语定义产生歧义,产生出的第三种解释为不借用其他语言进行(如翻译等方式)学习而学会的语言。(如婴幼儿看图片学习名词即为母语学习)
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个有关母语的会议,并对母语作出了如下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2]  。”
中文名
母语
外文名
mother tongue
性    质
汉语词语
拼    音
mǔ yǔ

母语词语概念

编辑

母语基本信息

词目:母语
拼音:mǔ yǔ

母语基本解释

1. [mother tongue;parent language]
2. 一个人的本民族语言;婴儿期和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
3. 另一语言所由发源的一种语言[3] 

母语详细解释

1. 一般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本民族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2. 一种语言演变出多种语言,这一种语言便是这多种语言的母语。[3] 
3.自己国家的语言。

母语基本含义

编辑
母语,如果以其为第一语言来论之,它的运用能力对一个人进一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因为思考多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因此母语在教育过程中有核心的地位。如果母语掌握欠佳,学习别的语言也会有困难。母语不是靠出生地或血统决定。母语也不一定是母亲的语言,比如在一些父系社会,母亲来自不同的语言区,而孩子通常只用当地的语言,他们只有极少数会掌握母亲的语言。同样,对于移民后代来说,“母语”不一定是母国或祖国的语言,甚至有可能是人造语言(如世界语)。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或更多种母语,因此是“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的学习先后顺序,并不一定代表熟练程度。
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为何物?母语是泥,凝结后形成坚固的壁垒,让数学、物理、生物等在自己的身上筑起大厦;母语是灯,点燃后放出灿烂的光芒,让鳏(guan)寡孤独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稳健;母语是车,起动后生成万千马力,让喜、怒、哀、乐等在豪华的车厢里迷倒众生。所以谁不承认母语天生重要?谁敢忽视母语教育?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母语,热爱母语,不仅是使母语得到良好传承的需要,也是个人建构各种知识平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习好母语,运用好母语!
于漪女士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文化。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上就是语文,因为我们所以的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学习不好语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学科,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载体,我们要学习好语文。

母语意义

编辑
母语,如果以其为第一语言来论之,它的运用能力对一个人进一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因为思考多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因此母语在教育过程中有核心的地位。如果母语掌握欠佳,学习别的语言也会有困难。母语不是靠出生地或血统决定。母语也不一定是母亲的语言,比如在一些父系社会,母亲来自不同的语言区,而孩子通常只用当地的语言,他们只有极少数会掌握母亲的语言。同样,对于移民后代来说,“母语”不一定是母国或祖国的语言,甚至有可能是人造语言(如世界语)。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或更多种母语,因此是“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的学习先后顺序,并不一定代表熟练程度。

母语保护方言

编辑
历朝历代均曾经推行民族通用语音,最早是“雅言通语”。则以北京话作为国语。
但直到普通话推广之前,中国的汉族民众仍长期以方言为母语
持续到民国年间的白话文运动北方官话书面语口语化。此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以北方官话发音作为国家语言标准。
有人认为,北方官话只是黄河下游地区的通用方言,无法替代各种方言,尤其无法替代长江、珠江流域的南方方言。各地方言口语无法用普通话直接记录,“口不同文”的情况日益明显,使之后各种方言只能以口语的形式言传,或改为用官话的方式记录,表达严重失真。
中华民国政府台湾实行的国语运动,限制民众在公开场合使用方言,重压反而导致早年移居台湾的闽南人台湾原住民本土意识昇高,并常以口语作为相同族群的证明。另一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为了方便南北交流,积极推广普通话以及推行简化字,并急于统一全国语言及扫除文盲,普通话及简化字把方言词汇及方言字定为不规范而删除,而只保留北方话字及词汇。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发生,人口流动性低,推广普通话无法伸展到南方省份。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推普力度加强,首先在学校政府、公共场所等地方开展,方言影响力逐渐降低。加上北方报刊的舆论压力,在南方地区实行普通话教学以取代本地语言教学,本地人接受方言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广东由于外来人口激增而出现了“普通话城市”(如深圳)。另外,鉴于中国大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推广普通话并没有扩展到少数民族当中。亦令民众觉得,推广普通话只是为了消灭这些方言地区人士的优越感。
在对公众影响最大的电视、广播、电影等有声媒体中,中国政府强行规定只能用普通话,方言基本被禁用。部分西部城市出现了方言节目而受到欢迎,但随即受到广电总局指其趣味性极低而遭封杀。只有台湾使用的闽南语、香港使用的粤语例外。
亦有人认为,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和中国的国家共同语,推广国家共同语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有利于各地民众交流,应当肯定。但不应当因此人为强行消灭方言。

母语地方语言教学的不平等现象

编辑
中国大陆台湾的正规学校都是使用官方定义的“现代标准汉语”教育,对读音有严格要求,所以大众都必然要遵守其规范。而方言则不同,正规学校都不设正规方言课程,甚至有学校规定其他时间亦不能使用。地方人民要学习自己的母语,一般只是从家庭、朋友或者公共广播来认识,然而这些读音都令学习者带有一种不确切感。方言发展只视乎社会发达情况,例如广东因经济发展快速,才间接令粤语传播广泛。

母语方言衰落导致口头艺术濒危

编辑
在电视及流行歌曲的冲击下,方言衰落导致口头艺术濒危,以方言为基础的大部分中国戏曲、曲艺迅速走向衰落,大部分已经濒危或实际消失。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原因是文革时当局对传统的割裂,将传统艺术当“封资修”批判,在近几年政府学界才对此有所重视。
保护方言,不是反对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应该推广,但推广不等于打压方言。曾经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是学校及电视中不允许讲方言(方言节目禁播,说方言的孩子受罚),把说普通话上升到道德甚至法律的高度来宣传。不清楚现在是不是仍然这样奇葩。参考国际上保护方言的种种措施,从来没有对主要语言造成影响,反而丰富了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方言的意义,在于保护方言人群的权利。人人都应该会说普通话,但不能人人都只允许说普通话,以至于人人都只会说普通话。
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30届大会上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倡议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各地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统计,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000种语言有书面文字,96%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超过1000种语言处于极度濒危和严重濒危状态。其实早在1991年,美国知名语言学家迈克尔克劳斯教授在美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就发出过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惟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当时他预测,世界上的语言有一半将会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现在他的警世预言正在被验证。
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不仅仅是工具,而就是存在本身。德国知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教授在《通向语言的道路》一书中就指出:“语言乃存在之家园。”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博士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平等和包容发展。她指出,“语言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遗产;它也是一种脆弱的遗产。”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保护方言, 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无论是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还是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有关专家认为,人类对方言的保护仍需加大力度;确立官方语言、编写多语教材、创建“有声字典”、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濒危语言语料库和增加语言保护领域的科研立项等都是保护母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目前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当今处于弱势的地方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地方语言;保护地方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地方团结、社会安定。

母语欠发达地区普通话仍需普及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官方强制推广,普通话普及率高、经济发达,方言影响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有方言保护的呼声浮现。有人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应是向西北部欠发展地区推广普通话。

母语当局应当重视保护方言的呼声

各地都出现保护方言的声音并非无风起浪,方言确实受到普通话的不平等对待,人们并不排斥使用普通话,同时更希望使用本地方言沟通。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语言问题,尊重说方言的人士,同时不要对方言设诸多限制,或以各种名义(如推广普通话)来压缩方言的生存空间。广电总局也应该勿以“低级趣味”、“观众不喜欢”为由加以封杀方言电视节目。

母语相关名言

编辑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都德
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刘汉俊
保护母语, 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周海中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语言术语 语言 词语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