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明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外观
编辑明正统年间民窑烧制的瓷器,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高37厘米,体形硕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深沉,造型雅致。瓷罐上的图案共分四层,颈部描绘龟背锦地纹,肩部以球路纹为底,期其间穿插四组海棠形开光,开光内描绘折枝莲花,近底处装饰一周海浪纹,罐腹部描绘主题图案“携琴访友”图。在树木云雾掩映下的阁楼内,主人和侍童三人正推窗远望。不远处,前来造访的客人正扬鞭策马前行,他的前面有侍童二人分别抱琴、携琴。客人的身后还有两名骑马的官员,两名仆从担着美酒佳肴紧随其后。路旁柳枝随风摇曳,远处原物缭绕、群山滴翠、碧水长流。整幅画构思巧妙,形神兼备,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明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典故
编辑携琴访友的典故来自中国战国时期的名着《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乐师——俞伯牙,琴弹的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进琴声之中,但一般人却听不懂。有一天,俞伯牙在长江边忘情演奏,樵夫钟子期听到他的琴声,由衷的发出赞叹:“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想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都很激动,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探讨琴艺。然后不久钟子期就病逝,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他便将手中的琴摔在地上,发誓从此不再弹奏。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典故创作出了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等绘画题材。
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的主题图案就是携琴访友图,但内容上有所创新。比如图中一个仆人肩上挑的是三次食盒,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在以往的携琴访友图中没有出现过。这幅图还有一点引人注目,那就是画中有一位仆人挑着一对装满美酒的梅瓶。对于梅瓶,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梅瓶是用来插梅花的,有人认为是用来盛酒的,有人认为就是用来观赏的。但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上的图案却形象的告诉人们,梅瓶是用来盛酒的,故此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
- 参考资料
-
- 1. 明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 ..[引用日期2013-04-07]
词条标签: