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中文名
- 庞学勇
- 职 称
- 副研究员
- 学 历
- 博士研究生
- 通讯地址
-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416#
庞学勇基本信息
编辑庞学勇 职 务:
职 称:副研究员
学 历: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416#
庞学勇个人简历
编辑庞学勇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与森林生态学。
庞学勇教育经历
1995年9月-1999年7月 四川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四川农业大学 土壤学
2006年9月-2009年7月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植物学
庞学勇工作经历
2002年7月-2004年7月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研究实习员
2004年8月-2009年7月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助理研究员
2009年8月-至今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副研究员
2010年11月-2010年10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庞学勇访问学者
编辑近10年来一直聚焦于青藏高原东部脆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研究,以山地各垂直带(干旱河谷、亚高山及高山带)生态系统土壤生态关键问题入手,自2000年以来深入开展了土壤结构与功能及其恢复动态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之光”博士项目等7项,参加过国家973青藏项目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55篇(章),参编专着6部,被引用600多次。
庞学勇目前主要兴趣
编辑(1) 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稳定性机制研究;
(2) 野外原位监测低效人工林调控(间伐、施肥与凋落物管理等)中地下生态过程(包括土壤CO2动态、土壤C、N矿化及相关微生物结构和功能转换等);
(3) 由于树种转换导致凋落物特性差异,如何影响土壤C、N、P循环及其机制。
研究方向恢复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森林生态学
庞学勇代表论着
编辑代表性论文
1. Pang XY., Bao WK., Zhu B., Cheng WX. 2013. Responses of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to thinning in a pine plant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 Yan XL., Bao WK., Pang XY., Zhang NX., Chen JQ. 2013.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influence ground bryophyt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fter forest clearcutting.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3. Yan XL, Bao WK, Pang XY. 2013. Indirect effects of hiking trails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trunk-epihytic bryophytes in an old-growth fir forest. Journal of Bryology, (Aceepted).
4. Yin CY., Pang XY.,* Chen K., Gong RG, Xu G., Wang X. 2012. The water adaptability of Jatropha curcas is modulated by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 Biomass and Bioenergy
5. Pang XY., Bao WK., Wu N. 2011. The effect of clear-cutting 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6. Pang XY., Bao WK. 2011. Effect of substituting plantation species for native shrubs on the water-ho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 floor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7. Pang XY., Wu N., Liu Q., Bao WK. 2009. The rel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nutrients under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in Western Sichuan. Acta Ecologica Sinica
8. Yin C., Pang XY, Chen K. 2009. The effects of water,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growth,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 of two poplar specie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9. Yin C., Pang, XY, Lei Y. 2009. Populus from high altitude has more efficient protective mechanisms under water stress than from low-altitude habitats: a study in greenhouse for cutting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0. Pang XY., Bao WK.,Zhang YM. 2006.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under different Cupressus chengiana forests using multivariate approach. Pedosphere
11. 幸福,包维楷,庞学勇,闫晓丽,刘鑫. 云杉人工纯林中树木个体径向生长过程及林窗疏伐后的释放效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 江元明,庞学勇,包维楷. 2011. 岷江上游油松与云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13. 王成,庞学勇,包维楷. 低强度林窗式疏伐对云杉人工纯林地微气候和土壤养分的短期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4. 庞学勇,包维楷,吴宁.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 庞学勇,包维楷,吴宁,江元明,王成.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6. 庞学勇,丁建林,吴福忠,王红梅,吴宁,包维楷. 露营避灾对城市公共绿地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生态学报
17. 庞学勇,包维楷,吴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8. 庞学勇,包维楷,张咏梅. 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林改造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19. 庞学勇,包维楷,张咏梅. 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林改造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
20. 庞学勇,包维楷,张咏梅. 青藏高原东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小气候及植被演替.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1. 庞学勇,包维楷,张咏梅.青藏高原东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土壤环境变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2. 庞学勇,包维楷.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分析. 生态环境
23. 庞学勇,包维楷. 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种群间差异分析. 山地学报
24. 张勇,庞学勇,包维楷,尤琛,汤浩茹,胡庭兴. 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5. 庞学勇,刘庆,刘世全,吴彦,林波,何海,张宗锦.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质量性状演变.生态学报
26. 庞学勇,刘世全,刘庆,林波,吴彦,何海,包维楷.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土壤学报
27. 庞学勇,刘庆,刘世全,吴彦,林波,何海.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28. 庞学勇,包维楷,张咏梅,冷俐,袁志忠. 岷江柏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地理空间差异.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9. 庞学勇,刘世全,刘庆,吴彦,林波,何海,张宗锦.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30. 庞学勇,胡泓,乔永康,潘开文,刘世全,陈庆恒,刘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31. 庞学勇,刘庆,刘世全,吴彦,林波,何海,张宗锦.人为干扰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32. 庞学勇,刘世全,张世熔,夏建国,陈远学,向双.四川盆中丘陵坡土水土保持措施研究.山地学报
庞学勇参编专着
编辑1) 包维楷,庞学勇,李芳兰,周志琼,等着. 2012.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的科学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包维楷,庞学勇,朱珠,闫晓丽,王晶,李玉武等. 2012. 旅游干扰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沿湖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见:吴宁主编.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
3) 包维楷,张咏梅,庞学勇等. 2007. 中山生态恢复与实践 (第七章). 见:吴宁(主编). 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与岷江上游的实践.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4) 包维楷, 庞学勇, 王春明, 何其华. 2007. 干旱河谷及其生态恢复 (第八章). 见:吴宁(主编),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与岷江上游的实践.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庞学勇,包维楷. 2005. 公路建设破坏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第四章). 见:孙书存,包维楷(主编). 恢复生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 庞学勇,吴彦等. 2002. 川西云杉人工林演替过程中养分循环研究 (第五章). 见:刘庆(主编). 亚高山针叶林生态学研究.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庞学勇成果奖励
编辑l. 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研究 (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庞学勇科研项目
编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稳定性机制研究
战略性先导性专项子课题,云杉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与示范
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子课题,山地生态系统关键地下生态过程研究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改造与生态功能恢复技术
西部之光博士项目,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影响:基于物理、化学组分及13C NMR光谱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传统林业实践对土壤物理组分碳、氮动态及周转影响
- 参考资料
-
- 1. 庞学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4-09-26[引用日期2014-09-26]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